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中心中學 221143
課堂教學需要在師生互動中有效生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課堂的教學效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調動學習熱情是教學目標達成的條件之一.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問題設置,有效而充滿思考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產生探究的好奇心,激發學習熱情,反之則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倦怠課堂.問題設置的不恰當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導致教師只能自問自答,課堂難以激起思維的火花[1].問題是激發思維的動力,精心設置的問題應該既具有深度和思考性,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筆者在課堂教學問題設置中不斷探索和實踐,本文將從如何有效設置問題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想法,與各位同行進行交流.
課堂的問題設置不是表面師生的淺層互動,否則就是看似熱鬧,實則卻沒有思維的交流,變成了師生之間在完成的一個規定動作,達不到真正激發思維的效果.有效的問題設置需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力,激發思維的活力.
案例1矩形(第一課時)
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之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問答如下:
師:同學們,矩形具備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嗎?
生:具備.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矩形屬于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師:很好,矩形作為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除了具備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還具有矩形的獨特性質,你知道還有哪些性質嗎?
(學生準備翻書查找,教師提醒制止.)
師:同學們不要急著翻書,自己去發現一下.
生:矩形有四個角并且都是90°.
師: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理由是什么?
(學生一邊講理由,教師一邊板書矩形的性質.)
師:(教師繼續追問)你覺得矩形還有其他性質嗎?
(學生一時有點懵了.)
師:那我們把矩形的對角線連接一下,看看它們有沒有什么聯系?
(學生驚喜地發現,好像是相等的.)
師:很好,確實是相等的,那么怎么證明呢?
(教師在黑板上寫下性質2,學生討論證明,接著教師書寫證明過程.)
評析:從表面上看,教師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矩形的性質,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學生是小心翼翼的“遷就”著教師,因為學生的思維被教師嚴格地束縛在條條框框里,事實上只是按照教師的指示在行動,沒有進行真正的思考,偶爾遇到“意外”,又被教師強行地進行了掩蓋.因此表面上看似熱鬧的課堂局面,實則卻內在空虛,為什么會導致這種情況呢?我們仔細分析這個片段的問題設置,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第一,問題封閉缺乏思考性,很多問題學生不需要進行思考,只要簡單的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蒙混過關,如“矩形具備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嗎?”這樣的問題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回答空間,也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了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導致缺少思維含量.第二,有些問題本身已經表明了問題的答案,因此雖然看似具有思維含量,但實則卻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如“矩形還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把矩形的對角線連接起來,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問題的設置已經把學生的思考范圍限定在了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學生作為思考主體的地位在事實上沒有被尊重,也就難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設置問題時,我們要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造思考的空間,實現思維的突破.
改進設計: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之后,設置了如下問題:
問題1:請你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
問題2:平行四邊形具有相鄰的角互補的特性,但是兩個鄰角不一定相等,若兩個鄰角滿足互補的條件,請問平行四邊形又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并試著在紙上畫一畫.
問題3:矩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其特殊在于矩形的角的特性,那么這一點會不會使矩形有一些其他的特點呢?
問題4:矩形的角具有特殊性,那么矩形的邊有沒有什么特點呢?
問題5:研究了矩形的角和邊,那么研究矩形的對角線,你有什么發現呢?
問題6:你是怎么發現矩形對角線的特點的呢?
設計說明1.首先從平行四邊形的鄰角互補的角度去研究矩形的角的特殊性,滲透數學類比的思想,使學生能夠聯系矩形的定義學習新知.
2.問題6的設置是為了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嚴謹性,了解由數學猜想到驗證的過程,滲透數學科學的嚴謹精神,并領會數學由推理到發現結論,進而演繹推理證明結論的過程.
3.本設計將矩形與平行四邊形進行對比,依次從角、邊到對角線進行研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矩形的性質.通過問題的設置層層抽絲剝繭,使結論的形成水到渠成,而不是直接將結論呈現,使學生體會到結論生成的過程.
案例2“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課堂上進行了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基礎練習之后,教師又呈現了例3.
例3:如下圖所示,已知在Rt△ACB中,∠C=90°,∠A=30°,DE∥AB,AD=1,求EB的長度.

接著,教師直接給出解題方法,添加了輔助線,作DF與BC平行,師生一起解答了本題,教師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要作BC的平行線DF呢?
教室里一下熱鬧起來,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學生開始自己思考,有的在紙上畫圖,討論了幾分鐘似乎沒有什么結果.
師:沒關系,我們再想一想,大家討論一會兒.
學生繼續討論,快要下課了,也沒有什么結果,教師沒有辦法,只能直接公布了答案.首先已知條件較為分散,我們要添加一個條件將這些松散的條件結合在一起.第二利用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性質,可以通過構造平行四邊形將條件聚合在直角三角形中[2].
評析:平行四邊形具有對邊、對角相等的性質,因此通過構造平行四邊形可以得到以上性質,這體現了對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利用,所以本題有利于提升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但是學生卻沒有研究出結果,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回顧這個問題,為什么作BC的平行線DF?這樣的問題看似指向于結論的形成,但是實際上問題過于空泛,缺少明確的指向和目標,學生難以有思考的思路,因此學生會覺得找不到突破口,無從下手,以至于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結果.
改進設計:
師:剛才解答的關鍵是作輔助線DF與BC平行,那么老師是怎樣想到這一點呢?同學們來思考一下下面的問題:
(1)本題要求EB的長,就需要用到已知條件AD的長度,但是現在兩條線段相距很遠,同時已知∠C=90°,∠A=30°,可以聯想到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是否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
(2)我們剛剛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能不能利用平行四邊形將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和平行線結合起來.
(3)聯系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說一說構造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好處呢?
設計說明本設計將作輔助線的原因進行了有目的的提示,從求解條件與已知條件的聯系,到新舊知識的聯想,給予了學生明確的提示,使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但是并未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使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和動力,具備了學習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又要滿足學生思考的空間,兩者兼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問題設置是貫穿課堂始終,推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對于問題設置進行精心的研究,細致地分析,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探究問題的過程是否恰當合理,是否給予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只有真正指向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思維需要的問題,才能讓學生沉浸其中并有所收獲[3].
總之,教師的問題設置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還課堂于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成就感,點燃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