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侖三項質詢擲地有聲,仿佛是在全體代表面前揭蔣介石的禿瘡,在會場激起了軒然大波。蔣介石氣急敗壞趕到會場,聲嘶力竭地罵道:“你公然在國民黨的大會上替共產黨說話,你像國民黨的代表嗎?你簡直是共產黨的代表……”
1945 年5 月10 日,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已經進入第6 天。上午8 時許,會議在浮圖關某禮堂舉行,會場內步履雜沓、人聲喧囂。有一人未與旁人寒暄,獨自步入會場,坐在自己的代表席位上默默地思索著……
他是誰?他在思索著什么?他又將會干什么?
終于等到審議軍事報告的環節,這人一臉肅然地站起來,向大會主席程潛提出:“我要發言質詢。”
此人正是王昆侖(民革創始人之一),他單刀直入地連提三項質詢:“抗戰已經14 年,前線軍民流血犧牲,西北大后方卻屯兵數十萬,為什么不出去打日本?中國是盟國之一,現在盟軍正在大舉反攻,我們卻連遭敗績,政府對協同盟國作戰有無周密計劃?第十軍方某在衡陽兵敗被俘,只身回渝,招搖過市,據說是負有特殊使命,被敵方有意放回來的。現在道路傳言,報章爭載,希望軍事當局有個明白回答,以釋群疑。”
三項質詢擲地有聲,仿佛是在全體代表面前揭蔣介石的禿瘡,在會場激起了軒然大波。

王昆侖
這時,有人將王昆侖在會場質詢的情況報告給蔣介石。蔣介石氣急敗壞趕到會場,聲嘶力竭地罵道:“你(王昆侖)是不明真相,還是蓄意攻擊?你污蔑我方軍長,就是污蔑我們全體抗日將士……你現在是國民黨的中央委員,你公然在國民黨的大會上替共產黨說話,你像國民黨的代表嗎?你簡直是共產黨的代表……”
暴跳如雷的蔣介石已無法控制自己,頭上青筋暴綻,罵了一個多小時還余怒未消,言辭中浙江方言頻出。臺下國民黨右派高喊:“拉出去槍斃!”
面對這一場景,王昆侖卻神色自若、正氣凜然地走出了會場,以示抗議。這件事轟動了整個社會,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經幽默地評價說:“十年中委無人知,一罵成名天下聞。”毛澤東聞知此事,贊譽王昆侖為英雄,言人不敢言,為人之不敢為,殊可欽佩。
這不是王昆侖第一次叫板蔣介石。早在1936 年7 月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期間,王昆侖就因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當面頂撞。
王昆侖的行為,讓蔣介石非常記恨。因此,王昆侖不僅常常被跟蹤、監視,甚至被列入了國民黨特務的抓捕和暗殺的黑名單。但他無所畏懼,依然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推動抗日。
正是對革命的執著追求,推動王昆侖一路前進。重慶的中共黨組織在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于國民黨統治區工作要“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指示,準備建立一個黨的外圍組織,以便了解國民黨高層的動態,配合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工作。考慮負責組織聯系工作的人選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王昆侖。
早在1933 年,王昆侖已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既是受周恩來、董必武直接領導的中共秘密黨員,又是國民黨內素有影響的著名人士,還身居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和立法委員的要職,由他來團結進步力量,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個中共外圍組織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于1941 年夏正式成立,定名為中國民族大眾同盟。王昆侖與許寶駒、王炳南等發起人被推選為主要負責人。一年后,組織改名為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8 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后,為了進行區別,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簡稱為“小民革”。
“小民革”中既有中共黨員參加,又有民主黨派成員參加,是一個不公開的秘密政治組織。為了進一步把國民黨內的愛國民主力量集結起來,王昆侖開始聯絡、爭取更多國民黨中愿意進步的上層人士,深入到國民黨內部開展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斗爭,全面了解國民黨內部各方面情況,分化、瓦解、策反地方實力派,促進民主力量之間的聯合。
蔣介石獲悉這一情況后,非常惱怒。此時,王昆侖的處境非常危險。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革命工作的需要,王昆侖借口自己有嚴重的胃病,請求到美國去醫病,遂與賴亞力、吳茂蓀等中國民主革命同盟負責人先后赴美國,繼續從事反蔣斗爭。
到達美國后,王昆侖積極協助西北軍閥首領馮玉祥組織的旅美中國和平民主聯盟開展反蔣活動。為了阻止美國國會對蔣介石的援助,同盟決定給每一位美國國會議員發一封信件,揭露蔣介石的行徑。他還陪同馮玉祥在華僑中開展演講,在美謀劃、組織了多次重要活動,有力地支持了國內的民主運動。
1948 年6 月,王昆侖接到唐明照轉達的周恩來指示:“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結束,希望馮先生(即馮玉祥)和昆侖轉道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
1949 年2 月25 日,王昆侖等35 位民主人士一起由解放區抵達北平。4 月29 日,王昆侖等“小民革”的領導人受到了周恩來的親切會見。周恩來對“小民革”的作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方式。
在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會議上,王昆侖等人發表了《中國民主革命同盟結束聲明》,宣告:“本盟中央委員會根據目前形勢和盟員鄭重決議,于即日起宣布本盟的終結。”王昆侖以民主黨派成員的身份,同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共建新中國。
周恩來在研究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委主要領導人選時,幾經斟酌,和王昆侖商量:“昆侖同志,關于你的工作安排,我想請你出任外交部副部長,協助我這個兼職的部長做些外交方面的工作。”
王昆侖對于黨組織對他的信任十分感動,但他認為自己并不適合做外交部工作,遂坦誠地說:“總理,我沒有外交方面的工作經驗,還是委任更合適做這項工作的同志當你的助手吧!”
周恩來勸道:“昆侖同志,沒有經驗可以從工作實踐中學習嘛!再者,組織準備任命王炳南同志為外交部辦公廳的主任、閻寶航同志為副主任,他們都是和你很熟的戰友嘛!”王昆侖聽后詳細剖析了自己的情況,再次懇請另選比自己更適合的人來擔此重任。
周恩來為他大公無私的精神所感動,若有所思地說:“那你當‘不管部部長’吧!”
新中國成立后,王昆侖被任命為政務院政務委員。1955 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市副市長,協助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分管北京市的文化衛生工作。王昆侖憑借自己扎實的理論、淵博的學識、深厚的修養,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