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書瑤
前置胎盤會加重子宮負擔,易出現貧血、死胎等不良后果。剖宮產雖然有利于胎兒順利娩出,但易并發術中出血等問題,危險性較大[1]。目前對于該類疾病臨床常采用縮宮素和宮腔填紗方案,能促進子宮止血,部分患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考慮通過增加藥物治療,促進子宮回縮,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2]。本次研究,本院對收治的前置胎盤剖宮產患者應用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宮腔填紗聯合方案預防產后出血,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接受剖宮產的84 例前置胎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24~41 歲,平均年齡(32.15±1.34)歲;平均孕周(38.91±2.74)周;51 例初產婦、33 例經產婦。隨機將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產前均用超聲等檢測確診為前置胎盤,符合剖宮產指征;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糖尿病、高血壓、凝血異常等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給予患者縮宮素和宮腔填紗。胎兒娩出后靜脈滴注縮宮素(深圳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993,規格:5 U)20 U,在宮底開口處向內填塞無菌紗布,在子宮下段切口上緣留出一部分,依次縫合宮頸口、子宮下段等,在子宮不再出血后縫合子宮體,宮腔填紗時間控制在48 h。
1.3.2 觀察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Pharmacia Upjohn Company,注冊證號H20070251,規格:1 ml/支)。胎兒娩出后在子宮壁周圍注射20 U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產后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統計產后2、4、12 h 出血量。記錄用藥后出現的惡心嘔吐、憋悶、寒戰等不良反應。采用SF-36 生活質量調查表評估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社交功能,各項總分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后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產后2 h 出血 量(376.25±32.94)ml、產 后4 h 出血量(419.85±32.74)ml、產后12 h 出血量(523.98±57.61)ml 均少于參照組的(946.81±109.25)、(1083.91±121.06)、(1214.86±128.59)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32.405、34.317、31.776,P=0.000、0.000、0.000<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比較(±s,ml)

表1 兩組產后出血量比較(±s,ml)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生憋悶3 例,惡心嘔吐4 例,寒戰3 例;參照組發生憋悶4 例,惡心嘔吐5 例,寒戰3 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81%,與參照組的28.5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46,P=0.620>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社交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前置胎盤大多會在孕28 周左右經影像學檢查確診,位置較偏向子宮下段和宮頸內口,通過剖宮產可較好娩出胎兒,但需考慮子宮出血等,以免危及患者生命[3]。傳統預防治療主要通過縮宮素和宮腔填紗在胎兒娩出后給子宮回縮動力,同時壓迫和吸干宮腔內部血液,促進子宮止血[4]。剖宮產可保留子宮功能,但需觀察子宮體出血情況再整體縫合,手術時間略長,同時,容易在觀察期間附著細菌,增加切口感染發生幾率[5]。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通過子宮壁進入子宮體,能促進血竇關閉,并與縮宮素和宮腔填紗發揮協同作用。縮宮素能加強子宮回縮動力,宮腔填紗能發揮機械止血作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針對血竇發揮作用[6]。三種方式聯合應用能夠促進子宮回縮快速完成,縮短子宮體縫合時間,提高手術質量。聯合治療不僅能有效減少手術時間,而且可細致觀察子宮內容、子宮體等,提高手術警惕性;手術操作不再盲目,胎兒娩出后能快速為產后恢復做準備,工作效率變高,子宮回縮不再需要較長時間。子宮體被兩種藥物和宮腔填紗同時干預,動力更大,子宮體及周邊組織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新的狀態,重新建立平衡,子宮功能、卵巢功能等在一段時間后會恢復;月經來潮、排卵等可盡快發生,能滿足患者再次懷孕需求。聯合治療不僅完善手術,還能減少隱蔽出血點,維護好子宮體血管;臨床持續保護子宮,能提高機體穩定性,減少膀胱、腸道等受壓時間,保障下腹腔組織能回到正常位置[7]。同時有利于陰道功能恢復,減少不良菌群殘留,促進子宮體、宮頸口恢復,配合產后康復鍛煉,能盡快恢復肌肉群力量、腰腹部柔韌性等[8]。臨床還能根據子宮恢復情況評估再次胎盤前置、胎膜早破、瘢痕妊娠等幾率,幫助患者正常妊娠或更好的保護患者,降低不良妊娠對機體的影響,防止流產等對子宮體的傷害。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產后2 h 出血量、產后4 h 出血量、產后12 h 出血量均少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社交功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治療能減少術中危險因素和術后出血量,從多方面促進子宮功能恢復,將不良反應控制在較低范圍,促進子宮恢復。分析原因,剖宮產手術效率變高,能在術中干預子宮體回縮、止血,降低術后大出血幾率。從產后出血量分析可知,聯合治療患者的產后出血量并不多,機體血液流動性、血壓等較穩定,能順利過渡到術后養護階段[9]。聯合治療充分調動藥物、手術作用,深度挖掘子宮肌能,掌握子宮內膜供血、血管擴張和收縮等特點,保障藥物和填紗操作能順利完成。剖宮產手術越順利,產后恢復時間越短,子宮功能和機體運轉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平衡,縮宮素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隨機體運轉,逐漸代謝,不會過度沉積在體內[10]。聯合治療能結合藥物和填紗優勢,將產后出血等危險降到最低,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并沒有高于單用宮縮素。聯合治療中涉及的縮宮素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從藥學角度支持子宮回縮,子宮體血管功能、組織等能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能成功改善前置胎盤,縮宮素、宮腔填紗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更好的控制子宮出血,保障手術高質量完成,且在產后出血量等方面臨床效果突出,提高了剖宮產手術科學性,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