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文慧
(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我國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階段后,高校畢業生數量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畢業生人數與崗位需求量的矛盾仍然突出,就業形勢越發嚴峻。畢業生有序就業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影響著高校品牌特色的打造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同時,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是對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質量的檢驗。長期以來,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受到學術界的多方面關注,縱觀現有文獻,已取得了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中國知網(CNKI)的計量分析和CiteSpace 5.8R3版軟件對2011—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可視化分析,厘清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的發展歷程、熱點問題以及研究前沿,對這段時期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狀況有更清晰的認識,對進一步深化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未來的研究走向提供借鑒。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及學位論文為數據來源。檢索時間跨度為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以“篇名=高校畢業生 AND 篇名=就業”進行高級檢索,共檢索出4 877條結果,去除會議、報紙及不相關文獻,最終選擇3 579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
本文運用CiteSpace 5.8R3 對3 579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關鍵詞時區、關鍵詞共現、關鍵詞突現圖譜等,對圖譜中的信息進行詳細分析,發現研究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問題。
根據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的樣本數據進行統計,使用Excel繪制發文數量趨勢圖,可以清晰地看出2011—2021年間的發文年度數量變化,如圖1所示。通過對發文趨勢的解讀和文獻的精讀整理后,可以將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
首先,發展初期階段(2011—2015年)。此階段發文數量較多,研究內容為就業指導、就業觀、就業現狀、就業質量、基層就業、就業意愿等多個方面,研究范圍較廣泛。2008年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方向、觀念等方面產生了較大影響,國家陸續出臺了鼓勵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內容。因此,這段時期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包含諸多方面,為后續該領域的細化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其次,逐漸細化階段(2016—2019年)。此階段發文量有下降的趨勢,研究內容更細化,傾向于研究創新創業、靈活就業、慢就業、精準就業、大數據等方面。2015年之后,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打開了畢業生創業就業的新局面,激發了研究者對創業就業方面的研究熱情。隨著大學生就業觀的改變,很多大學生尚未對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出現了慢就業的現象。慢就業給予了畢業生們更多的緩沖思考時間,使畢業生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就業興趣與方向,從而推動了大學生進行精準就業,滿足其就業的需求。大數據時代出現了眾多新興崗位,給予畢業生更多靈活就業的選擇機會,加大對畢業生各維度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就業轉型。
最后,穩定發展階段(2020—2021年)。此階段發文數量有上升的趨勢,研究的內容主要是疫情防控、網絡招聘、應對機制、服務質量等,出現的關鍵詞較少,新的研究角度較少。2020年后,疫情的出現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就業渠道限制增大,整體就業形勢不樂觀。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出臺了應對策略和就業政策,如何有效地高質量保障就業服務來滿足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需求以及分析就業趨勢等問題成為研究者們所重點關注的話題。

圖1 發文年度數量變化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的重要構成部分,表示文獻的主要研究內容與方向。關鍵詞共現分析可以較準確地了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研究情況以及研究的熱點內容。利用CiteSpace 5.8 R3軟件,將Time Slicing設為2011—2021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選項設置keyword,運行后選擇CiteSpace中的Network Summary Table選項,將相似關鍵詞合并,調整圖譜后生成577個節點、994條連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圖中的圓圈代表關鍵詞的節點,圓圈越大,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統計出頻次排名前15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

圖2 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1 排名前15的高頻關鍵詞
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分析、對高頻關鍵詞的歸納以及對文獻的梳理,發現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有以下熱點問題。
3.1.1 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受到社會經濟、文化、個人興趣與選擇等各方面的影響。多數研究者集中于從主觀與客觀兩個層面闡述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楊惠姍[1]采用AMOS軟件對安徽省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論證了主觀因素如個體的就業知識、就業意識和就業觀念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吳莫愁[2]主要對地區發展、就業指導、企業需求等客觀因素以及自我定位、就業能力等主觀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李曉婷[3]著重從高校的專業結構、就業指導、地方高校的限制層面及經濟因素等層面闡述了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開芳[4]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3所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地域、家庭、社會等5項主要因素。
其三,《物權法》中自然資源用益物權的既有規則,尚需在“物權編”中具體細化。例如,盡管《物權法》第122條規定“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但此種規定僅具有宣示價值,在填海造地后的經濟價值增加30倍的刺激下,“海域變土地”的現象頻發,在根本上“與我國民法對于海域利用關系調整不到位不無關系”[36]。另外,盡管“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涂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第123條),但相關保護性規則亦付之闕如,亟需完善。
3.1.2 畢業生就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校畢業生數量處于逐年增長的趨勢,就業中出現不同類型的問題需要重視和解決。針對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研究者主要從就業扶持、就業政策、就業指導、就業競爭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孫欣然[5]結合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市場供需問題及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從國家給予資金支持、企業提供技術培養支持、高校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付志平[6]針對疫情下的就業形勢與問題,提出完善地方人才引進和發布制度、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等策略。彭鑫艷[7]從職業目標模糊、專業不對口等方面分析了就業的現狀,進而提出開設系統專業的就業指導、提供多種知識平臺等建議。曹玉霞[8]重點關注了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中存在學生認可度低等關鍵問題,從給予社會支持以提供就業保障、提高多方面素質以發展就業競爭力等角度為民辦高校學生就業提出了有效措施。
3.1.3 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研究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作為評價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標準之一,對高校的評估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學者對畢業生就業質量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就業質量的評價體系、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研究。首先,對于就業質量的評價體系研究,研究者們主要運用德爾菲法等來確定研究評價指標,提高了評價指標的可信性。齊鵬等[9]運用德爾菲法確定了工作穩定性、發展前景、專業對口度等維度的評價體系。其次,關于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王廣慧[10]應用微觀計量經濟方法對畢業生就業調查信息進行分析,從個體特征和工作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最后,關于就業質量的提升路徑研究。高質量就業是保障國家社會穩定的內在需要,是提升高校品牌效應的關鍵。李瑾等[11]在分析2009—2017年就業數據的基礎上,闡述了就業質量的突出問題,提出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多維育人環境等路徑。
頻次變化率高、增長速度快的突現詞是從大量的關鍵詞中檢測出來的,用詞頻的變動趨勢分析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12]。運用CiteSpace 5.8R3軟件,選擇Burst items found按鈕,得到33個突現詞,可以得到關鍵詞突現情況。按突現強度排序,選擇突現強度前10的關鍵詞,得到如圖3所示的關鍵詞突現圖譜,從而分析出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的發展趨勢。

