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靜,吳瓊遠,雷龍鳴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2;2.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醫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接觸性皮炎是指皮膚接觸某些外源性物質而引發的接觸部位(或)及其以外的皮膚急慢性炎性反應。按發病機制不同,接觸性皮炎可分為刺激性與變態反應性兩種類型,臨床以后者較為常見[1]。臨床治療接觸性皮炎以減少接觸致敏原和藥物治療為主,其中糖皮質激素外涂為常用治療手段,但該類藥物僅短期應用有效,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而長期應用激素又會導致局部皮膚萎縮、色素沉著、多毛等不良反應[2]。基于此,筆者嘗試采用壯醫外治法中的藥線點灸治療該病。近年來,采用該方法治療急性接觸性皮炎門診患者15例,效果顯著,且無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壯醫針灸門診收治的急性接觸性皮炎患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齡25~47歲,平均(34.31±5.91)歲;病程最短2~6 d,平均(3.87±1.30)d。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中相關倫理要求[3]。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接觸性皮炎的診斷標準制定[4]。有明確的接觸病史;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界限清楚的局部紅斑、腫脹、潰瘍、丘疹,出現水皰,形態隨接觸物而異;伴有自覺瘙癢或灼熱痛等癥狀;皮膚斑貼試驗陽性。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中接觸性皮炎的辨證標準制定[5]。風熱蘊膚證:起病較急,皮損色紅,為紅斑或丘疹,腫脹輕,自覺灼熱,瘙癢,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濕熱毒蘊證:起病急,皮損面積廣泛,為水皰,水皰破后則潰爛滲出,自覺灼熱瘙癢,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患者了解并接受壯醫藥線點灸治療。
1.4 排除標準 存在糖尿病且出現周圍神經病變者;存在其他嚴重皮膚病者;近兩周內有口服或外用糖皮質激素治療者;妊娠期女性;存在結核或惡性腫瘤者;全身性系統性疾病者。
患者停止接觸過敏原。治療方法:①工具選取:打火機、酒精燈、一次性消毒棉簽、壯醫藥線(2號藥線,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生產)。②主穴:沿皮損或腫脹局部周邊及病損部位均勻密集取穴。配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豐隆,血海,風市。③操作方法:整理藥線,線頭如果松散,則要修剪或搓緊拉直藥線。暴露患者皮疹或病損部位,醫者左手持酒精燈,右手拇指、食指夾持藥線的一端,露出0.5 cm左右的線頭,在酒精燈上點燃,抖掉火焰,將線端形成的珠火對準預選穴位,配合腕和拇指聯合動作,用拇指指腹沉穩快速地把珠火點按在穴位上,火滅即起為1壯。局部病變部位根據皮損面積均勻密集點灸,配穴每穴點灸2~3壯。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待皮損結痂、范圍縮小,即停止治療。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中醫證候積分。觀察15例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情況。癥狀包括紅斑、腫脹、癢痛、丘疹、水皰、滲出、糜爛等,評分標準采用4級評分法,分別按無、輕、中、重度計為0、1、2、3分,記錄各項積分總和。②臨床療效。依據療效指數進行評價,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皮損和癥狀基本消退,無新皮損出現,療效指數≥90%;顯效:皮損及癥狀消退≥70%,大部分干燥結痂,偶爾感覺皮膚癢痛,60%≤療效指數<90%;有效:皮損消退≥50%且<70%,部分干燥結痂,局部時常自覺癢痛,20%≤療效指數<60%;無效:皮損消退<50%,癥狀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20%。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情況 治療前,15例急性接觸性皮炎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為(10.68±1.98)分,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為(1.27±0.1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臨床療效評估情況 15例急性接觸性皮炎患者中,痊愈5例(33.33%),顯效7例(46.67%),有效3例(20.00%),總有效率為100%。
