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勇,梁國紅,易前張,譚香武,龔玲芳,毛海林
(巫山縣人民醫院,重慶 404700)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2020全球癌癥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呈逐年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新增1 929萬癌癥病例,其中我國癌癥新增病例457萬例,占全球的23.7%,另有996萬癌癥患者死亡,其中我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占全球的30.1%[1]。癌癥已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持續性公共衛生問題,其防治工作仍面臨嚴峻的考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農民提供基礎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2]。重慶市巫山縣90%為山區,且深處三峽庫區腹地,健康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任務要求不相適應,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成為困擾基層衛生體系建設完善的重要原因,限制了對腫瘤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果,加之該區域人群文化程度較低,務農人口居多(約占75%)。相關研究表明,長期居住于鄉鎮、村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腫瘤防治知識知曉率較低[3]。因此,如何通過因地制宜的癌癥防控措施對癌癥患者進行干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重慶市巫山縣癌癥負擔問題亟待解決。加之重慶市巫山縣人口流動性、生活差異較小,且具有穩定的就醫習慣,所以,本研究選擇重慶市巫山縣作為主要研究地,依據當地人文特征及地理環境,在重慶市巫山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和直接領導下,由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家團隊指導和進行質量控制,以縣人民醫院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支點,同時,聯合相關機構開展了山區癌癥高危人群的全面篩查及規范化干預服務。基于此,參考國內外的相關經驗,結合重慶市巫山地區醫療衛生現狀,探索構建有效的山區癌癥防治體系,形成山區癌癥防治制度,通過該體系,培養一批能對癌癥患者規范化診療和管理的鄉鎮醫務人員,對重慶市巫山地區癌癥高危人群進行有效的危險因素控制,以降低癌癥發病率,為重慶市山區癌癥防治網絡體系的構建提供示范及基礎,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2021年1月整群抽取重慶市巫山縣500名常住居民作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500名常住居民的基本情況、防治腫瘤相關知識、有關危險因素、預防措施及健康行為等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腫瘤防治體系,并于2022年1月再次進行調查。由鄉鎮衛生院及腫瘤醫院志愿者擔任調查員,入戶調查居民基線資料,用訪談及自填等方式調查相關內容。構建前后調查方式相同。
1.2.2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腫瘤防治體系 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腫瘤防治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1.2.2.1總體組織構架 在重慶市巫山縣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和直接領導下,由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家團隊指導和進行質量控制,以縣人民醫院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支點,同時,聯合相關機構開展山區癌癥高危人群的全面篩查及規范化干預。
1.2.2.2組建癌癥防治團隊 此為整個癌癥防治體系構建的核心之一,團隊由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及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共同組建,設置團隊負責人和固定的專職人員(5人),制定篩查及隨訪等工作制度,具體負責以下工作:(1)癌癥篩查與預防干預。制定統一的篩查表格,明確隨訪流程,負責轄區癌癥高危人群的篩查、建檔、評估、診治及定期隨訪。(2)醫師職責。鄉鎮醫師主要負責轄區癌癥高危患者的篩查、建檔、風險評估及日常管理,按制定的隨訪流程及時通知患者接受定期隨訪,通過微信預約縣人民醫院專科醫師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專科醫師則負責患者首次面對面的疾病或病情解釋和溝通,共同制定干預方案和定期隨訪計劃,定期組織培訓,對鄉鎮醫師隨時提供指導。(3)癌癥防治健康宣教。定期開展癌癥防治健康教育活動,重點針對癌癥高危患者,制作癌癥防治視頻及知識手冊,反復開展癌癥防治科普講座活動,提高山區居民癌癥防治認知。
1.2.2.3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撐 縣人民醫院負責對癌癥防治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和必要的管理,包括制定山區癌癥管理規范、設計培訓課程和方案、對團隊醫務人員進行嚴格培訓和考核、全面提高團隊專職人員的癌癥篩查和防控能力等,以規范和高效開展工作。
1.2.2.4持續開展癌癥防治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普及癌癥防治知識 (1)聯合縣醫學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殘疾人聯合會、縣工會、電視臺及街道辦等相關機構,定期組織形式多樣的癌癥防治健康教育活動,包括開展癌癥防治相關知識講座、編寫和制作通俗易懂的癌癥防治健康教育手冊及科普宣傳海報、拍攝并播放各種癌癥防治公益宣傳片等;(2)醫院展示有關癌癥預防與救治的案例,利用醫院內的宣傳欄開展癌癥防治健康教育,組織專科醫師走進山區,通過健康講座、發放癌癥防治知識手冊或宣傳資料等方式,宣傳癌癥防治相關知識。
