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楊,李亞群,田云龍,王愛珍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且危重癥多,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1]。泰州市中醫院兒內科傳承王繼安老先生的臨床經驗,結合中醫外治及經絡等理論,自擬肺寧膏貼敷阿是穴,用于促進支氣管肺炎痰熱閉肺證患兒肺部濕啰音的消失,取得滿意的療效。筆者發現部分支氣管肺炎患兒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病情好轉,但肺部濕啰音消退緩慢。本研究探討肺寧膏穴位貼敷聯合西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痰熱閉肺證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泰州市中醫院收治的80支氣管肺炎痰熱閉肺證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最小11個月,最大6歲,平均(3.25±1.19)歲;病程3~8 d,病程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5.26(3.21,7.13)]d。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5歲,平均(2.95±1.41)歲;病程2~7 d,病程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5.25(3.04,6.87)]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國際醫學科學組織委員會《關于涉及人類受試者生物醫學研究的國際倫理準則》[2]和世界醫學協會最新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3]中相關規定。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兒科學》中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4]。①癥狀:主要有發熱、咳嗽、氣促,可伴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煩躁不安、輕度腹瀉或嘔吐等全身癥狀。②體征:呼吸增快,發紺,肺部啰音。③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肺炎可見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現象;病毒性肺炎的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或偏低,亦有少數升高者,時有淋巴細胞增多或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查可明確病原。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有助于鑒別細菌感染。④影像學檢查:胸部X線檢查早期肺紋理增強,透光度減低,后期可見兩肺下野、中內帶出現大小不等的點狀或小斑片狀影,或融合成大片狀陰影,甚至波及節段。
(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小兒肺炎喘嗽中醫診療指南》中痰熱閉肺證的辨證標準[5]。主癥:發熱,咳嗽,氣促。次癥:面色紅,煩躁,痰鳴,嘔吐,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黃。舌脈指紋:舌質紅,苔黃膩,脈浮數,指紋青紫(指紋觀察只針對3歲以下患兒)。主癥必備+次癥3項及以上,參考舌脈指紋,即可辨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6歲,性別不限;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能接受所規定的治療方案及隨訪要求。
1.4 排除標準 重度營養不良、佝僂病患兒;合并其他心血管、腦、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全身性疾病患兒;對本研究所用中藥成分過敏者。
兩組患兒均按病情需要予以霧化吸入、止咳化痰、退熱等常規對癥治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國藥準字 H20140475,1 mg∶2 mL)、吸入用異丙托溴銨溶液(Laboratoire Unither,國藥準字H20090448,2 m L∶250μg)聯合使用,每次各1支,霧化吸入,每日1次;鹽酸氨溴索氯化鈉注射液(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20,每100 mL含鹽酸氨溴索30 mg與氯化鈉0.9 g)靜脈滴注,每日1次,每次100 m L。
2.1 對照組 采用抗生素治療。針對細菌性肺炎:克洛己新干混懸劑[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142,每袋含頭孢克洛250 mg與鹽酸溴己新8 mg(以溴己新計)]按每日20~40 mg/kg(以頭孢克洛計)口服,每日3次;注射用頭孢他啶(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524,1 g/支)靜脈滴注,按每日30~100 mg/kg給藥,每日1次。針對支原體肺炎:阿奇霉素顆粒(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397,0.1 g/袋)口服,每次1袋,每日1次;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深圳華藥南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228,按阿奇霉素計0.25 g(每25萬單位)]靜脈滴注,按每次10 mg/kg給藥,每日1次。針對病毒性肺炎:利巴韋林注射液(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415,1 m L∶0.1 g)靜脈滴注,按每次10 mg/kg給藥,每日1次。
2.2 觀察組 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肺寧膏穴位貼敷。將芥子、桔梗、吳茱萸、黃芩片、丹參、薄荷按3∶3∶3∶5∶5∶5的比例研末混合,與氮酮、凡士林調制后制成直徑為20 mm的藥餅置于60 mm×60 mm的敷貼中央,同時將其貼敷于患者背部阿是穴(濕啰音密集處,左右肺均分為上、中、下三部,每次1~6貼),貼敷時間2~4 h,依據患兒耐受程度,以皮膚潮紅為度,貼敷前操作者先用掌心在相應部位按揉2~3 min。兩組患兒療程均為10 d,所有患兒隨訪至肺部濕啰音消失。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的療效評定標準[6]。痊愈:肺部濕啰音消失;好轉:肺部濕啰音減少;無效:肺部濕啰音無變化或增多。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濕啰音消失時間。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參照《小兒肺炎喘嗽中醫診療指南》制訂中醫證候分級評分方案[5]。主癥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次癥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39/40),高于對照組的85.0%(34/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熱閉肺型支氣管肺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2)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為[6(3,7)]d,短于對照組的[10(9,10)]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痰熱閉肺型支氣管肺炎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M(Q 1,Q 3)]
西醫認為,支氣管肺炎的常見病因為細菌和/或病毒感染,也可由病毒和細菌混合感染。其中細菌感染以肺炎鏈球菌多見。近年來,支原體、衣原體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也有增加趨勢。病原體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數經血行入肺,病理變化以肺組織充血、水腫、炎癥細胞浸潤為主。細菌性肺炎以肺實質受累為主,而病毒性肺炎則以肺間質受累為主,亦可累及肺泡。治療方面以改善通氣、控制炎癥、對癥治療、防止和治療并發癥為目的。
小兒支氣管肺炎歸屬于中醫“肺炎喘嗽”范疇,臨床基本特征包括有熱、咳、痰、喘、煽。小兒肺常不足,衛外不固,藩籬疏松,易罹患外感。該病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大類,外因主要是感受風溫之邪,內因責之于正氣不足,肺脾氣弱。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喂養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調,均可導致正氣虛弱,腠理不密,而易為外邪所中。《理瀹駢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將藥物直接貼敷于肺部濕啰音密集處,可避免藥物在肝臟的首過效應及胃腸道因素的干擾,同時透藥速度快,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加直接、快速地作用于病灶局部,促進癥狀消失,家長和患兒易于接受。
肺寧膏由芥子、桔梗、吳茱萸、黃芩、丹參、薄荷組成。方中芥子辛溫,性善走散,能消痰涎,寬胸膈。桔梗味苦、辛,性平,有開宣肺氣、祛痰排膿之功。吳茱萸味辛苦,辛則升,苦則降,亦升亦降,合人體氣機升之宜;其氣溫,且為陰中之陽,合肝木之性,而有斡旋氣機升降之用。《本草匯言》云:“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藥也。”瘀血得除,外邪得出,則痰濁遂消。黃芩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研究表明,黃芩苷具有抗炎作用[7]。薄荷味辛,性涼,可增加藥物的滲透性,與黃芩配伍可中和前藥的溫熱之性。組方藥性趨于平和,肺炎喘嗽之寒證、熱證均可使用。穴位貼敷是治療小兒肺炎的常用方法,臨床應用常聯合其他治療方法。付云霞[8]采用穴位貼敷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小兒肺炎,總有效率為87.87%。《靈樞·海論》云:“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背部阿是穴多為陽經循行所過之處,而濕啰音屬痰、瘀,為陰邪,諸藥與經絡、臟腑協同作用,助陽、化痰、消瘀,并促進肺宣肅功能恢復,進而縮短病程,故本研究取背部阿是穴進行穴位貼敷。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肺寧膏穴位貼敷聯合西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痰熱閉肺證,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促進患兒肺部炎癥吸收,加快肺部濕啰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