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輝 廖幫斌 封建華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病因、誘發因素復雜多樣,涉及多學科,病情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1]。西醫關于該病以對癥治療為主,多采用血管活性藥物治療,但存在較大的不良作用,整體效果欠佳,且部分患者因長期治療仍不能治愈而放棄治療。中醫對眩暈具有深刻的認識,關于其治療積累豐富的經驗。中醫學強調辨證論治,在對眩暈治療中發現以痰濁型最為常見,其病理因素涉及風、火、痰、虛,虛實夾雜,張仲景提出“因痰致?!钡恼f法,故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化痰[2,3]?!督饏T要略》中記載的苓桂術甘湯和澤瀉湯,前者是治療中陽不足之痰飲的良方,具有健脾利濕、溫陽化飲之效;后者是主治頭暈目眩,具有健脾制水、利水除飲之效。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眩暈患者應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2021年1月橫峰縣陽光醫院收治的眩暈患者8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4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5.37±5.14)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43±0.31)年;體質量指數17~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70±1.14)kg/m2。觀察組男27例,女17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45.41±5.1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45±0.30)年;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8±1.12)kg/m2。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痰濁型眩暈的診斷標準:胸悶作惡,頭重如裹,嘔吐痰涎,視物旋轉,苔白膩,脈弦滑;②語言、認知功能正常;③年齡>18歲;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②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③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④酒精或精神類藥物依賴者。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西醫常規治療,將120 mg注射用腦蛋白水解物(一品紅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010)加入250 ml 5%葡萄糖中,靜滴,1次/d;同時口服胞磷膽堿片(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08),0.2 g/次,3次/d;將0.6 g天麻素注射液(蓬萊諾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826)加入250 ml 5%葡萄糖中靜滴,1次/d;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12 mg/次,3次/d。觀察組加服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方藥組成:澤瀉15 g,茯苓12 g,白術、桂枝各9 g,甘草6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溫服,1劑/d。2組均連續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完全消失為治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減輕為好轉;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治愈率+好轉率。②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對患者頭重如裹、視物旋轉、嘔吐痰涎3項癥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③生活質量:采用眩暈障礙調查表(DHI)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評價眩暈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值0~100分,評分越高,眩暈對生活質量影響越大[5]。④不良反應和復發:記錄治療期間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同時隨訪3個月,記錄復發例數。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和生活質量2組治療后頭重如裹、視物旋轉、嘔吐痰涎積分及DHI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眩暈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和生活質量比較 (分,
2.3 不良反應2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隨訪3個月,觀察組復發率為4.55%(2/44),低于對照組的22.73%(10/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75,P=0.013)。
隨著對眩暈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眩暈與不良生活習慣、過度勞倦等因素密切相關,而當下人們作息多不規律,加之工作生活、壓力等加大,致使該病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F代醫學關于該病的治療方法眾多,包括藥物、手術、康復訓練等,然而尚無一種方法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眩暈呈進行性發展,病情反復發作會導致多種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中醫學關于該病早有記載,《古今醫統》中記載:“肥人眩運,氣虛有痰;瘦人眩運,血虛有火”,朱丹溪提出痰火致眩學說,張介賓認為“無虛不作?!盵7,8]。由此可見,眩暈為本虛標實證,由虛損所致,傷于脾胃,健運失司,導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濁中阻,引發眩暈,故治療應實以祛痰健脾之法。
《金匱要略》曰:“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傷寒論》曰:“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頭重如裹、視物旋轉、嘔吐痰涎積分、DHI評分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2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表明在眩暈患者中應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效果確切,可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眩暈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控制復發率,且安全可靠。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中澤瀉泄熱化濁、利水滲濕;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甘草祛痰止咳、補脾益氣;白術、茯苓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諸藥共奏祛痰健脾之效?,F代藥理研究顯示,茯苓具有鎮靜催眠、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澤瀉具有免疫調節、降血壓、抗腫瘤、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桂枝具有抗炎、解熱、調節脾胃功能等作用[9,10]。該中藥方劑正中此病病機,能促進病情轉歸,緩解眩暈癥狀,且安全無毒副作用,患者普遍易于接受。
綜上所述,應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眩暈效果較佳,可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眩暈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降低復發率,且安全可靠,利于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