1.2.3觀察指標 比較腫瘤防治體系構建前后居民癌癥防治認知水平及行為變化狀況。癌癥防治的認知水平主要指居民對腫瘤早期癥狀、腫瘤危險因素的知曉狀況。癌癥防治行為變化主要指居民是否積極保持能夠預防腫瘤的生活方式。

2.1構建前后居民癌癥防治認知水平比較 構建后居民腫瘤早期癥狀知曉率、腫瘤危險因素知曉率均明顯高于構建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構建前后居民癌癥防治認知水平比較 [n(%),n=500]
2.2構建前后居民癌癥防治行為變化比較 構建后居民不吸煙或盡早戒煙率、合理膳食及營養率、保持心態平衡率均明顯高于構建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染發率、增強自身抵抗力率與構建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構建前后居民癌癥防治行為變化比較[n(%),n=5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狀況等對健康的影響逐步顯現,腫瘤發病、患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群眾疾病負擔日益沉重。相關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癌癥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為2 214億美元,占衛生總開支的5.4%,占政府公共衛生支出的17.7%[4-5]。《“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國家政策層面確定了癌癥防治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確定了到2025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較2015年降低20%[6-7]。因此,開展腫瘤危險因素健康干預與疾病管理研究、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壽命、有效控制腫瘤疾病負擔勢在必行。
癌癥的發生、發展受煙草使用、病原體感染、酒精、紫外線輻射、電離輻射、射頻電磁場的暴露、飲食與營養、體力活動、久坐行為、肥胖、飲食致癌物質、空氣、水、土壤和食物的污染、職業因素及藥品多種危險因素的影響,其中煙草、感染及酒精為最常見危險因素[8-9]。通過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如改善行為方式、均衡飲食和營養、進行適宜的體力活動、控制體重、接種疫苗、預防性治療、管理中高等遺傳風險人群、篩查、早期診斷、控制致癌物質的暴露等均可降低癌癥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10-11]。
對山區居民而言,因醫學知識匱乏及醫療基礎條件相對不完善,癌癥防治推廣普及存在較大的難度[12]。基于既往癌癥防治研究認為,目前山區癌癥防治存在以下突出問題:(1)鄉鎮癌癥診療水平不高,部分醫院缺乏彩色多普勒超聲、數字化X線及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等基本檢查手段;(2)山區居民癌癥防治意識極其淡漠,給各種癌癥防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3)癌癥患者人群的數量龐大,未診斷患者較多,而絕大多數確診的山區癌癥患者并未接受規范管理[13]。因此,亟須轉變對癌癥患者的防治及管理策略。
鑒于山區癌癥防治的嚴峻形勢,需在現有的條件下充分整合各種醫療衛生資源,構建以鄉鎮衛生院為站點的山區癌癥防治體系。該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作:(1)組建鄉鎮癌癥防治團隊,開展區域癌癥高危人群的篩查及個體化管理;(2)普及癌癥防治知識,提高團隊醫務人員的癌癥篩查和治療能力,提高對癌癥患者全程管理的水平;(3)構建7×24 h暢通聯系渠道,提供遠程會診,指導癌癥防治;(4)在上級醫院緊密合作下構建以鄉鎮衛生院為核心,區域內相關機構(包括鎮政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會及媒體等)密切協作的山區癌癥防治服務體系[14-15];(5)探索過程中修訂完善山區癌癥防治制度。
本研究前期聯合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等相關專家對山區癌癥防治問題進行了初步調查,發現山區居民癌癥知曉率、控制率和治療率均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呈逐年增長態勢,亟待建立山區癌癥防治體系對高危癌癥患者進行有效干預,以降低山區癌癥發病率、復發率及死亡率。多年來,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醫科大學屬第二醫院、陸軍特色醫學中心、魯渝扶貧幫扶項目指導下已在城區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腫瘤防治體系,項目組成員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研究時間充足,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研究之所以在干預1年后就對研究指標進行比較,是因為對比數據之后發現,干預1年后居民癌癥知曉率就能明顯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構建后居民腫瘤早期癥狀知曉率、腫瘤危險因素知曉率、癌癥防治行為變化率均明顯高于構建前,說明鄉村振興背景下重慶山區腫瘤防治體系能夠通過提高居民知曉率而提升居民抗癌與防癌的能力。此外,也是由于在醫療條件相對較差、文化水平較低的山區開展腫瘤防治工作,更能展現干預的效果,并且能夠從機制方面確保腫瘤相關部門的配合流暢性,防止過度檢查及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干預人群的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構建鄉村振興背景下重慶山區腫瘤防治體系構建可明顯提高居民癌癥防治認知水平,同時,可使其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