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書 名:堅持文化傳承 創新文化建設:2017年思政課實踐教學調研報告匯編
主 編:劉芹,岳松,付安玲
出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5月
定 價:69.00元
ISBN:9787567021846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高技能人才儲備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思想素質過硬、道德品質優良的畢業生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事業。我國具有悠久傳統文化,弘揚崇高家國情懷、培養高尚道德修養、發揚艱苦創業傳統、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其中典型代表。加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融合,對于明確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樹立技能人才培養方向,塑造高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職業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傳統文化中鮮活的人物事跡,作為思政教育代表性題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思政學習興趣,改善思政教育成效。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堅持文化傳承創新文化建設:2017年思政課實踐教學調研報告匯編》,將優秀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以集成方式體現,以大學生視角觀察文化建設現狀,重點圍繞優秀傳統文化、文化事業、文化建設及文化生態等要素展開陳述,為我國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思考與建議。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方向明確清晰。經過高考篩選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素質與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入學心態因人而異。高考本科落榜的挫敗感、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未知與迷茫等心理狀況時常存在,此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時介入,發揮引導和規避作用,指導學生回到正確的學習生活軌道。
首先,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狀態不佳,缺乏動力。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經歷高考本科落榜,信心極度受挫,對學歷層次發展和職業規劃感到迷茫,再加上周邊學生素質高低不均,一同影響著個人學習生活狀態。對高等職業教育缺乏足夠認知,認為高職就是針對能力差的人群進行低一級的學歷教育,甚至有的學生片面地認為就是學技術做體力勞動。高校教育階段,個人學習生活全靠自律,倘若此種精神狀態延續,不利于順利完成學業,更別提學歷提升與職業規劃。因此,最需要的是解決心理落差帶來的動力缺失與行動迷茫問題。心理問題不解決,其他做得再好均是徒勞。究其原因,高職院校本位思想嚴重,思政教育缺乏洞察力與敏銳度,單純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要工作,缺乏對學生思想心理狀態的及時疏導。該書上篇《山東省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報告》中,指出本科高校與高職院校的較大差別,前者學生接受調查表達意愿相對較高,未來職業意向較為明確;后者學生意愿表達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其次,對高等職業教育概念模糊,缺乏了解。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多元化和制造強國戰略實施,對高級技能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越發重視。然而很多家長認為學歷是孩子成才之本,只有踏入本科教育才是最終出路,對孩子價值觀念缺乏正確引導。社會多極化發展,高級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收入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了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歸根結底,社會各階層唯學歷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高等職業教育理念和發展方向缺乏了解。一方面,是社會和企業設置學歷門檻招賢納士的情況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浮在表面,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工作缺失,沒有真正從重要意義、培養途徑、成才就業之路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缺乏充足的資金和政策扶持,沒有夯實家長和孩子對于職業教育信心的基礎。結合社會上出現的不同行業企業“用工荒”與“擠獨木橋”的社會現狀,從側面反映出社會對于職業選擇態度的價值觀,即工作是否勞累或是否體面,仍然在就業者心中有明確答案。該書上篇《傳統建筑的可持續性保護改造調研報告》中,指出傳統建筑保護改造人才匱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新進人才多數選擇理論研究,從事現場改造施工的技術人員較少,反映出了社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認可程度不夠,高級技能人才較為缺乏的現狀。
再次,高職思政教師隊伍業務素質不高,缺乏經驗。國家對于高等職業教育重視程度越發提高,單純依靠政策宣傳遠遠不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此時應該挺身而出,用思政教育理論結合社會實際,開展因地制宜、切實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然而,一些思政教師甚至高職教育管理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程度不夠,僅僅以完成普通公共基礎課為目標,忽略學生思想動態和情感變化,尤其是學生思想上的困擾以及職業選擇的擔憂。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深入學生當中了解真實情況的能力和動機。同時,對于國家重視發展職業教育的大政方針認識程度不夠,缺乏主動擔當作為的意識和勇氣。有的教師甚至認為,高職學生學習能力與品格素質不高,對其開展深層次的思政教育沒有必要。在國家重視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政教師隊伍素質應得到重視和提高。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不乏“名落孫山”后經過不懈努力“金榜題名”以及在自身職業領域嶄露頭角的典型人物事跡。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找準教學目標,努力雕琢教育教學內容,升級思政教育模式,多利用傳統文化中相關歷史典故,通過先進人物帶動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素養。
首先,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樹立人生信心。高考只是成長道路上一次普通的選拔考試,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開學第一課,讓學生重新認識高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進入高職院校并不意味著人生學習教育生涯的結束,同樣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更高層次學歷教育的目標。思政教師可以引用中華傳統文化中名家學者的學習事跡,鼓勵學生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重新出發,樹立新的學習目標,并為之付出努力。同時,宣傳倡導“大國工匠”精神,鼓勵學生在自身專業領域做到高精尖,培養刻苦鉆研的良好學風和工作作風,在職業領域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信心的樹立十分重要,關系到學生在高校的學習與生活狀態。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做好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主動走進學生身邊,觀察和傾聽學生思想的波動、情感的宣泄和價值的表達,用自身人格魅力拉近師生距離,指導和幫助學生利用思政教育理論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該書下篇《思政課實踐教學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研究》一文中,談到通過傳統文化中優秀人物事跡促進思政實踐教學,指出廣泛流傳的傳統人物事跡對于學生思想和行動的潛在影響,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實踐教學必須抓住的關鍵點,只有將其發揚光大,才能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其次,明確高職教育辦學目標,更新價值理念。在國家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該抓住有利時機,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在著力提升社會緊缺專業辦學水平與就業率上下功夫,打造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品牌。在高校畢業生過千萬的現實面前,高職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即學生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風和熟練上手的職業技能。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得到用人企業青睞。因此,高職教育只要明確自身辦學目標,前景一片光明。此時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提取傳統文化中“能工巧匠”的典故和事跡,鼓勵學生學精專業技術并深入鉆研,向行業先鋒學習,在多元化經濟發展的今天,創出一番天地。社會價值理念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僅僅依靠國家政策制定來轉變。高職院校學生要通過自身努力,取得職業技能與社會地位的雙重提升,得到自身價值的完美實現。該書下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人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又通過口號的方式不可取,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巨大感召力,鼓勵大學生向先進人物學習,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念。
最后,提高高職思政教師業務素質,增強使命擔當。高職院校思政教師應當感到責任重大,工作涉及國家鼓勵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明確職業方向;發現學生思想情感的點滴變化,及時介入開展思政教育,做學生良師益友等。以上工作均依賴于思政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提高自身思想意識,樹立為職業教育發展做好思想保障的責任擔當;另一方面,提高思政專業教育中利用傳統文化的能力,尤其在創新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下功夫,學會利用網絡信息化工具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式,以此來推動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教學績效的不斷改善和思想境界、道德素質的再上臺階。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職業素養高、專業技能強,更要具有過硬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可以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理念和典型人物事跡在立德樹人中的向導作用,幫助大學生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理論,真正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