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晨,劉 莉,張建東,趙寶勝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白癜風是損容性、慢性、獲得性色素脫失性疾病,針對白癜風病因,現代醫學尚未有明確定論,可能與遺傳因素、黑素細胞自毀、自身免疫反應、氧化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相關[1]。白癜風歸屬中醫“白駁風”等范疇,歷代醫家認為該病多由肝腎虧虛、氣血失和、血不榮膚所致。白癜風的治療至今仍是世界難題,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國內外報道過多種西醫治療方法,如糖皮質激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維生素D3衍生物等外用藥物及光療、表皮移植術等,已被普遍采用。無論哪種治療,均存在療程較長、療效較差的弊端。本研究觀察毫火針聯合西醫療法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3月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白癜風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37.63±11.95),平均病程(32.77±9.49)個月。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36.70±12.58)歲,平均病程(31.00±8.3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0112003)。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黃褐斑和白癜風的診療標準(2010版)》中白癜風的診斷標準制定:皮損表現為大小和形狀各異的脫色性白斑,周圍顏色正常或有色素增加;皮損可累及全身任何皮膚、黏膜區域,白斑部位的毛發通常也變白;Wood燈下白斑區見亮白色熒光[1]。須與貧血痣、無色素痣、獲得性色素減退癥等鑒別診斷[2]。②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白癜風中醫治療專家共識》中白駁風氣血失和證的診斷標準制定:皮膚白斑呈乳白色,或粉紅色,或晦暗,邊界清楚或欠清,舌質淡紅,苔白或黃,脈弦或浮數[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白斑面積小于30%的體表面積;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備孕者;發病部位皮膚有破損者;有嚴重心、肝、腎等系統疾病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活動期肺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嚴重糖尿病或高血壓病者;1個月內接受過白癜風治療或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瘢痕體質及暈針者,或對火針極度畏懼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療法治療。復方氟米松軟膏(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HC2010009,15 g/支)均勻涂于皮損處,每日1次;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Schering-Plough Labo N.V.Belgium,國藥準字J20130084,1 m L/支)1 m L,肌內注射,每4周1次;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照射,面部、腋下部位皮損初始照射能量密度為0.2 J/cm2,其余部位初始照射能量密度為0.3 J/cm2,以后每次照射劑量按0.1 J/cm2增加,隔日照射1次。照射過程中,帶護目鏡,保護正常皮膚。治療12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進行火針治療。操作方法:選取0.35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于皮損處進行常規消毒,一手持酒精燈,一手持針灸針,將針灸針置于酒精燈外焰,針尖變紅后迅速點刺白斑區域,針尖隨進隨出,由左及右、由上至下依次點刺,針刺間距均勻。囑患者火針治療后24 h內皮損處勿接觸水,每周1次。治療12周。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皮損面積:采用一個約10 cm×10 cm大小的透明方格面積測量工具,每個小方格為0.1 cm×0.1 cm,用以測量皮損面積的大小。記錄所有患者治療前及治療第4、8、12周的白斑面積。②臨床療效:于治療第12周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皮損面積<50%;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1]。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時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皮損面積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第4、8周,兩組患者皮損面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2周,兩組患者皮損面積均低于治療第8周,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白癜風患者治療前后皮損面積比較[cm2,M(Q 1,Q 3)]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27/30),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白癜風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有1例患者行NB-UVB照射后出現鮮紅斑,且3 d未消,故暫緩照射,于紅斑消退后重新照射,并開始逐漸增加照射劑量,后未再次出現不良反應。治療組有1例患者在行毫火針24 h內游泳,導致針眼處起膿皰,予以外用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1周后痊愈。其他病例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研究發現,多數白癜風患者血清中有針對黑素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抗體,且其抗體滴度直接與疾病的活動度呈正相關[4]。此外,白癜風患者外周血CD4+T細胞減少,而局部皮損浸潤以CD8+細胞為主,CD4+T細胞在白癜風發病過程中發揮著負性調控作用,CD8+T細胞發揮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可導致黑素細胞損傷或破壞[5]。基于白癜風發病的自身免疫反應因素,目前現代醫學將糖皮質激素作為白癜風的一線治療藥物。其免疫抑制抗炎作用可幫助黑素細胞功能恢復,刺激黑素合成,誘導復色。本研究分別從系統性應用和局部外用兩個方面應用糖皮質激素,旨在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及促進復色。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為長效激素,是由高溶解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鈉和低溶解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組成的復方制劑,肌內注射后水溶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鈉能很快被吸收而迅速起效,而微溶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可儲存起來被緩慢吸收,從而維持療效,起效迅速且作用持久,每月1次小劑量應用,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長期口服激素者更低[6]。復方氟米松軟膏為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局部外用,毒副作用較小。NB-UVB是目前臨床治療白癜風的首選光療方法,其作用機制可能與NB-UVB照射過程中參與誘導皮損中浸潤的CD8+T淋巴細胞凋亡有關[7]。
白癜風屬于中醫“白駁風”等范疇,我國古代醫籍中也有“白處”“白毋奏”“白癩”“癜風”“白定”“白點風”等病名記載。中醫對于白癜風發病的論述較多,如《素問·皮部論》言:“多白則寒……皮者脈之部也。”認為其發病因寒邪為患。也有醫家認為,其發病多因風邪為患,如《諸病源候論·白癜候》云:“謂之白癜,此亦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現代中醫則將其病機大體歸為肝氣郁滯、肝腎不足、氣血瘀滯3種證型,但無論如何辨證分析,其病機總屬氣血失和,脈絡阻滯。火針由古代“燔針”“燒針”發展改良而來,兼具針和灸的優勢,針具采用0.35 mm直徑的毫火針,操作中將其燒紅以點刺皮損,隨進隨出,既能溫經通絡,又可調和氣血,扶正祛邪,進而促使白斑處復色,創傷小,作用強,且感染風險小。現代醫學認為,通過毫火針刺激白斑局部可促進血液循環,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進黑素生成[8],且其有正向調節皮膚神經、免疫功能,減少黑素細胞自毀的作用[9]。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第12周,兩組患者皮損面積均低于治療第8周(P<0.05),且治療組皮損面積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對照組各發生1例不良反應事件,經對癥處理后均得到改善,未影響后續治療,提示采用毫火針聯合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復方氟米松、皮損處NB-UVB照射治療白癜風,安全性良好,療效顯著,操作便捷,具有臨床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