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和國民思想有著重要影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于保護中華民族發展的生命力。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質量的日益提高,非遺保護顯得更加重要,因此,必須要加強非遺保護的力度,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我國各民族幾千年的努力累積而成的中華文化瑰寶,其內容涉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如今少有,甚至瀕臨失傳的藝術形式,由于這些遺產具有一定的無形性,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首先需要重視其傳承工作。正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一樣,這種文化形式沒有物質依托,是一種無形的財富和精華,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只是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思想理念與行為舉止當中,如果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一個載體,那么人類是其最好的載體,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不斷將其繼承發揚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需要依靠人類來進行延續,換句話說,人類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依托”。然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人類生命有限,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擁有幾千年的生命,這正是通過人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得以延續下來的,雖然人類的生命有限,但人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為是無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來自民間,是民間技術與藝術的整合,或者是某種思想和創作的表現,需要通過人類持續的薪火相傳進行傳遞和發揚。
“師承”是我國自古以來極受重視的傳承方法之一,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當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其不能通過書面記載以及其他方式來進行保存和記錄,受這一特點的制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多需要通過口頭的方式進行傳承,而這種方式具有不穩定性和不準確性,容易導致相關文化遺產斷代或滅亡。因此,需要通過師傅將自身本領言傳身教,全盤教付給其弟子,從而通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傳授方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這也是對非遺進行保護的難點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與其獨特的傳承方式,給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困難的同時,也提供了相應的可塑性,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缺失,或是由于口頭傳述的不確定性導致相關人員對其記憶不準確,這時候可以通過傳承人進行相關實踐活動,對現有的非遺過程進行加工、拓展和補充,從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首先,群眾文化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之外,通過自行組織而形成的群眾性社會活動,這類活動能夠反映群眾的文化需求,群眾在廣泛參與到活動中的同時,其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得到一定的滿足,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會整體的文化素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并不是對立關系,反之,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社會生活中的婚嫁喪禮下到群眾的穿衣吃飯,無一不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群眾文化提供相應的內核,豐富其活動內容,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了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行動。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
其次,群眾文化是通過各種群眾活動構成的,而群眾活動的種類豐富多樣,包括群眾自行組織的小型活動、社會機構組織的活動以及當地政府和文化館等部門組織的活動等,而小孩和中老年群體是這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因此,相關部門在開展活動可以融合相應的非遺內容,從而能夠對非遺保護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后,群眾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群眾本身,因此,非遺保護工作者可以借此特點,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員建立合作關系,邀請其開展相應的群眾文化活動,吸引廣大群眾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來,從而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內容和活動形式,又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由此可見,非遺保護工作與群眾文化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產生于人民群眾之中,而部分地區的相關部門和負責人卻沒有形成強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從而導致非遺保護工作不到位,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也沒有得到良好的調動,許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不足,不了解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而且當今時代變化發展快速的背景之下,人們極其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過去,從而導致傳統文化遺產逐漸被人們遺忘,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消亡。同時,由于政府與相關負責人的非遺保護意識不強,其對非遺保護的宣傳工作也不夠重視,導致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產生脫節,從而阻礙了非遺保護的進程。此外,部分群眾不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對其保護的重要性,許多人在欣賞相關手藝和技術時,不能將其技術與手藝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系在一起,也沒有相關非遺概念,長此以往,人們對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興趣,從而加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
進行非遺保護是一項復雜且長久的工作,需要由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員來進行。而在部分地區,相關人員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在面對游客時,自行編造不真實的內容,比如,部分地區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游客,獲取更多的利益,會進行一些不真實的民俗文化表演和展示,從而導致相應的傳統民俗文化表演逐漸商業化。此外,由于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相關對其熟悉的人,導致沒有對應的專業人員和條件進行演示,從而致使非遺保護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相對其他行業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數少,而隨著當今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社會壓力逐漸隨之增長,在生活壓力的影響下,許多非物資文化遺產傳承者在中途選擇了放棄,由于堅持下來的人逐漸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也變得越來越少,隨著社會變化的腳步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也逐漸變快,在這種背景之下,對非物質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變得愈加困難。
群眾文化主要產生于群眾的社會生活與社會活動,通過群眾的廣泛參與得以形成,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結合起來,需要政府各部門進引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加入非遺保護的理念,在日?;顒又刑找比罕姷那椴?,使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為此,政府部門要扮演好引導者這一角色,對群眾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機整合。首先,政府各級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從而為群眾灌輸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和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提升群眾的觀念和意識,從而促進更多的群眾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其次,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將中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件貫徹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與掌握,以更好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容和要求落實于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中。最后,相關部門需要認識到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工作的融合不是一時就能完成的任務,基層文化管理部門需要同上級政府管理部門積極做好相關溝通工作,將先進的文化管理方式引入在其工作之中,完善優化相關整合工作。除此之外,各地政府部門要將非遺保護工作置于相關整合工作之首,以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切入點,從而促使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高效融合。
完善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是進行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融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的重要內容。因此,基層群眾組織要積極落實政府的政策,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工作機制,搭建相應的非遺保護傳播平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直接呈現在群眾面前,促進群眾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認識與了解,從而加強其非遺保護意識。此外,相關部門需要合理運用地方含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作為群眾文化和群眾活動創作的核心內容,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進行高度融合,從而打造地方特色群眾文化。這樣一來,既能豐富群眾文化的內容,又能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這一平臺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群眾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接受相關非遺保護的理念和內容,從而將廣大群眾引導至非遺保護工作之中。
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時,不僅要注重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還要加強相關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群了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首先,相關部門需要深入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通過現代的手段將其展示在群眾面前,比如剪紙、刺繡和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3D技術等增強其生動性,為群眾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其次,隨著當今世界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的飛速發展,相關部門需要抓住這一時代特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群眾文化的宣傳與互聯網等技術結合起來,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平臺等先進技術對其進行宣傳和推送,加強網絡平臺的建設力度,不斷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渠道,打破時間、空點與地點的限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送給更多的人群。除此以外,相關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體系,促使群眾正確進行非遺保護工作,比如,政府部門可以加強對相關藝術團、演唱隊等組織建設,這些團體中含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政府可以合理發揮這些人群的作用,促進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結合與傳播。
將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結合,采用的方式方法將直接影響其融合程度與效果。只有選擇正確的手段措施,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在大眾文化活動中得以順利開展。首先,相關部門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合理利用和開發這些民俗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融合的生命力,同時還有利于促進民間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此外,也有利于為群眾文化融入更多的元素,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提升地方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群眾和來此參觀的游客自覺參與到這些民俗活動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特色與實際情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主題活動或其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一定的時日開展相關表演、展示等活動,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讓人民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和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自愿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傳播者和保護者。
如上所述,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在社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在傳承過程中逐漸放棄該工作。針對這一情況,政府部門應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廣大群眾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對從事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人員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和福利,為相關機構與部門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可與社會各部分建立合作關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保護者提供更多的物資保障,從而使更多人群愿意參與到非遺保護中。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綜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進行非遺保護時,要重視群眾的力量,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結合起來,從而促進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