李玉鋒 郭志英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病理表現為黏膜水腫、充血、灶性出血,繼之形成小潰瘍,并逐漸融合成片狀。目前關于UC病因與發病機制尚在研究中,認為可能與遺傳、免疫、環境、過敏、感染等因素有關,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而發病。臨床表現因病變累及的范圍及病理損害嚴重程度而輕重不一,易反復發作,主要發作誘因包括過度精神應激、過度疲勞、飲食失節、腸道微生物感染等[1]。其臨床治療方法包括對因治療、對癥支持治療、腸道局部藥物治療等,臨床常多種方法綜合應用以期最大程度緩解癥狀,但可引起不良反應,且不能完全避免復發[2]。目前中醫藥治療包括內服、外用、針灸等,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且不良反應少。筆者臨床應用中藥內服結合外用治療UC,對于寒熱錯雜型的患者,口服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方的同時予以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肛腸泌尿科住院治療的UC患者,辨證分型為寒熱錯雜型,共入組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病變累及范圍以及患病天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一致。見表1。

表1 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3]及《中醫肛腸科學》[4]擬定。主癥:①下痢,每日多次,質稀薄,有黏凍;②肛門灼熱感;③腹部脹滿疼痛,痛勢較輕,喜溫喜按。次癥:①畏寒怕冷,四肢不溫;②煩渴,不喜飲,或喜熱飲;③納差,不欲飲食。舌脈:①舌紅或淡紅,舌苔薄黃;②脈弦或細弦。符合主癥、次癥中各2項,并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UC的診斷標準,嚴重程度分級屬輕度、中度者;②符合寒熱錯雜型的辨證標準;③年齡18~60周歲;④可耐受灌腸治療,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心、腦、肝、腎等疾病、血液病、精神類疾病;②或合并有腸梗阻、腸道腫瘤、腸道出血等并發癥;③過敏體質;④女性患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
1.5 干預方法2組患者均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柴胡15 g,黃芩9 g,桂枝9 g,甘草6 g,干姜9 g,黃連6 g,山藥18 g,炒白術18 g,黃柏6 g,牡蠣9 g,茯苓18 g,天花粉15 g。每日1劑,煎煮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200 ml。觀察組同時給予康復新液(生產企業:昆明賽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0054)100 ml灌腸。操作方法:患者臀部墊高約20°,取左側屈膝臥位,將灌腸管插入肛門20~30 cm,把38~40 ℃的康復新液100 ml后滴入,滴速40~50滴/min,灌腸結束后保持臀部墊高的情況下可變換體位,使腸黏膜與藥液充分接觸,藥物保留1 h以上。對照組給予美沙拉秦栓(商品名:莎爾福,生產企業:Vifor AG Zweigniederlassung Medichemie Ettingen,批準文號:H20140948,規格0.5 g/枚),每次1枚納肛,每日3次。所有藥物用藥療程均為6周。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證候積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選取6個主要癥狀:腹脹、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肛門灼熱,按照癥狀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
1.6.2 內鏡療效判定參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3],依據改良的Mayo活動指數表中內鏡單項評分制定:①內鏡愈合,評分為0或1分;②內鏡應答,評分下降1分;③無效,評分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內鏡愈合+內鏡應答)例數/總例數×100%。
1.6.3 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分析表(IBDQ量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問卷評分,分別統計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能力、社會能力4個方面評分以及總分,進行對比分析。

