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進食、暴瘦腹瀉……被稱為“綠色癌癥”的克羅恩病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斷在緩解與復發間徘徊。由于克羅恩病和我們平常見到的腹瀉等癥狀很相似,所以導致不少患者在早期被誤診。
吃幾塊香噴噴的炸雞,成了這個年輕人遙不可及的夢想。
“絕不是腸胃炎拉肚子那么簡單。”從2008 年闌尾包裹進行回腸-結腸切除手術開始,周鴻接連出現腸粘連、痔瘡、腸梗阻、腸瘺等病癥。2016 年,他親眼看著晚上喝的粥從闌尾手術后刀口處的膿包里流了出來。他嚇壞了,“腸子都漏了”。而醫生給出的建議竟然是無法手術,要等傷口自己長好。
短短數月,周鴻的體重從110 斤降到70 斤,他每天躺在床上痛苦哀號,“已經不知道什么是吃飯,沒有餓不餓的概念了,很想死掉算了”。
挺過這次兇險的病情后,周鴻來到南京軍區總醫院,他最終被確診為克羅恩病。
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聽說克羅恩病,這是一種炎癥性腸病,會引起腸胃道炎癥。由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顯示,炎癥性腸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77/10 萬至3.14/10 萬。

克羅恩病患者
原則上來說,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患上克羅恩病,不過發病高峰往往集中在20至40 歲,且近些年來發病率持續上升,沒有性別差異。
克羅恩病有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不斷在緩解與復發間徘徊。也就是說可能一段時間你感覺良好,過一陣子你又會感覺到不適。由于克羅恩病和我們平常見到的腹瀉等癥狀很相似,所以導致不少患者在早期被誤診,耽誤了最佳的診療時機。
克羅恩病最常見的癥狀有:腹瀉、便血、發燒、食欲不振、身體虛弱、體重明顯減輕、腹痛(腹部右下側)、關節痛和皮膚紅腫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克羅恩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往往五花八門:有的病人是肛痿和肛周膿腫為首發癥狀;有的病人是以腹痛為首發癥狀,結果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或闌尾炎;更有甚者,有的人被誤診為心理疾病。
克羅恩病的病因還沒有確定,可能造成的因素有遺傳、環境和感染等。新華社曾經報道的一則案例給大家提了個醒:克羅恩病可能和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2016 年7 月,11 歲的玲玲到父母打工的城市廣東上學。沒過多久,玲玲開始出現腹痛和腹瀉等癥狀。一開始家里人都認為玲玲是吃壞了肚子,沒當回事。一個月后,玲玲腹痛腹瀉癥狀加重,每天大便四五次。2017 年9 月,玲玲每天大便的次數增加到10 次,體重驟降20斤,家人這才帶著玲玲去醫院檢查。
醫生在玲玲的大便里查出了膿細胞、白細胞和紅細胞等,認為是感染性腹瀉并開始抗生素輸液治療。但玲玲腹瀉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瘦。最終,經過聯合會診后,玲玲被確診為克羅恩病。
原來玲玲很喜歡吃辣條,每天少則兩三包,多則五六包,最終成了患病的誘因。這種不健康飲食刺激腸胃,多多少少增加了克羅恩病的發病幾率。
另外,有研究顯示,克羅恩病和經濟發展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克羅恩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克羅恩病的發病率也在提升,所以克羅恩病又被稱為“富貴病”。
克羅恩病的確診與治療都十分復雜。如果懷疑患者得了克羅恩病,醫生需要通過血液檢查、糞便檢查、結腸鏡、胃鏡、小腸膠囊內鏡、小腸X 線拍片、磁共振腸造影等多項檢查,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斷。
克羅恩病目前沒有治愈手段,只能通過多種方法來控制和緩解,因此也被稱為“綠色癌癥”。
醫生建議,一旦出現腹痛、腸梗阻要及早就醫,千萬不要等到腸穿孔或有其他嚴重并發癥了再去醫院,延誤治療時機。此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健康,盡量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和不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