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奡
子宮肌瘤為育齡婦女常見的良性腫瘤,大約58%的子宮肌瘤患者有多種臨床癥狀和體征,包括月經過多、骨盆壓力、疼痛和盆腔壓力。該病的發生可引起流產,嚴重者甚至不育,對婦女健康和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1]。為此,需要對治療有效藥物及劑量進行分析研究。子宮肌瘤病因不明,臨床普遍認為雌激素是引起子宮肌瘤生長的重要因素[2-4]。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抗孕激素可抑制子宮肌瘤生長[5,6]。米非司酮通過與雌激素受體競爭拮抗雌激素,通過非競爭性抗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從而使子宮肌瘤萎縮,說明米非司酮是治療子宮肌瘤較理想的藥物[7,8]。本研究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8 例子宮肌瘤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大劑量組患者給予25 mg/d 米非司酮治療,小劑量組患者給予12.5 mg/d 米非司酮治療,分析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與不良反應,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8 例子宮肌瘤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每組29 例。大劑量組年齡21~47 歲,平均年齡(37.12±5.38)歲。小劑量組年齡21~45 歲,平均年齡(37.45±5.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大劑量組患者給予大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在月經第1 天開始時給藥,25 mg/d,1 次/d,服藥前后禁食2 h,治療3 個月。小劑量組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在患者月經第1 天開始時給藥,12.5 mg/d,1 次/d,服藥前后禁食2 h,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效果判定標準:顯效:子宮肌瘤體積明顯縮小,腹痛及陰道出血等癥狀體征消失;有效:子宮肌瘤體積縮小1/3,腹痛及陰道出血等癥狀改善;無效:子宮肌瘤體積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均較治療前減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體積、肌瘤體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s,cm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s,cm3)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小劑量組總有效率96.55%(28/29)與大劑量組的100.00%(29/2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18,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小劑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5%(1/29),低于大劑量組的24.14%(7/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20,P<0.05)。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疾病,在患病初期子宮肌瘤通常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只有一小部分患者會有陰道出血,腹痛伴有腫脹或壓迫感。此外,脊椎扭力轉移還會導致腹痛。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腹痛、白帶、月經不調等病癥。臨床研究表明,子宮肌瘤也會并發輸卵管、卵巢病變及惡性病變,主要癥狀表現如下:①腹部不適:患者會經常感到腹痛、腹脹的感覺,仰躺時可感覺小腹有腫塊;②月經紊亂:患者的月經周期不規律,長短不一,周期較正常人長,月經量突然增加,陰道常常不規則出血;③低血糖:子宮肌瘤患者往往會有低血糖、神志不清等癥狀,這些癥狀在服用糖類之后會消失;④繼發貧血,表現為乏力、臉色蒼白、胸悶、氣短;⑤不育:子宮肌瘤患者不孕率高于正常女性,由于子宮肌瘤導致的不孕不育發生率為1.0%~2.5%,子宮肌瘤合并不孕的發生率為28%左右。有部分患者在子宮肌瘤切除后可繼續妊娠;⑥壓迫癥狀:如果子宮肌瘤長到一定程度就會給膀胱等泌尿器官造成壓力,從而導致排尿次數增多,甚至排尿困難,也可引起直腸壓力,引起便秘;⑦腰椎異常:患者會出現腰椎疼痛。子宮肌瘤的危害如下:①致癌性:如果絕經后肌瘤生長迅速,肉瘤的退行性變也可能發生。有可能發生惡性轉化的幾率為0.5%~1%;②流產:子宮肌瘤所致流產與子宮肌瘤位置有直接關系,若肌瘤位于漿膜下,對妊娠影響較小,若肌瘤位于肌壁之間或黏膜下,子宮就會增大,宮腔變形,導致畸形,甚至習慣性流產[10]。
米非司酮不但對雌激素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且也可抑制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引起子宮肌瘤萎縮。米非司酮具有抑制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血管肌層生長的作用,在子宮內膜血流減少到一定程度后螺旋動脈就會收縮,從而影響子宮內膜的繁殖和生長。如果子宮內膜層厚度逐漸變薄,則可導致經閉或絕經。另外,米非司酮也可以抑制雌激素引起的血管生長,米非司酮通過抑制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生長分泌血管生長因子,抑制子宮肌瘤血管的形成,從而干擾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中新DNA 的生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管形成[11]。
有研究顯示,經米非司酮治療后患者血紅蛋白水平明顯升高,子宮肌瘤體積有所縮小。而治療前后腎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血尿等指標無明顯變化。可見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安全可靠,能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圍絕經期卵巢功能及性激素分泌有關。子宮肌瘤應用米非司酮治療通常在卵巢功能和性激素分泌正常時可較好維持療效,不容易出現復發,所以當患者在圍絕經期、子宮肌瘤體積較小時可用米非司酮治療,效果更佳[12]。
研究表明,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可使子宮肌瘤生長受到抑制。米非司酮為孕激素拮抗劑,具有顯著的抗孕激素作用。近幾年應用孕激素受體拮抗劑米非司酮可能通過抑制排卵及分子水平抑制孕激素的作用。米非司酮服用25 mg/d,3 個月后可縮小子宮體積和肌瘤體積,使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到絕經期水平。與此同時,在卵泡發育的早期和中期,雌二醇水平也降低并保持在較高水平,療效確切。口服12.5 mg/d,治療3 個月,費用低廉,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且治療效果與大劑量差異不明顯,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大劑量組與小劑量組的子宮體積、肌瘤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體積、肌瘤體積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小劑量組總有效率與大劑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小劑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大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效果顯著,可明顯減少肌瘤體積,降低雌激素對子宮肌瘤患者的作用。可見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特別是中等大小的子宮肌瘤患者,米非司酮是一種較理想的治療藥物,療效更顯著,有效率接近100%。因此,如果患有子宮肌瘤,服用適當的米非司酮不僅可以改善貧血等癥狀,還可以縮小子宮肌瘤體積。采取低劑量米非司酮治療相對簡單,可大大降低治療難度,且減少了用藥經濟費用,治療的風險相對較低,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應用于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無明顯差異,使用小劑量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