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崢
過期藥品不僅危害健康,隨意丟棄還會污染環境,應在破壞包裝盒后隨生活垃圾分散丟棄、分類回收或送至正規回收點統一回收。
記者了解到,很多人家里都有小藥箱,但真正做到定期清理、確保藥物都在安全有效期內的人并不是很多。記者的鄰居76 歲的劉奶奶說,她一直在床頭柜抽屜里放有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但記者發現,她家的藥如板藍根、阿司匹林、健胃消食片等已過期好幾年了。根據《中國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白皮書》,我國約有78.6%的家庭備有小藥箱,卻有80%以上的家庭沒有定期清理藥箱的習慣,全國一年因此產生的過期藥品約1.5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過期藥品屬于劣藥的范疇。專家提醒,藥物一旦過期,其性能、性狀、藥效會發生改變,不僅喪失了原有的治病功效,甚至還可能危害身體健康。哪怕只過期一天,也有可能出現耐藥問題等。
有些人認為,剛過期的藥只是藥效變差一點,仍然可以服用,甚至有的人為了省錢,直接從不法藥販手里購買過期藥。事實上,“‘是藥三分毒’。藥物在給人們帶來治病功效的同時,如果用法、用量不對,也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教授王岳指出,過期藥的物質成分已經發生變化,不僅藥效會降低,還可能分解出有害物質,服用后引發過敏甚至休克。
王岳介紹,藥品有效期是指藥品在規定的貯存條件下能保持質量的期限。藥品的有效期是通過前期無數實驗來確定的,在有效期內的藥品才能保證有效成分。當超過這個時限后,藥品的內在結構、組成和臨床的效價均會發生變化,不僅療效降低,還可能造成耐藥甚至治療失敗。而且過期藥品的雜質含量和種類都有可能升高,容易導致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過期藥品的典型危害主要有:
療效降低 藥品過期后,其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發揮不出原來的藥效,還可能耽誤病情。比如,過期抗生素或抗病毒藥不僅不能完全殺死細菌或防御病毒,反而會造成耐藥問題。
成分改變 存放時間過長會導致藥品化學成分改變,甚至會分解出一些有害物質損害人體。比如,維生素C 在空氣中放置時間過長,容易被氧化變為黃色,氧化后的維生素C 對人體有害;磺胺類、青霉素類過期藥品,易引發過敏和休克;過期四環素中含有的降解產物毒性比四環素強數十倍,可導致腎小管損害。
藥效全無 有些藥物吸潮或脫水后,進入人體無法分解,使人體難以吸收其中有效成分,導致藥效全無。
發生霉變 有些中成藥尤其是顆粒劑、蜜丸等劑型,放置過長時間,在一定溫度下會發生難以用肉眼辨識的霉變,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業內專家提醒,藥盒、藥瓶上都有生產日期、產品批號及有效期等字眼。但要注意,藥品的失效期并不是有效期至標示日期的當天,而是該標示日期對應的前一天,例如“有效期至2022年10月31日”,那么該藥品的實際失效期應是2022年10月30日。如果藥品有效期只標注月份,沒寫具體日期,則該藥可用至有效期最末月的月底,例如“有效期至2022 年10 月”,只能使用到2022年10月31日。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標明失效期某年某月,指該藥在該年該月的1 日起失效,例如“失效期2022 年10月”,只能使用到2022 年9月30日。
需要注意,上述有效期都是指按說明書中所列明的貯存條件而言。如果貯存方法發生了改變,例如放在高溫環境、潮濕環境及打開瓶蓋等,藥品有效期就只能作為參考。而且,一旦藥品從原包裝內分出,開啟后使用期限自分裝日期起僅6個月內有效。
王岳還特別提醒,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應根據自己的需要理性購買,現在到社區醫院、藥店購藥很方便,家庭無須過度儲備藥品。此外,一定要定期清理家庭藥箱,不要把過期藥品留在身邊。
記者采訪發現,生活中許多人對過期藥品的處理比較隨意,有人不以為意繼續服用;有人隨手扔進垃圾桶。“藥品過期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且一旦有不法商販對這類過期藥品進行回收,重新流向市場,不良后果可想而知。”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說,隨意丟棄的過期藥品在雨水、地下水的長期滲透擴散下,會污染水體和土壤等自然環境,影響人類健康。
我國《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 年版)附錄《危險廢物豁免管理清單》規定,家庭日常生活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廢藥品,屬于生活垃圾中的危險廢物,只要未集中收集,上述廢藥品可不按危險廢物管理,按照生活垃圾處理。
因此,如果家庭過期藥品沒有被分類集中回收,可以在破壞藥品包裝盒后,隨生活垃圾分散丟棄、分類回收,這樣相對風險較小。家庭過期藥品如果送至正規回收點進行統一回收,需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產生的危害。
近年來,為了推動家庭過期藥品回收工作,政府和企業一直都在探索、行動。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引導公眾按標志投放廢藥品等有害垃圾,推動危險廢物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等設施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