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長治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山西 長治 046000)
基于互聯網和車輛的技術的研究簡稱為車聯網技術,車聯網技術是智能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2]。近年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各大汽車廠商的推廣,汽車聯網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汽車網絡技術將在城市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汽車網絡也將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3]。
應急車輛執行緊急救援服務屬于非常特殊的混合交通流,所以它有優先級流量和遵守交通規則,“它不受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應該允許和其他車輛和行人。”趙鑫等人提出了交叉口應急車輛變道優先控制的概念,建立了交叉口車輛實時延遲模型,并制定了相應的信號優先控制策略,采用多相位信號優化,減少交叉口應急車輛延誤的時間模型[4,5]。
研究項目提出一種自動機模型,該模型描述了應急車輛在車輛互聯網的環境之間的關系,改善了普通車輛和緊急車輛在城市道路環境。此外,從改善交通流以減少應急車輛延誤的角度來看,在模型中加入了網絡環境下應急車輛生成規則。通過將應急車輛和聯網普通車輛的運行數據進行對比,得出車聯網對應急車輛和普通車輛的影響。該模型能夠可應用于應急車輛在道路上的交通管理,通過互聯網先驗信息,能夠及時對應急車輛行駛路線做出正確調整和指導,使得應急車輛行駛更加便利。
在建立自動機模型之前,需要首先分析應急車輛和互聯網車輛的交通特性。主要從車輛的行駛速度、加減速特性、停車時間、車道頻率和車輛啟動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
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s,簡稱IoV)是一種信息交換網絡,包含車輛位置、速度、路線,以及車輛、道路、人、網絡、環境和基礎設施之間的無線通信。它的物理載體是通過電子設備,如射頻識別、攝像頭、傳感器、GPS。采用車載網絡、道路網絡、交通環境網絡等對信息進行采集,并按照通信協議和標準傳輸到云計算中心。云計算中心利用計算機技術對車輛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后將結果反饋給駕駛員,以便交通管理人員控制。通過這種方式,車聯網能夠及時報告交通狀況,安排信號周期,實現人、車、路的智能監控、調度和管理。由此可見,汽車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系統領域的典型應用,是信息社會與汽車社會融合的結果。
在實際的交通環境中,應急車輛頻率較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車輛,主要包括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援車和提供其他應急救援服務的車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援車輛在執行緊急任務時,可以使用報警器、標志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限制,其它車輛和行人應向應急車輛讓行。應急車輛的特殊性使得應急車輛的行為不同于普通車輛,當應急車輛加入交通流時,交通特征與正常情況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將城市道路模型描述為兩個并置的一維離散網格鏈,其長度用L表示,每個網格對應一個單元。每個單元被載具占據或在時刻t是空的。
為了反映模型聯網的特點,引入網絡(net)作為聯網標志,網絡n=1表示車輛n已連接到網絡。每輛車都有一個ID號,車輛n的ID號記為IDn。以區分緊急情況車輛和普通車輛,應急車輛的ID設置為-1,普通車輛的身份證號為正整數。
車輛n在時刻t的頭部位置為Xn(t),車速為vn(t)。dn為車輛n與原車輛之間的單元距離或數值,計算公式如下
dn=Xn-Xn-1-Lveh
(1)
式中:Lveh表示車輛長度n-1。所建立的自動機模型的演化規則也稱為變道規則,增加變道規則是由于道路上車輛普遍超車。
普通的車輛變道規則是在STNS模型變道規則的基礎上,加入網絡化車輛的特點進行改進的。為了實現變道函數,將模型的每個時間步劃分為兩個子時間步。在第一個子時間步驟中,車輛根據建立的變道規則決定是否變道。在第二個子時間步驟中,根據單車道演化規則對車輛進行更新。
應急車輛的變道規則與普通車輛稍有不同。在對應急車輛的交通特性分析中,得出應急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頻繁的換道行為。為了保持高速運行,即使與目標車道后方車輛的距離很小,應急車輛也會采取強制變道行為。
普通車輛行駛在前面有應急車輛的車道內,在應急車輛沖擊范圍內,必須采取強制變道行為,即無需檢查變道動機,但需要滿足安全條件。
該研究仿真的道路是一條兩車道的城市道路,數值模擬采用周期邊界規則,車輛總數為常數,其值記為n。選取周期邊界作為模型的邊界規則,為了滿足真實的道路交通情況,在一定范圍內道路路段的交通大致均勻,不會有很大的平均密度差。由于汽車網絡的普及是一個過程,所以會出現部分道路車輛與車聯網的情況。為了調查這一情況,使用net來表示車輛在交通中的比例。
車輛類型分為大車和小型車。在城市地區的情況下,大車包括面包車、卡車、小型公共汽車和公共交通公共汽車。卡車或公共交通工具比轎車長得多。為了簡化模型,將車輛分為三種。它們分別是卡車,公共汽車和汽車,它們的長度(Lveh)分別是2單元格,2單元格和1單元格。對于車輛尺寸的假設是基于現場觀測的。轎車、客車和卡車的長度分別接近5 m、10 m和10 m,所提出的模型假設單元格長度為5 m。
圖1和圖2是有應急車輛的交通流基本圖,該圖提供了不同連通車輛比例的情況。當net=0時,曲線在密度k=0.14處達到峰值,其中q=400。然后,隨著洞穴,水流開始下降。當密度k達到0.6時,流量q等于50。當k<1.3時,平均速度為自由速度,保持在8 m/s左右。當k>=1.3時,平均流速開始下降,最終在k=0.6時為0.5 m/s。

