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關工委 文/圖
鄉村教育與自然結合、與生態結合、與鄉村振興結合諸暨市關工委與斯民小學的“牽手”
使鄉村孩子樂于表達和分享了 觀察力也更敏銳了

斯民小學呂淑斌老師帶孩子走進自然
2020年,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關工委在對鄉村小學的調研過程中發現,斯民小學的學生很多都處于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狀態,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照顧,都面臨著城鄉發展落差加大、缺乏家長陪伴、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等問題。關工委專職副主任林捷對自然教育頗有研究,他決定利用鄉村自然條件的優勢資源,在學校開發自然教育課程,讓孩子們通過感受自然,感知生命,在自然環境中獲取內驅動力。
林捷和學校的老師、志愿者一起,依托校園周邊分布的植物,設計了一套自然課程,主題是“認識《詩經》里的植物”,課程時間為跟著四季走過的一年,課程對象上半年為四年級學生,下半年為同一批的五年級學生。通過這一課程,使《詩經》里那些我們常常吟誦卻不知道面貌的草木,成為我們身邊熟悉的實物。他們在蘆葦蕩里開辟“地道”,用柳樹葉子做花環,用柳樹枝條吹柳笛。切身的體驗和感受,讓孩子們體會到那些詩歌里的自然之美。
課程進行的過程中,關工委成員和課程志愿者每次來到學校,都能夠受到孩子們的熱情擁抱,激烈地提問。他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觀察力更加敏銳了,更愿意表達和分享了,提的問題也更多了。孩子們會把漂亮的葉子夾在書里做植物書簽,把撿到的種子展示給同學們看,分析種子的傳播方法,觀察一下螃蟹一共有幾條腿幾只眼睛……學校的老師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融合了自己的想法,給課程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呂淑斌老師加入了漢字演化的元素,音樂老師加入的音樂的元素,美術老師增加了很多自然手工的元素,連門衛師傅也做起了竹節人,研究開發各種竹子手工作品。
為了讓課程的開展具有可持續性,關工委聯合斯民小學在暑假里邀請了一些自然教育導師。他們組織師生通過植物分類學、自然導賞課程的理論和實踐,使學校的課程開發中融合更多的創意元素,建立更完善的課程體系。寧波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的植物專家,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文理學院等學校的植物老師紛紛來到學校送課、送書,指導課程。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和浙江衛視《還有詩與遠方》欄目均對詩經課程進行了專題報道。校關工委負責同志介紹說,“課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來,學校也將建設詩經植物園、種子館、標本館、博物圖書角,完善各種自然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設施,讓更多孩子能夠從這樣的自然課程中受益”。
在國家大力提倡鄉村振興發展的形勢下,將鄉村教育與自然結合、與生態結合、與鄉村振興結合,諸暨市關工委與斯民小學的“牽手”,讓孩子放下了手里的手機、游戲機,從室內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中,真真切切的感受自然,有效激發他們的創造力與對自然、社會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