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瑩,歐麗珊(通信作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開顱手術能夠有效清除血腫、占位組織,減輕患者腦損傷程度,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有助于致殘率、病死率的下降。但開顱手術的創傷性較大,術中操作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局部神經組織,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語言、肢體功能等方面的障礙,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因此需要在術后加強康復護理。由于醫療資源、患者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患者選擇居家康復。部分患者及家屬的居家護理技能水平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會影響康復效果。延續性護理可將護理從住院期間延伸至出院后,為患者提供連續性、專業化的護理服務。本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于神經外科開顱術后患者中,旨在為臨床更好地提升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 廣 州 醫 科 大 學 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200 例神經外科開顱術后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 例。對照組 男45 例,女55 例; 年 齡17 ~76 歲,平 均 年 齡(51.30±13.67)歲;疾病類型:顱內腫瘤及囊性病變47 例,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20 例,動脈瘤、血管畸形等腦血管病32 例,放射性腦病1 例;體質量指數15.70 ~29.75 kg/m,平 均(23.17±2.8)kg/m;文化程度:文盲4 例,小學20 例,中學59 例,大專及以上17 例。觀察組男40 例,女60 例;年齡15 ~77 歲,平均年齡(53.71±13.17)歲;疾病類型:顱內腫瘤58 例,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21 例,動脈瘤、血管畸形等腦血管病21 例;體質量指數14.79 ~32.46 kg/m,平均(22.97±3.04)kg/m;文化程度:文盲9 例,小學22 例,中學57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納入標準:①具備神經外科開顱手術適應證且無禁忌證者;②成功完成開顱手術,術后病情及生命體征穩定者;③出院后選擇居家康復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自愿接受隨訪者。排除標準:①術后處于昏迷狀態者;②術前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者;③術前存在視聽覺障礙、溝通交流障礙者;④研究期間自愿退出研究、失訪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出院指導。(1)在患者出院前1 d,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及家屬學會血壓監測等技能,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項。(2)出院當天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到患者手中,協助患者或家屬辦理出院手續。(3)叮囑患者定期進行門診復診,根據患者恢復情況予以相應的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在居家康復期間可通過電話咨詢、微信咨詢疾病相關康復護理知識。觀察組給予延續性護理。(1)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成員包括神經外科主治醫生1 名、護士長1 名、責任護士1 名。在患者出院前1 d 建立電子隨訪檔案,詳細記錄患者一般資料、入院及出院時間、聯系方式與地址、出院前檢查與評估結果。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居家護理技能培訓,叮囑其出院后嚴格按照護理方案進行居家護理。(2)隨訪方式與頻次:每周通過微信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飲食活動、用藥等情況進行了解和干預。電話隨訪每2 周1 次,對患者的飲食、鍛煉、康復情況進行評估,篩查疾病復發高危因素,指導家庭照顧者正確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當的照護行為并引導其改正,同時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干預。每月視頻訪視或上門訪視1 次,評估患者的家庭護理情況和心理狀況,解決其面臨的相關問題。鞏固居家護理內容,并予針對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護理方案。(3)具體干預內容:①健康宣教。小組成員不定期利用微信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向患者推送康復相關知識,在每周三、五19:00—20:00 在微信群內為患者提供免費咨詢服務。②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疾病特點、吞咽障礙程度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指導家屬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結構,糾正不當的飲食行為,保證營養攝入均衡,告知家屬注意飲食禁忌。③語言康復指導。針對存在語言障礙者,向患者及其家屬強調語言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性。④認知功能鍛煉。針對存在認知障礙者,加強心理咨詢,同時通過認知功能訓練、電刺激等方式促進認知重建和恢復。⑤肢體功能鍛煉。初期,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被動、主動訓練,慢性期或恢復期以主動鍛煉為主。同時按摩患者的肌肉及受壓部位,實施穴位按摩。⑥回歸社會。在隨訪期間,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提醒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并鼓勵和帶領患者參與社交活動。兩組均隨訪護理3 個月。
(1)在護理3 個月后應用科室自行設計的健康行為評估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包括疾病知識、飲食管理、用藥管理、自我監測、運動管理、心理調節、定期復診,每項的分值均為0 ~100 分,以分值高為優勢。(2)通過隨訪掌握兩組出院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3)在出院前1 d、護理3 個月后應用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barthelindex, BI)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共有1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60分提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分值越低,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差,獨立性越低。(4)應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CA)評估兩組患者出院前1 d、護理3 個月后的綜合能力,共分為軀體功能、認知(交流、社會認知)2大類,一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分值均為1~6分,總分為108 分,分值越高則表示綜合能力越強。

護理3 個月后,觀察組的健康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3 個月后健康行為評分比較(± s,分)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出院前,兩組比較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BI 評分比較(± s,分)
出院前,兩組患者的FC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兩組的FCA 評分較出院前增加,且觀察組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出院前及護理后患者FCA 評分比較(± s,分)
神經外科開顱手術能夠有效處理治療腦部病變,但由于術中對局部神經及組織的損害,患者在術后常出現多方面的功能障礙,需要在術后進行康復治療。但受患者自身經濟條件或醫院資源等限制,大部分患者選擇采用居家康復方式,然而患者在居家康復期間常常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和監督,加上自身自護能力差、家庭照顧者缺乏居家護理知識和技能,導致康復效果達不到預期。常規護理干預雖然在出院前為患者和家屬提供了居家康復知識指導,但是在居家康復期間,由于患者病情變化,照顧者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延續性護理能夠為神經外科開顱術后患者出院前至出院后康復期間提供全程、持續性的專業指導,通過微信、電話等多種形式能夠更好地對患者進行監督和健康管理,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提升康復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護理3 個月后,觀察組的健康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BI 評分、FC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相較于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的康復效果更加顯著。分析原因在于:(1)延續性護理小組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并由經過培訓的家屬在出院后執行,能夠提升家屬的居家護理技能水平。(2)通過多種形式的隨訪能夠及時發現患者居家康復期間存在的問題并及時予以專業的針對性指導,有助于患者健康行為的形成。(3)通過微信予以健康宣教,能不受時間限制及時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解決相關康復護理,并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有效控制病情,減輕疾病復發風險。(4)通過飲食護理可改善患者機體營養狀況和體質。通過語言康復指導、認知功能鍛煉、肢體功能鍛煉有利于患者出院后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5)通過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活動有助于患者盡快回歸社會,提高其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對神經外科開顱術后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能夠改善其健康行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