圖1 不同比例網絡車輛的交通流流量密度圖

圖2 不同網絡車輛百分比的交通流速度-密度圖
當net=0.5時,曲線在密度k=0.2處達到峰值,此時q=500。當密度k=0.6時,流量q=100。當k<1.8時,平均流速為自由流速,保持在8 m/s左右,當k> 1.8時,平均流速開始下降,最終在k=0.6時為0.8 m/s。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車聯網環境下的道路通行能力大于常規環境下的道路通行能力,在擁擠區域,網絡環境的密度下降趨勢也慢于常規環境。與常規環境相比,網絡環境下的速度下降趨勢較慢。當net=0.6時,擁塞比net=0.2時要小,這表明車聯網可以改善城市道路的交通狀況。
4.3 避障規則對應急車輛行駛速度和行駛時間的影響
圖3為應急車輛速度-密度曲線和普通車輛速度-密度曲線。兩者均通過仿真得到,參數net=0.5。應急車輛有特權他們不受紅綠燈的控制,也不受道路標志的限制,可以倒車。當應急車輛執行任務時,普通車輛需要避開它等。但應急車輛的行駛也應受到道路限制、前方車輛限制、十字路口限制等現實因素的制約。在理論條件下,應急車輛的行駛條件遠遠優于普通車輛。如果交通流量較大,道路處于擁堵狀態,一般車輛不回避應急車輛,則應急車輛的行駛條件相當于相同交通條件下的普通車輛。然而,如果普通車輛改變車道,故意加速以避開應急車輛,這些行為可以降低道路上的密度,使應急車輛行駛得更快。這一點可以從圖3中看出。由圖3可知,在擁擠條件下(密度>0.2),應急車輛的速度明顯高于普通車輛。這種現象與第2節對應急車輛交通特性的分析是一致的。

圖3 應急車輛與普通車輛的速度-密度圖

圖4 應急車輛在不同網絡車輛比例下的行駛時間密度圖
圖4為不同網絡車輛比例的應急車輛行駛時間密度圖。net=0和net=0.5情況下,應急車輛行駛時間隨密度的增加呈指數增長趨勢。net=0時,應急車輛行駛時間增長較快,而net=0.5時,應急車輛行駛時間增長緩慢。車聯網環境中存在緊急情況的車道比正常環境下的車道更加通暢,車聯網環境下的另一條車道更加擁堵,表明車聯網有利于應急車輛的快速通行。車道上已有的應急車輛比另一車道的擁堵情況要小,說明規避規則起到了幫助應急車輛消除部分因素約束的作用,從而獲得更好的駕駛狀態。
通過分析應急車輛和網絡化車輛的交通特性,建立互聯網環境下應急車輛的自動機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了數值模擬和分析。
在擁擠條件下(密度>0.2),應急車輛的速度明顯高于普通車輛,且應急車輛的速度波動較大,反映了應急車輛的交通特性。當無普通車聯網時,應急車輛行駛時間隨密度迅速增加。當部分普通車聯網時,應急車輛行駛時間隨密度緩慢增加。研究結果表明,車聯網能夠改善城市交通狀況,有利于應急車輛快速通行,為未來車聯網的推廣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