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亙周
早前,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發出全國首份噪音環境侵權訴前禁止令,有力保障疫情期間的生活安寧。
自2018年12月以來,廣州市海珠區某小區的王先生一家都聽到傳自樓下鄰居的奇怪噪音。聲音從洗手間內沿著管道和墻壁順勢而上,一開始是電話鈴聲,慢慢就變成了一位老年男子的聲音,不斷重復恐怖的音效,每天8時45分至12時、15時30分至22時不間斷重復,是什么感覺呢?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王先生的女兒在家接受線上教學,已經被噪音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和休息。
經了解,這種噪音起源于一樓鄰居間的糾紛,但已是令其他無辜的鄰居不堪其擾。然而,居委和街道多次調解,矛盾一直無法平息,而派出所僅因噪音問題是不能破門進入的,生態環境部門雖然有權搬離噪音設備,同樣無權破門。并且,噪音并沒有達到行政處罰標準,最終此事陷入僵局。
無奈之下,王先生于2022年4月13日向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申請訴前禁止令,要求李先生停止制造噪音。
海珠法院經審查認為,在起訴前的緊急狀態下,如果不及時制止一個行為,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就可以申請訴前禁止令。其實,禁止令是法律早已規定的內容,但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一度頗為謹慎。尤其是,本案噪音沒有超過處罰標準,還能不能作出訴前禁止令呢?2022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生態環境侵權案件適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規定》開始施行,該規定對噪音等環境侵權的訴前禁止令作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引。
對于人們正常生活產生的噪音,鄰里間本應有一定容忍義務。然而,本案中,噪音的制造者李先生自己并未居住在內,而且通過低沉的語調播放有恐怖音效的內容,明顯容易引起恐慌,已經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因此,當噪音已嚴重影響王先生一家的寧靜生活,不及時制止將使這種寧靜生活的權益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害時,即使沒有超標,人民法院也應當進行規制。最終,海珠法院作出禁止令,要求被申請人李先生不得通過播放錄音等方式制造噪音。
李先生簽收禁止令后,拆除了錄音播放設備,刪除有關恐怖錄音文件,并承諾不會再制造噪音擾民。
據辦案法官了解,噪音系因李先生和其鄰居趙先生的矛盾所引發,李先生認為趙先生在門前搭建雨棚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家的通風采光,而趙先生則認為有權在自家門前做主,并且也是因為李先生安裝的攝像頭對著其房門,侵犯其隱私,才搭建雨棚遮擋。經過街道、居委多次調解,雙方都無法和解,這才使得李先生試圖通過噪音“報復”趙先生。
法官經過現場走訪和調解,發現趙先生家的雨棚確實影響了李先生家的通風采光,反過來,李先生家安裝的攝像頭,也確實對著趙先生家的大門,侵犯了其隱私權,雙方實際上是在互相侵權。法官意識到,只有將這背后的矛盾 化解了,案件才能真正結束。經過耐心勸說和普法,兩人終于達成和解,也基于對法律的敬畏,分別拆除了攝像頭和雨棚,鄰里街坊又重歸寧靜的生活環境。

(漫畫/趙曉蘇)
全國首份噪音訴前禁止令的指引和示范意義是什么?
此前,在人們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噪音的情況下,要么嘗試通過行政機關責令行為人停止產生或降低噪音,要么直接提起民事訴訟。然而,此前只有在噪音已經超標違法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才能處罰。而民事訴訟則程序比較冗長,當事人的時間精力成本會相當大,國家消耗的司法資源也比較多。
因此,今年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生態環境侵權案件適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干規定》,是對訴前禁止令在環境侵權案件中的延伸和細化,為噪音污染受害者提示了第三種救濟途徑。
最終,本案噪音訴前禁止令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解決了鄰里矛盾,所以它有一種積極的示范和引導意義。
禁止令能解除嗎?禁止令超過時效后,還能再次申請嗎?
如果此前作出禁止令的考量因素發生變化,例如生態環境損壞已經被彌補,或者是事情已經不再緊急,繼續執行禁止令反過來可能會對被申請人或案外人造成損害,此時是可以申請提前解除禁止令的。經人民法院審查,可以準許提前解除禁止令。
對于訴前禁止令來說,人民法院作出禁止令后30日內,申請人不起訴的,則禁止令自動失效。當然,申請人可以繼續申請訴前禁止令,但人民法院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判斷,并決定是否再次作出禁止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噪音污染防治法》實施后的深遠影響有哪些?
自2022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噪音污染防治法》開始實施,它重新界定了噪音污染內涵,不僅強調噪音排放超標的情況,也將“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產生噪音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界定為“噪音污染”,納入了法律的防控范圍。這也意味著,行政機關此后也可以處罰那些沒有超標但實際產生了負面影響的噪音污染行為。
寧靜和諧的環境是人民群眾心之所向,每個人都可能是噪音的制造者,也可能是受害者,所以應該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互相包容,共同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是司法職責所在,本案中,司法機關作出的禁止令,以及大量的普法釋法工作,樹立了新時代“三尺巷”的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