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樂,王兆杰,杜 穎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及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由疾病診療向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等方面轉變。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是衛生和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能。在目前疫情防控階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作用愈發凸顯,疾控機構的穩定運行對自身健康發展及國民健康具有重大意義[1]。
湖南省位于我國中部,依托“湘雅系”醫院成為隱藏的醫療強省,在當前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改革已被列為“十四五”期間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任務[2]。本研究通過分析2014-2020年湖南省疾控機構相關衛生數據,了解近年來湖南省疾控中心經濟運行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為政府部門進行疾控機構運行機制改革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于《湖南省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湖南省衛生統計摘要》、湖南省衛生財務年報等。運用Excel軟件對搜集的數據進行整理歸類,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對比分析方法對湖南省2014年以來疾控機構數量、人員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收支狀況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
2.1.1 機構數量
2014年以來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數量呈先增后減的趨勢,2017年機構數最多為212個,之后又逐漸減少到2020年的200個。
2.1.2 人員情況
湖南省疾控機構在職職工人數整體上呈下降趨勢,由2014年的13,620人減少至2020年的13,137人,減少了483人,年均增長率為-0.58%;在編在職人員占在職職工人數比例逐年降低,2020年為82.07%,即有17.93%的員工沒有編制;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先增后減,在2018年處于最高值6953人,之后不斷下降,2020年末減少至6320人,相比2014年減少386人,年均增長率為-0.94%,衛生技術人員數占在職職工人數的比例由2014年的49.24%減少至2020年的48.11%,見表1。

表1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資源配置基本情況
2.1.3 資產負債情況
2014-2020年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總資產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從2014年的30.28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58.13億元,2017年增速最快(17.92%),2018年增速最慢(0.67%),年平均增速為11.62%,負債總額從2014年的8.91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9.86億元,在2020年增速最快(33.65%),2018年增速最慢(-13.88%),年平均增速為15.34%。
資產負債率用來衡量機構長期償債能力強弱,2014-2020年資產負債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2014年為29.43%,2020年為34.16%。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總負債,2020年湖南省疾控機構流動負債率為90.81%,比2014年高7.87%,提示疾控機構對于短期資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用來衡量醫療機構在短期債務到期之前償還負債的能力[3]。2014年以來湖南省疾控機構流動比率逐年升高,但與合理的最低流動比率還有一定的差距,疾控機構還債能力還有待加強,見表2。

表2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資產負債情況
2014-2020年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總收入呈穩步增長態勢,2020年總收入為700,542.68萬元,是2014年總收入的2.18倍,6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4.9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總支出在6年間也不斷增長,2020年總支出為612,428.14萬元,是2014年總支出的2.01倍,年均增長率為13.23%,且每年的總收入均大于總支出。2020年收支結余最多為88,114.54萬元,是2014年收支結余的5.31倍,平均每家疾病控制機構盈利440.57萬元;2020年收支結余率為12.58%,提示疾控機構平均每100元里有12.58元結余,見表3。

表3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支基本情況
2.2.1 總體收入情況
疾控機構總收入主要包含財政補助收入、事業類收入和經營收入。2014-2020年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較高,均位于50%以上,且先遞增后遞減,2019年最高(476,605.48萬元),年均占比為60.19%,總體上處于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6.24%。事業類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雖逐年遞減,但金額在不斷增長,年均占比為42.32%。事業類收入由事業收入、上級補助收入、其他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組成(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在2014年以來為0)。其中事業收入占事業類收入比重最高,但2014-2020年占比有所減少,年平均值為92.34%。經營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較小,比重平均值為0.23%,見表4。

表4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收入結構
2.2.2 總體支出情況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總支出由財政補助支出、事業類支出和經營支出組成。2014-2020年湖南省財政補助支出占總支出比重最高,年平均占比為59.45%,并且呈逐年上漲趨勢,2020年財政補助支出485,397.93萬元,是2014年的3.17倍,年均增長率為21.84%。事業類支出占整體上呈遞增趨勢,由2014年的150,557.21萬元增加至2020年的223,520.9萬元,年均增長率為6.83%,但支出占比在逐年遞減,7年間平均占比為42.59%;其中事業支出占比最大,達99.25%。經營支出占總支出比重最低,年均占比為0.23%,見表5。