(3)癥狀改善情況 15例急性接觸性皮炎患者經藥線點灸治療1次后,癢痛、腫脹等癥狀顯著改善,皮疹部分結痂,無新發;治療2~4次后,癢痛、紅腫等癥基本消失,皮疹全部結痂,其中部分脫痂;治療4~5次后,皮損部位全部脫痂,均未發生并發癥及不良反應。
患者,女,52歲,因腰部局部水皰灼痛3 d來診。5 d前,患者因腰痛自行使用外貼膏藥(具體成分不詳)進行治療,3 d前腰部外貼膏藥部皮膚出現紅腫、灼熱感,出現部分水皰,伴口干,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腰部局部皮膚紅腫,面積約10 cm×8 cm,皮損邊界清楚,呈長方形,局部紅腫,凹凸不平,部分見水皰滲液。西醫診斷:急性接觸性皮炎。中醫診斷:膏藥風(濕熱毒蘊證)。治療:選取局部水皰滲液及紅腫高處密集點灸,配穴選用曲池、合谷、足三里、豐隆、血海、風市,每穴兩壯,每日1次。治療后囑患者不要水洗、抓撓、外貼膏藥,待其結痂。次日復診:局部水皰及紅腫處結痂,無滲液,無新增水皰,局部稍有潮紅,無明顯灼熱感,選取局部潮紅及配穴,繼續點灸。第3日復診:局部結痂部分脫落,余無其他不適。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科常見病之一。一般認為,該病是患者接觸某些特定物質后皮膚出現的過敏反應。患者有明顯的接觸史,接觸部位皮膚會出現界限清楚的紅斑、腫脹、水皰或丘疹,并伴有較劇烈的瘙癢感和疼痛。若水皰破裂,容易引發感染。西醫治療該病主要通過內用各種抗組胺劑、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抗炎藥物,或外涂抗過敏藥膏[6],但多存在不良反應大、易復發等缺點,且運用激素類藥膏易使患者皮膚產生藥物依賴性,久之易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研究表明,中藥內服及紅光照射治療該病有一定療效[7],但內服中藥患者依從性較差,患者難以堅持。亦有研究表明,具有抗炎作用的七葉皂苷鈉對小鼠變應性接觸性皮炎作用效果明顯,且無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類毒副作用[8]。筆者采用藥線點灸治療接觸性皮炎15例,發現該療法的即時止癢止痛效果較快,所有患者點灸施術完成后瘙癢或疼痛癥狀隨即緩解或消失;其次是局部皮膚紅腫癥狀,部分患者施術后皮膚紅腫癥狀較施術前改善明顯。
中醫認為,接觸性皮炎的基本病因病機為素體稟賦不耐,皮膚腠理不密,接觸外來異物致病。風、熱、濕之邪浸漬肌表,或濕熱之邪內蘊,復感風、熱、濕之外邪,使內外之邪搏結而發病[9]。該病按引起皮炎的接觸物命名分類,常見“漆瘡”“馬桶癬”“膏藥風”等。中醫治療該病主要采用中藥內服、外洗等方法。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源自壯族民間,是采用經過多種壯藥制備液浸泡加工形成苧麻線,點燃形成珠狀炭火后灼灸于患者體表穴位或病灶,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民族特色醫療方法[10]。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應用廣泛,在皮膚科中多用于治療帶狀皰疹、痤瘡、濕疹、扁平疣、白癜風等[11],但未見或鮮見在接觸性皮炎治療中的應用。壯醫理論以“三氣同步”“三道兩路”為核心,遵行調氣、補虛、解毒的基本治療原則,利用外用藥線對人體肌表龍路、火路的某些氣聚部位進行刺激,經人體龍路、火路傳導,推動人體氣血,增強人體抗邪能力,祛邪外出,使天、地、人三部之氣協調平穩運行以達到治療目的[12]。接觸性皮炎病位在肌膚,肺主皮毛,故該病與肺關系密切。合谷善解表,曲池善清表里之熱,二穴均為大腸經腧穴,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點灸曲池、合谷能疏風清熱,調和氣血。“治風先治血”,脾主統血,司運化水濕,血海為脾經的腧穴,為治血要穴;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足三里、豐隆為足陽明胃經腧穴,故刺激這些穴位可益氣養血,通利水濕。癢自風來,止癢必疏風,故用風市穴行氣活血,祛風止癢。現代醫學關于藥線點灸治療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機制研究缺乏,有研究發現刺血結合藥線點灸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大鼠作用有效,其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癥因子轉錄生成有關[13],筆者據此推測,壯醫藥線點灸療法治療變應性接觸性皮炎亦可能是通過抑制炎癥因子轉錄發揮治療作用。
總之,壯醫藥線點灸對急性接觸性皮炎療效顯著,且操作簡單,患者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本研究屬于探索性的臨床療效觀察,因未進行隨機、平行對照臨床研究,且觀察指標較少,今后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