圖3 關鍵詞突現圖譜
3.2.1 攻堅慢就業問題,搭建精準服務平臺
2017—2021年突現的關鍵詞為慢就業、精準就業。其中,慢就業的突現強度為11.77,是突現強度最大的關鍵詞,研究熱度極高。慢就業是指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學期及畢業后的一段時間里不急于找工作的待業現象[13],并非“不就業”。現代大學生的就業觀、擇業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慢就業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現象,引發社會、高校對此現象的關注。慢就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究其原因、探討產生的影響及探索積極的引導策略是大多數研究人員所重點研討的方向。另外,精準就業的突現強度為5.86。精準就業的工作目標是在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全社會就業形勢普遍嚴峻的宏觀背景下提出的[14]。因此,在此大背景下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社會的人才需求發生著重大改變,高校要重點把握畢業生就業的精準度問題,關注學生的就業意愿,加強與社會、家庭的聯動,構建促進學生精準就業的共同體。探討實現畢業生精準就業的重要性和途徑對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有著正向作用,在未來仍是研究的重點問題。
3.2.2 審視評價結果,聚焦就業質量
3.2.3 運用數據平臺,暢通信息交流
大數據這一關鍵詞在2018年后開始突現,突現強度為4.7。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數據資源廣泛共享。大數據作為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有力推動了畢業生就業服務的優化與創新。利用大數據平臺對用人單位、高校管理者、學生進行就業的數據調查,得到更科學、更大量的數據樣本,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提供匹配的就業信息。同時,將就業崗位進行分層、分類,構建就業崗位的數據庫,為畢業生就業選擇提供數據支撐,以滿足畢業生多樣化的就業需求。在大數據時代下,分析畢業生就業的形勢與變化,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大數據來指導就業、提高就業服務需要長期關注與研究。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高等教育領域等全社會所重點關注的話題,不同時期表現出的問題核心、研究的側重點有所差異。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既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要考慮畢業生就業的需求導向。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后,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同時,新的發展階段畢業生就業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研究人員需要繼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大課題。結合上述的分析,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有以下展望。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社會民生問題之一,需要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從多種視角對就業問題進行開放性研究,產生不同的研究思路與內容,努力形成穩固的研究力量,拓寬研究廣度。另外,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高校與就業主管部門之間要共享信息資源,構建穩定的協作體系,促使就業研究領域的優秀學者、研究生等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凝聚力量、提升研究水平,創造更多優秀的研究成果,為廣大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供指導。
研究者可針對不同學科的特色分析學生就業的優勢、工作發展趨勢,探索不同學科的學生未來就業所能適用的指引性措施。另外,社會全方位的發展創新出現了一些新興學科,同時也為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交叉綜合提供了社會大背景。隨著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展以及各領域對人才需求質量的提高,新興學科、跨學科人才會在各行業成為普遍的需求。因此,研究內容要有前瞻性,以市場需求為準繩,緊跟時代發展。把握好就業與人才培養之間的契合點,搭建起就業與人才培養、學科專業間有效互動的橋梁。對于新興學科人才、跨學科人才的就業趨勢、就業指向、就業路徑、就業質量等多方面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廣泛的探討,打造新興學科、跨學科人才高質量就業體系。同時,高校要及時關注市場行業導向,以就業促培養,實時調整培養目標,引導學生適應新經濟社會的發展。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數據信息共享成為必然。圍繞“互聯網+就業”的政策指引,基于大數據平臺等信息手段,構建多員參與的優質就業服務體系,研究用人單位與畢業生如何達到高效匹配,從而為畢業生提供精準的信息資源,以實現畢業生智慧就業。同時,高校可借助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優勢對畢業生的就業信息、就業趨向、就業評價等進行數據收集,形成專門的就業數據庫,掌握畢業生的就業動態。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數據庫的內容,對畢業生的就業狀態、就業滿意度等進行精細化分析,將數據結果轉化為研究就業質量的重要參考依據,為未來指導畢業生就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畢業生就業政策是政府本著促進公平就業的原則所實施的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手段,是穩定畢業生就業的基本保障。研究者可以將關注點轉向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內容與導向,著重分析政策的內容變化、傾斜方向、優惠扶持力度等方面。此外,研究者可針對不同地區對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程度展開調查與系統考察,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特色、高校層次等對畢業生就業提出實效性的策略,以保障政策有效落地。
隨著社會各界對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注度持續提高,畢業生就業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就業問題是目前和未來研究的重要問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可以比較精確地梳理發展歷程,還能幫助研究者把握整體的發展形勢,為繼續深化畢業生就業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