表5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支出情況
2020年湖南省疾控中心機構數量減少至200個,機構數量整體逐漸下降趨勢,一方面可能與機構的正常合并與整合有關,另一方面與臨床醫療機構相比較,疾控機構的社會關注度相對偏低,使得疾控中心的職能有所弱化[4]。
“十三五”以來湖南省醫療衛生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但疾控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數、年末在職職工工人數卻呈現逐年減少趨勢,2020年末在編在職人員占在職人數的82.07%,即有17.93%的人沒有編制。目前湖南省每萬人口疾控人員編制數為1.62人,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指導意見》規定的人員編制數應達各省每萬常住人口1.75的比例還有一定的差距[5]。一方面由于疾控機構崗位設置脫離實際需要、機構編制不足、行業吸引力堪憂等使得疾控機構人員引進較為困難;另一方面目前湖南省疾控機構仍參照《關于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的通知》(國人部發〔2004〕27 號)的衛生防疫津貼發放標準[6],以及受2017年國家取消“三項收費”和二類疫苗加成的影響,疾控機構人員薪酬水平逐年降低,造成了大量優秀人員外流[7]。
2014-2020年,湖南省疾控機構資產與負債總額整體上呈增長趨勢,負債的年均增長速度高于資產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河南省資產負債情況保持一致[8],反映出疾控機構資產運行狀況較為嚴峻。2020年疾控機構資產負債率為34.16%,較低的資產負債率表明疾控機構資金使用不夠靈活,運用外部資金籌資的能力較弱,可能出現財務風險。同時,2014-2020年疾控機構流動比率較低,體現出疾控機構短期償債能力較弱,流動資金不足。
2014-2020年,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財政補助收入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26.20%,表明湖南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疾控機構的公益屬性,對人民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9]。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財政補助收入增長幅度波動性較大,2019年最高增速(78.95%)與2020年最低增速-3.02%相差81.97個百分點,同時2020年湖南省疾控機構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為65.98%,雖總體上有所增長,但與我國平均水平(75.55%)還有一定的差距,提示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財政投入機制有待提高。
《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明確了政府對疾控體系的管理和保障職責,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為緩解疾控機構“生存難,發展更難”的困境,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必不可少[10]。政府部門應明確自身職責,根據轄區常住人口數、服務范圍、工作量等因素合理配置疾控中心數量,加強疾控中心職能發揮,著眼于公平和效率,推進人員素質、職能定位及管理制度全面綜合改革,合理規劃省、市、縣、區疾控機構資源,防止資源在地區間進行重復建設,并注重加強各疾控中心之間、疾控中心與醫療機構之間的相互配合,確保人員、資源、信息互通共享,及時發現一些新發傳染病,從而做到及早部署防控,從根本上落實政府在疾控機構管理中的主體責任[1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快,氣候環境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新發、未知、不明原因的疾病不斷涌現,對疾控機構收集分析數據以及運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建議搭建 “互聯網+公共衛生”平臺,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資源整合,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全健康要素的信息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信息的互通共享,防止出現經費浪費問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12]。自2017年取消三項收費后,多地疾控機構收支缺口擴大,導致疾控體系的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普遍滯后,極大地降低了應急響應速度和處置效率。建議完善傳染病直報及應急預案系統,完善優化防控物資儲備和應急征用等機制,堅持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強化應急物資保障,不斷適應新時期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需求[13]。
人力資源是做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前提與基礎,衛生人才短缺一直是阻礙我國公共衛生發展的難題,各級政府、衛生和計生行政部門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與編制管理部溝通,按照常住人口數來核定各級疾控機構編制標準,確保一些符合條件的無編人員及時納入編制管理,落實國家對疾控機構編制的要求[14]。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疾控機構的薪酬待遇與同級別醫療機構有很大差距,甚至比當地在崗職工的平均薪資水平還低[15],湖南省政府機構應學習借鑒新冠病毒疫情采取臨時性補助和獎勵的方法,根據疾控機構的工作特點及崗位的重要性制定科學、公正的人事薪酬制度,設置合理的績效工資比例,將工作人員的服務數量、質量與各項工資掛鉤,根據疾控人員工作的風險程度高低及科研成果,發放一定的衛生防疫津貼費用,落實習總書記“兩個允許”講話精神,激發防疫人員工作的積極性[16];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暴露出我國疾控人員短缺、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建議參照教育部“長江學者”等人才計劃,設立公共衛生杰出人才崗位,并強化高校和公共衛生機構、科研院所的合作,培養一批既具有臨床醫學背景,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及早設立布局一些關鍵而又缺乏的崗位,如消毒與感染控制、核化生物危害防控等,提升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問題的處置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7]。
地方財政撥款、上級補助和其他收入和機構技術服務收入是我國疾控機構經費籌資的三種渠道。湖南省政府應結合疾控工作的特點,多渠道籌集并落實資金,實現債務剝離和債務化解工作的順利完成,確保中轉資金的真正落實[18],并將下撥的項目經費納入疾控機構日常工作經費中,提高疾控機構資金的存量,確保某些沒有專項投入的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防控,更好的發揮疾控機構的基本職能[19]。財政補助投人是確保疾控機構提供公共服務的有利支撐,當前進入疫情防控階段,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疾控體系的資金投入力度,根據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出臺一些高效、穩定、可持續的補償機制,備足防護用品、試劑耗材等衛生防疫應急物資,加強對未知風險的儲備能力建設[20],以更好地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揮疾控體系在醫藥衛生體系及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還應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盡量偏向成本效益高的疾控機構,實現衛生健康改革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疾控機構體系現代化改革[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