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胡智浩 金玉成
李耀明,1959年10月生,江蘇張家港人。現為中國農機學會理事兼收獲加工分會副主任委員,《農業機械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編委,江蘇大學二級教授、農業工程學科方向帶頭人、民進江蘇大學支部主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作為農機科研、教育工作者,他帶著團隊師生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從反復試驗到理論創新,不斷推進農業機械裝備的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以身示范,培養學生為農情懷與本領;經常深入基層走訪聽取民情民意,圍繞農機與教育事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就是民進江蘇大學支部主委李耀明。
1959年,李耀明出生在江蘇張家港農村,從小目睹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深感農業生產之不易。“十幾歲時,村里買了第一臺拖拉機,我就跑去看,發現那家伙干農活‘太省勁兒’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李耀明記憶猶新,“恢復高考后,我便毫不猶豫地報考了鎮江農業機械學院。”大學畢業后,他繼續投身農機科研、育人工作,一干就是40年。
其間,李耀明深耕農業裝備關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產品開發研究,對種植機械中的氣吸振動式精量播種機理,收獲機械中的脫粒分離、清選及多功能割臺的收獲機理,水稻和油菜的低損傷脫粒、高效清選和作業性能在線監測與控制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多種農機產品進行了開發與設計。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李耀明成功地開發出了直聯式驅動圓盤犁、氣吸振動式育苗精密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稻麥油聯合收獲機等新產品。他研發的高性能聯合收獲機系列產品已成為國內農機行業的品牌產品。
李耀明坦言,我國的農機裝備研發、農機高等教育幾經波折,很多人都改行了,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之夢,堅守服務“三農”使命,詮釋了一個科研工作者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初心”。
李耀明的相關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他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0件,發表學術論文280余篇,出版著作5部。他還積極投身科研項目,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余項研究項目。李耀明先后獲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高校科技工作先進個人、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2021年,他所指導的“智能農機裝備創新團隊”獲“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2022年,李耀明指導的學生榮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作為江蘇大學“三全育人”優秀導師團隊負責人,他先后獲得全國十佳農機教師、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李耀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他給研究生布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每人手寫一份翔實的“自傳”,以便他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因材施教打好基礎。“李老師不僅牽掛著課題的科研進展,也細致地關心著我個人的生活及心理狀況,經常建議我要適當鍛煉,磨煉心性。”學生竹瑞珩說,他在企業做實驗期間,李耀明經常打電話關心慰問,“他是一個在科研上具有淵博學識和遠見,在生活中溫和樂觀、積極進取的良師。”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問題導向,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睛。腳踏實地,從實際問題出發開展研究,提出解決辦法,做真正有利于農民的農業機械。”李耀明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與科研實際問題的思考研究相結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獲取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時常教導學生要去企業、田間,從問題出發,尋找科研思路,而不是閉門造車。“要做好農機就要深入田間地頭,不斷試驗,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實踐出真知,只有反復試驗,才能做出真正好的農業機械。”
李耀明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在辦公室加班,和年輕人一起奮斗在科研一線。對每一位研究生提交的讀書報告、課程論文等都精批細改,及時組織專題研討,清晰具體地指出每篇論文的價值點和薄弱之處。他注意“抓兩頭、帶中間”,經常熱誠鼓勵學生們奮發上進。目前,他累計指導博士生20名、碩士生69名,其中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篇。

此外,李耀明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利用專業所長,率領團隊助力脫貧攻堅。2020年,李耀明帶領團隊應“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的需求,數次深入田間考察調研,為其量身定制低碾壓率新型收獲機,解決了再生稻的收獲難題。
2021年,李耀明牽頭組建“亞夫智能農機創新服務團”,與趙亞夫進行深度合作,并聯合學校贈送戴莊兩臺團隊研發的低碾壓率再生稻聯合收獲機。“您看它,履帶變窄了,只有35厘米,割幅加寬到了2.8米,保證了小身型、低碾壓、高產量。”李耀明向趙亞夫介紹道。
2021年,李耀明被授予“民進全國社會服務暨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