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彥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適應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程是一門幫助培智學校學生學會生活、融入社會的一般性課程”“教材必須關注學生現實的生活,選擇在他們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內容”[1]。公交車作為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考慮到安全乘坐公交車是學生適應生活的需要,《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適應(五年級下冊)》(以下簡稱教材)單獨設立“了解交通安全常識,遵守交通規則”的課程內容,教授學生乘坐公交車的知識和技能。
教師在對該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解析,把握該課主要的教學目標,了解教材提供的教學要點,然后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學生能力,構思教學過程,確定教學目標、起點和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展現了課標規定的教學內容,系統建構了生活適應課程教學的知識結構。教師通過解析生活適應教材能得到教學目標、要點的參考及教學過程設計的參考。
《安全出行:乘公交車》一課教材內容分為情境導入、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拓展學習、綜合實踐、評價與反饋五大板塊。該課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如何乘坐公交車,并遵守乘車的安全要求,提升生活適應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在社區生活的規則和法律意識。因此,該課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道如何乘坐公交車,其次是使學生知道并遵守乘車的安全要求,再次是使學生了解文明乘車的行為。
教材首先創設了小主人公樂樂和媽媽要乘公交車去看望外婆的情境,由此展開安全乘坐公交車的主要步驟:候車、上車、買票、乘車、到站下車。這為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提供了參考。
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板塊,教材通過八張圖片,配合文字和小貼士,呈現了安全乘車的主要步驟和教學要點,同時也是教學過程的參考,如表1所示。

表1 安全乘車教學要點
拓展學習板塊,教材通過展示公交車內常見的四種標志,進一步引導學生安全、文明乘車,主要教學要點有:知道老幼病殘孕專座,當心車門夾手,不要倚靠車門,乘車過程中不要和駕駛員聊天。綜合實踐部分提供了兩個項目,一是判斷有關行為是否為安全乘車的行為,二是在家長陪同下實際體驗、練習安全乘車。教材的反饋與評價部分更加直觀地反映出了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同時也提醒教師評價主體應多元化。
通過分析教材,得到《安全出行:乘公交車》一課教學目標、教學要點以及教學過程的初步思路后,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和學生能力,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起點和分層目標,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
教材提示了安全乘車的主要步驟和教學要點。根據日常生活實際,教師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安全乘車的教學內容。細化后的教學內容可以參考表2。

表2 安全乘車教學要點細化
細化后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確保包括安全乘車所有的必要環節,另一方面要明確每個必要環節中最基礎的內容是什么,哪些又是環節中的拓展部分。教師在課前搭建流程清楚、細節豐富、難易梯度明確的教學結構,有利于把握教學的最基本目標,也便于在教學過程中有梯度地調整目標,同時還能為課前學情測評提供具體參考。
教師應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對細化的教學內容進行取舍。例如有的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三門上下的公交車,有的學生很少接觸到找乘務員買票的情況,有的學生不使用殘疾證作為乘車優惠,有的學生很少遇到乘車分段計費的情況,等等。如此,相應的教學內容就可以取消。
細化的教學內容,還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對其進行取舍。例如有的學生暫不會使用手機,用手機掃二維碼支付車費的教學內容就要取消。
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評估,了解學生在乘車方面的一些能力,在細化教學內容時直接考慮進去,但是有些能力則需要教師通過課前的測評獲得。測評的內容和起點同樣要考慮乘車的必要環節、每個環節中的最基礎內容,以及難度梯度。例如,在認識公交車站牌部分,教師應該從學生是否認識公交站牌開始測評,如果學生認識公交站牌,教師可以詢問是怎么知道的。再例如,理解公交車站牌上的信息部分,教師應該從學生是否了解站牌上的數字意思(多少路)開始測評;如果學生能夠看著站牌說出這是多少路公交車,教師可以提高測評難度,考查學生是否理解站牌上地名的意思等。
根據學情分析結果,教師落實最近發展區理念,確定教學起點,以及具體、可操作的分層教學目標,進一步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取舍,確定在哪些環節、針對哪些學生,需要降低教學起點、教學目標要求,或是需要提高教學起點、拓展一些學習內容等,以便構思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
具體到該課的教學,以教學認識站牌環節為例,假如教學起點就是知道什么是公交車站牌,能了解站牌上的數字(多少路)。教學活動設計可以是教師出示學生熟悉的道路場景(學校附近或者學生家門口等),請學生指出哪里是車站,說一說如何知道是車站的(有站牌)。接著教師可以展示放大的站牌圖片,讓學生對站牌有大致的感知,認一認站牌上的數字,要求能力不強的學生在幾種標牌中指認出公交車站牌、看標牌說出是哪路公交車的站牌,要求能力稍強的學生根據指令找到對應的幾路車站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播放動畫視頻,請能力較強的學生進一步解釋站牌上所列地名是什么意思、站牌上的箭頭是什么意思。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站牌上的地名和箭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乘車”游戲,其中一人扮演司機,其他學生當乘客,從起點站“發車”,到站“停車”,一步步“運行”到終點站。接下來,教師可以提高游戲難度,“乘客”(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各自指定站點“下車”。開展“乘車”游戲的同時,教師可以使用課件展示“車輛”的路線圖和運行動態。在學生了解了站牌上地名的含義,以及運行方向之后,教師要把這兩個教學要點結合起來,提出從某個站點出發,到另一個站點的乘車要求,讓學生選出正確的站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要求其在一塊站牌上指出出發站和到達站即可;對于能力稍強的學生,要求其指出出發站和到達站點、乘坐的是哪路公交車,以及需要乘坐幾站等;對于能力更強的學生,可以出示兩塊甚至兩塊以上站牌,讓學生選出正確的公交車站牌,甚至讓學生分辨行駛方向是否符合指令。對于公交車站牌上的其他信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取舍或者繼續拓展。當然,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利用校內“公交車”,或走出校園,實際體驗乘坐公交車,使學生真正掌握乘坐公交車相關要點。

江蘇省揚州市培智學校《安全出行:乘公交車》一課教學
生活適應課程是一門立足于學生當前及未來生活需求的一般性課程。雖然與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等略有不同,生活適應課程沒有單一的邏輯主線(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開放性”是其重要的課程性質之一[2],但不代表生活適應課程的教學可以隨意發揮、關聯。生活適應課程無論是在整體規劃還是在每一課設計上,仍然應該有邏輯和內容梯度[3],教師對課程要有規劃、有設計,科學安排。對某一課進行教學之前,教師要了解該課在整個課程中所處的位置(前序已經講過了哪些內容,后續還會涉及哪些內容);對教材進行充分的閱讀和解析,了解該課有哪些教學目標和教學要點,可能的教學過程,等等。在教材內容基礎上,考慮生活實際和學生能力,進一步細化、調整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起點和分層教學目標,構建有邏輯和梯度、科學的教學內容和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

葦中戲(色粉畫)王嘉輝(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指導老師:孫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