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有文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養父趙阿和在生命彌留之際將自己叫到病床前,哽咽著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與家人團圓。多么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歸,兩岸能夠早日統一,不要讓我的悲劇在下一代重演。”
一封封催人淚下的兩岸家書、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日前,福建省臺聯工作人員在福建武平征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時,中堡鎮林坊村農民蘭有文將這些珍貴的書信和照片悉數捐出。那一封封家信,親情滿溢,令人動容。

蘭有文(左一)捐獻養父趙阿和的兩岸家書
蘭有文的養父趙阿和,系臺灣新竹人趙榜燕的次子。1946 年,因家中生活異常困難,時年13 歲的趙阿和經父親安排,過繼到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王姓商人家生活。分別時,趙榜燕含淚將自己的相片揣在趙阿和的衣兜里,希望將來父子還能再相見。
新中國成立后,趙阿和輾轉來到武平縣中堡鎮林坊村謀生,并在鄉親們的熱心撮合下,入贅當地村民家,娶石蓮娣為妻,很快有了一子一女。趙阿和為人友善、樂于助人,村里村外鄉親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只要打個招呼,如手中沒有農活,他都會熱情前往相幫。
時光荏苒,趙阿和一晃在林坊村生活了幾十年。其間,他的兒子不幸被毒蛇咬傷中毒身亡。2000 年,趙阿和見本村的蘭有文從小父親身故,生活十分艱辛,就熱心收養了蘭有文。從此,蘭有文與趙阿和夫妻一起生活。
趙阿和自從到大陸后,無時無刻不思念著臺灣的親人。在月朗星稀的夜晚,他常常端詳著父親的相片,望著窗外的星空發呆。1987 年,臺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在趙阿和的心中點燃了希望之火。1988 年,在妻子的鼓勵和村干部的幫助下,趙阿和給臺灣新竹的家人寄去了尋親信。皇天不負有心人,很快,信寄到了趙榜燕夫妻手中。
40 多年的思念與牽掛,化作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1988 年9 月,趙榜燕在給趙阿和的回信中說,“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眼淚忍不住流出來。分別這40 多年來,以為不會再有你的消息,沒想到能在這晚景之年,收到你的來信”“人生最快樂的是天倫,能夠通音訊,我真是高興呀”“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是否能重逢,希望老天能夠成全我們的愿望”……
當時大陸改革開放才不久,老百姓的生活還不夠富裕,趙阿和的赴臺探親計劃因旅費等原因無法成行。2008 年,蘭有文靠外出打工積攢了一筆錢,想陪同養父赴臺探親,了卻老人家多年的心愿。但此時,趙阿和已年過七旬,且體弱多病,赴臺探親的計劃也只能擱置一邊。
直至2017 年,趙阿和因患食道癌病故,其赴臺探親的旅程一直未能成行。
蘭有文感激地表示,養父在世時,各級臺聯組織每年都會派人到家中慰問。黨和政府對廣大臺胞的關心照顧,讓臺胞們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蘭有文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趙阿和在生命彌留之際將自己叫到病床前,哽咽著說:“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與家人團圓。多么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歸,兩岸能夠早日統一,不要讓我的悲劇在下一代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