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鴻任
詢問是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權的一種法定形式,而專題詢問則是人大常委會在詢問實踐中對詢問形式的一種創新。2021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修改的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和2022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均將“專題詢問”增入其中。“專題詢問”正式入法,不僅為各級人大常委會運用這一監督形式的常態化提供了法律依據,而且為進一步提升其質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專題詢問并非隨機詢問,必須事前充分準備。準備的著重點在于詢問議題的選擇和確定,選準定好詢問議題,就等于抓住了專題詢問的“牛鼻子”。選擇議題的原則應當是詢大局、問大事,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聚焦群眾心中的急難愁盼,謀劃詢問的最佳效果。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0年開展的三次專題詢問為例,第一次詢問中央決算,第二次詢問糧食安全,第三次詢問醫衛改革,即問錢、問糧、問醫,議題都是國計民生的熱點、焦點問題。精準選題靠的是腳踏實地的調查研究,靠的是廣泛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詢問選題確定后,不僅詢問方要認真做好詢問具體事項的準備,而且要及時通知應詢方做好應詢準備,形成可操作性強的專題詢問方案,為取得良好的詢問效果打下初步基礎。
其次,專題詢問并非對答臺詞,必須全程有機互動。專題詢問過程中需要參與雙方圍繞著提升詢問效果,根據實時進展情況隨時進行有機互動。這就需要參與雙方的全體人員,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而且要有較強的應變力,尤其是專題詢問的主持人,要善于駕馭全局、因勢利導。在全體參與者共同努力下,做到既能詢問不越位,又能問到關鍵處;既能應詢不推諉,又能答出實情來。不論互動中出現了什么樣的新問題,大家都要力戒用官話、套話、空話“走過場”,以實打實地互動展現專題詢問的生機和活力。對于應詢方當場未能答復或未能全部答復的某些問題,只要商定好待后的處理方案,同樣是可行的。
再次,專題詢問并非座談調研,必須體現公開監督。鑒于專題詢問具有即時互動的特點,在詢問中體現公開監督的原則,更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人大常委會同樣需要接受外部監督的應有姿態。仍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0年開展的三次專題詢問為例,第一次專題詢問時中央主要媒體都派員到場并作了報道;第二次專題詢問時除常規報道外,還做了電視訪談和網絡專題;第三次專題詢問時不僅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負責人和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列席了會議,而且全程進行了實時直播。這三次專題詢問的公開場景及效果,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盡管未必每場專題詢問都要全程實時直播,但及時將專題詢問的實況,尤其是核心內容,向社會廣泛公布,包括邀請公民旁聽或允許公民申請旁聽,都是應當認真做好的。
最后,專題詢問并非答畢為止,必須追求整改實效。對專題詢問所涉及的主要問題,詢問方要提出明確的審議意見,應詢方要根據審議意見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付諸實施,將應當解決的問題解決到位。人大常委會對整改工作的跟蹤監督至關重要,是防止專題詢問功虧一簣的必要措施,不僅需要有專人負責,而且需要根據在監督整改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批評和意見,乃至啟動新的詢問,確保專題詢問達到良好效果。專題詢問之后的跟蹤監督整改工作,目前仍然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薄弱環節,隨著“專題詢問”的正式入法,各地有必要通過制定專題詢問實施辦法的舉措,規范程序,強化落實,從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高度保障專題詢問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