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金良

讀《陳云傳》的一個深切感受,就是陳云同志很善于給自己立規矩:“不收禮,不吃請”,是他給自己及家人在廉潔自律上立下的規矩;“不迎不送,不請不到”,是他去外地視察休養時給自己和地方領導立下的規矩;“不居功,不自恃”,是他給自己在對待功過上立下的規矩。透過這一個個自立規矩,能充分領略到陳云同志的高風亮節。
規矩是做人做事的準則,人不以規矩則廢。自覺守規矩、行規矩可貴,而主動給自己立規矩,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校正自己,就更加難能可貴。古往今來,凡立德、立功、立言者,大多重視給自己立規矩,以此激勵或“逼迫”自己學習成才、修身立德、建功立業。
史書上有個“陶侃運甓”的典故。《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任荊州刺史平叛取得大勝,卻因此受權臣王敦的忌憚排擠,被任命為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盡管“在州無事”,公務比較清閑,但陶侃沒有從此“躺平”,而是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的大業。為防止“過爾優逸,恐不堪事”,他就給自己立了一個很特別的規矩“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從屋里搬到屋外,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陶侃用這個辦法“勵志勤力”,而且一堅持就是五年,終成一代名將。
“勵志勤力”、保持良好狀態如此,學藝立技、追求事業也是如此,需要懂得給自己立規矩。齊白石學習繪畫后,規定自己每天作一幅畫,從不間斷、自破規矩。他在晚年時,有一天沒能完成功課,次日便補上畫作,并寫下這樣的話:“昨日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充之,不教一日閑過也。”正是因為他持之以恒恪守自立規矩,雷打不動地每天作畫,使畫藝日漸爐火純青,成就了在繪畫領域的大師地位。
樹貴自直,人貴自律;能克己,方能成己。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全黨紀律嚴明、嚴守黨章黨規,在于絕大多數黨員能夠嚴以律己、善于給自己立規矩。從毛澤東的“三不談”“親情三原則”,到周恩來的“七條修身要則”“十條家規”,再到彭德懷的“三怕”“一月一省吾身”;從焦裕祿的“家規”,到楊善洲的“門規”,再到廖俊波的“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些自立規矩,生動詮釋了優秀共產黨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的品格。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各方面的規矩已經夠多夠嚴了,能守好就行了,何必再跟自己“過不去”、找“不自在”,給自己戴上“金箍”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變得更加優秀,能夠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就必須善于給自己立規矩。具體講,給自己立規矩,是把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自覺、把“他律”轉化為“自律”,是嚴以律己、嚴以正己的表現;給自己立規矩,是自知之明基礎上的自我開方、對癥下藥,對提高和完善自己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給自己立規矩,是自我加壓、自我挑戰、自我較量,能夠“逼”出一個更好的自己,是善待自己、成就自己。正所謂“自勝者強,自強者勝”。
給自己立規矩不容易,守好自立的規矩就更不容易,必須言必行、行必果,立說立行、言出行隨。在這方面,陳云同志也給我們作出了表率。陳云同志的子女曾回憶說:“父親的組織性、紀律性特別強。”有一次,一個大軍區的兩位領導來到陳云住處匯報工作,順手帶來兩盒葡萄。陳云嚴肅地說:“我是中紀委書記,不能收你們的禮物。”他們忙解釋道:這不值幾個錢,算不上送禮,只是請您嘗嘗。陳云說:“好吧,那我就吃10個,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們必須帶回去。”類似的拒禮之事還有多次,無不體現了陳云同志堅守“不受禮”這一自立規矩嚴肅認真而近乎苛刻的態度。陳云同志對自立的“不居功,不自恃”規矩同樣守得很嚴,他從來不宣傳自己,也不讓他人宣傳自己,曾反對出版自己的畫冊、要求停播電視劇《陳云出川》等等。
這就告誡我們,守好自己立的規矩,應言而有信、篤行不怠,不自欺、不食言,決不能光喊在嘴上、寫在紙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給自己開“空頭支票”。要長期堅守、久久為功,對自立規矩不因干擾而彷徨、不因困難而搖擺、不因誘惑而放棄,鍥而不舍、善作善成。當守而有進、守而有成,點滴積累、步步為營,不斷把自立規矩轉化為自我革命、自新自強的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