2.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一致;治療6周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情況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32)。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內鏡療效治療6周后,通過對比內鏡積分判定內鏡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的內鏡總有效率分別為88.24%、73.5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34)。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生活質量評分治療前,2組IBDQ總分及4個方面亞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IBDQ總分及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能力3個亞評分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社會能力評分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IBDQ評分比較 (分,
UC治療目標為控制癥狀、維持臨床緩解、促進黏膜愈合,防治并發癥,預防疾病復發[6]。臨床治療需根據疾病分期、嚴重程度、病變范圍等不同而制定不同治療方案,常用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鹽、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調節劑等[3]。本研究中對照組應用的美沙拉嗪栓劑為氨基水楊酸鹽類,局部應用可減輕腸道炎癥反應。
UC可按中醫“久痢”“休息痢”辨證論治。中醫認為此病發病基礎為素體脾胃虛弱,脾虛失健,痰濕內生,在此基礎上感受濕邪,或長期飲食不節、蘊濕生痰,或情志不暢、氣滯血瘀,而致發病。其中脾胃虛弱為內因,外邪、食傷、情志等因素為外因,內外因綜合作用而致邪郁大腸,腐敗成膿,出現臨床一系列癥狀。基本病機為虛實夾雜,濕熱蘊腸、氣滯絡瘀為標,脾胃虛弱為本。寒熱錯雜型是UC常見證型之一,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患病日久傷陽而致內寒,故出現腹痛喜按、喜溫怕冷、四肢不溫、渴不欲飲等,熱邪未去,故仍存在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苔黃等,臨床癥狀寒熱并見,病機虛實夾雜[3]。
柴胡桂枝干姜湯源自《傷寒雜病論》少陽病篇,劉渡舟教授認為該方證為“膽熱脾寒”,治療應一方面“清少陽之熱”,一方面“溫太陰脾寒”[7]。筆者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現,此類患者多長期服用苦寒清熱燥濕之藥,往往造成熱毒未清,脾陽已傷,頗與劉渡舟教授提出的“膽熱脾寒”吻合[7],故臨床應用該方治療寒熱錯雜的UC患者,并根據病癥適當加減。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中柴胡、黃芩針對少陽膽熱,清利肝膽;桂枝、干姜針對脾寒,味辛發散,溫振脾陽;牡蠣散少陽郁結;天花粉潤燥生津;甘草益氣和中。針對熱毒未清,加用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以治標,針對正氣已傷,加用茯苓、山藥、白術健脾益氣、淡滲利濕以治本。全方合用切合UC本虛標實的病機,從而起到溫中補虛、清熱化濕的作用。本方與治療UC寒熱錯雜證常用的烏梅丸比較,筆者認為柴胡桂枝干姜湯無附片、細辛、花椒等大辛大熱之品,同時保留了桂枝、干姜,溫陽而不助內熱,臨床更適宜應用。
目前研究認為免疫損傷機制是UC發病的機制之一。正常情況下,腸道黏膜對于體內抗原物質處于正常反應狀態,而UC患者由于機體免疫系統以及腸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失調、紊亂,導致異常的免疫反應,引起組織損傷,從而發病[8],可見腸道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是發病的核心。中藥灌腸正是針對腸道局部免疫功能而設立的治法,與口服藥物相比,灌腸藥物不經過消化酶代謝,通過腸黏膜吸收,可直接作用于腸道潰瘍部位,調節腸道的局部免疫功能而促進潰瘍愈合、減少復發[9]。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康復新液的主要成分為美洲大蠊的提取物,可通利血脈、養陰生肌,內服主要治療上消化道潰瘍出血等;外用于各種創面,包括金瘡、潰瘍、燙傷等。現代研究認為康復新液含有多糖、肽類、氨基酸、多元醇、生物堿等多種活性物質,藥理研究發現其可以消腫抗炎、促進組織修復[10]。鄭利等[11]應用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果顯示可有效改善癥狀,縮短疾病病程,提高治愈率。
本研究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整體治療與腸道局部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干預UC患者,結果顯示中藥內服、灌腸結合治療能降低單個癥狀積分,提高內鏡療效。對于生活質量評分方面,中藥內服、灌腸結合除改善腸道癥狀外,還能較對照組更好地改善全身癥狀及情感能力,說明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節、綜合治療,這體現了中醫治療的優勢。綜上所述,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內服聯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寒熱錯雜型UC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