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霞 張建奇 汪有奎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甘肅 張掖 734000)
真菌是自然界一類重要的生物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應用,真菌作為食品和藥膳,很早在史籍中有記載。真菌除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外,在經濟上也極為重要,是構成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1]。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藏、黃土2大高原蒙新荒漠的交匯處(E93°20′~103°,N36°30′~39°30′),屬高寒干旱半干旱氣候,區內自然條件復雜,水熱條件差異大,形成了多種具有明顯垂直梯度和水平差異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主要是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為主的天然水源涵養林,其次為祁連圓柏、山楊、樺樹、油松、華北落葉松等。保護區總面積198.72萬hm2,其中,喬木林17.48萬hm2,灌木林63.67萬hm2,草地面積98.62萬hm2,森林覆蓋率為22.56%。下屬22個自然保護站。由于祁連山氣候、地形、土壤及植被的特殊性,使其蘊藏著不同于其它地區的食用、藥用真菌資源,同時形成了祁連山藥用、食用真菌獨特的分布格局。
2017—2021年調查期間每年分夏、秋2季進行采集,選擇祁連山具有代表性的大黃山、寺大隆、西水、康樂、古城、夏瑪、華隆等林區主要采集大型食用菌、藥用菌及菌根真菌標本,并走訪林區群眾,收集當地群眾采集的食用菌標本。進行真菌分布及區系研究,特別是不同真菌生態特征分析。2021年度完成大型真菌鑒定,分類和標本整理工作。5a共采集標本328份,初步鑒定出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分布的大型食用、藥用真菌52種,隸屬8目18科。
根據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進行分類鑒定。采用Anisworth 和Singer分類系統,對所采集的真菌從形態特征、生長習性、采集地點、國內外分布狀況、經濟利用價值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和鑒定。
根據調查統計,初步鑒定出祁連山自然保護分布的大型食用、藥用真菌52種,隸屬8目18科,見表1。其中食用真菌40種(兼有藥用的2種,抗癌作用的3種,1種有微毒),如輪紋乳菇(Lactarius zonarius)、淡黃乳菇(Lactarius luteolus)、白毛口蘑(Tricholoma columbettum)、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aticus)等;藥用真菌10種,如烏芝菌(Amauroderma Sp.)、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貝狀木層孔菌(phellinus conchatus)、絨皮地星(Geastrum velutinum)等;有毒真菌4種,如糞銹傘(Bolbitius vitellinus)、長根鬼傘(coprinus macorhizus)等;保健真菌1種,即巴氏蘑菇(Agaricus blazei murr.)。
祁連山林區的真菌分布屬蒙新區,其大型真菌以白蘑科最多,依次為絲膜菌科、蘑菇科、紅菇科、地星科、馬勃科等。
由于祁連山特殊的地貌,植被類型隨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其分布的食、藥用真菌在種類和數量上有很大差異。由于青海云杉分布在陰坡、半陰坡,呈塊狀或條狀與陽坡草地成犬牙狀交錯分布,林內溫、濕度適合真菌的生長,導致大部分真菌分布在陰坡及半陰坡的林內[2]。
云杉苔蘚林帶分布的大型真菌較多,海拔2800~3200m。分布的食用、藥用真菌48種,占92.3%;主要有白蘑科、絲蘑菌科、馬勃科(Lycoperdaceae)、地星科(Geastaceae)、鬼傘科(Coprinaceae)等。主要藥用真菌有馬勃、地星類。該林帶內真菌的種類和數量與降雨量有明顯關系,干旱少雨季節菌類很少。見表1。

表1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食用藥用真菌及其經濟用途、生境、分布表
祁連山保護區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降雨量由東到西逐漸減少,大型真菌以適應空曠、干旱生境的種類為多見。這次調查的大型真菌中,主要以白蘑科最多,占28.80%,依次為絲膜菌科占15.38%,蘑菇科占9.6%,地星科5.76%,馬勃科2.84%,其它如靈芝科、糞傘菌科、鬼傘菌科、靴耳科、灰錘科、鳥巢菌科等只采到1~2種。
根據調查,祁連山不同坡向真菌區系變化不同,大部分真菌分布在陰坡及半陰坡的林下生長。南坡及西南坡分布的種類、數量比北坡少。
大型真菌大多數生長于枯枝落葉及枯木、倒木上。不同濕度條件下真菌分布數量差異較大,一般林內真菌的種類和數量與濕度有很明顯的關系,在干旱少雨的季節,菌類很少以致很難發現,雨量充沛的季節,菌類很易采集。因此,可以依據真菌種類和數量多少預測該林分中降水情況和濕度條件,為森林立地、規劃造林作出預測,提供基礎性資料。云杉林、圓柏林中真菌分布數量較多,而且隨著降雨量增大而增加,真菌分布呈季節性變化。一般在春季5月分布數量較少,春末夏初雖有分布但仍然較少。夏季和秋季(7—9月)真菌出現的量較多,秋末真菌出現量逐漸減少。根據大型真菌菌蓋的卷曲,菌蓋表面出現表皮開裂等現象,可以預測現在、未來森林氣溫干燥,降水量稀少。同時,依據大型真菌含水量高低可以預測森林濕度大小。一般濕度低,真菌重量小,濕度大,真菌重量大[3]。
在含水量較高的云杉苔蘚林大型真菌出現比例較高,而在土壤含水量較低的牧坡草地上,真菌出現比例較低,主要原因是牧坡草地人為活動因素較多,如放牧等,造成大型真菌生長環境惡化而引起。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真菌資源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顯現出來,人們將真菌作為林下經濟產品,呈快速發展態勢,尤其近十年我國在傘菌、多孔菌、腹菌及子囊菌等大型真菌的食用、藥用、醫療保健、衛生防疫、漆工發酵以及農林牧副業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較快,前景廣闊。祁連山地區大型真菌尤其是蘑菇屬真菌數量大,分布范圍廣,未進行人工馴化、栽培,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蛇M行人工栽培實驗,亦可大量采收加工利用。馬勃類、靈芝類等種類在醫藥利用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著眼于菌物商品質量和栽培效益,對真菌種質資源的進行保護、利用和開發研究,不僅是發展食用菌生產的最佳投資方向,也是營林、造林恢復森林生態條件,避免種質資源遺失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