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東日照到江蘇無錫的高鐵上,一名女子怕孩子無聊,打擾到其他乘客,便用投影儀給孩子放無聲版動畫片。對此,許多網友感嘆:“這位媽媽真有素質。”與之相對的是,上海一名女子觀影時,遭后排男孩踢座椅,她制止未果,男孩父親隨之用力踹座椅,致女子受傷。
面對孩子吵鬧、調皮,大部分家長能夠及時管控孩子的不文明行為,但也有部分家長聽之任之。其實,無原則溺愛、無底線“護犢子”的做法,不僅不能讓孩子樹立起應有的規則意識,而且是對公共秩序的破壞,也是對他人正當權益的侵害。這不只是道德問題,也是責任問題。

孩子的樣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樣子。家庭教育就體現在生活的選擇中、親人的相處中,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節中。比如,閑暇時間,家長能否跟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思考,而不是各自低頭玩手機?家長能否在出門旅行時,以身作則當文明游客,讓孩子理解公共場合的行為規范?
家庭教育是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為人父母者在文明教育、誠信守法、責任擔當上身體力行,幫孩子扣好知與行的扣子,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誠然,今天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正隨著社會進步不斷變化,但家庭的責任始終沒有也不能減弱——讓家庭教育更有質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天津日報》閆麗/ 文)
人生路上,每個人的境遇都不盡相同。有人越來越成熟、有魅力,心境澄澈,如山岳湖海般堅實廣博;也有人碌碌一生,只長年齡、不長心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或許就與是否懂得自省有關。
學會自省,是一個人了不起的能力。
自省,是一個人變好的開始。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生活中遇到問題,先要看看自己做好了沒有,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個人只有懂得自省,拋棄自以為是的想法,才能不被假象蒙蔽,看到真實的世界。
俗話說:“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的途徑。”一個懂得反省的人,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讓優勢為自己筑梯,讓劣勢為自己鋪路。當過往的經驗融合進人生的閱歷之中,就會成就更好的自己。愿你從今往后以反省為鏡,向內歸因、向上成長。
(《河南法制報》)
情商和智商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而逆商決定一個人的格局和人生高度。成大事者,逆商比情商更重要。
逆商的全稱是“逆境商數”,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時能夠擺脫困境和應對困難的能力。逆商水平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
高逆商的人往往擁有很高的控制感。無論局面多么糟糕,高逆商的人總能透過一切消極因素看到積極的一面,從中發現自己能掌控的點,堅信自己能控制局面,最終反敗為勝。
高逆商的人不會延伸放大挫敗感。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人人皆知。千百年來,他都作為一個失敗者出現在文字記錄中,究其原因之一就是逆商低,遇到挫折太容易放大失敗感。
高逆商的人在逆境中擁有更高的忍耐力。即使經歷過漫長的失落期,他們也能耐心蟄伏、等待,最終得償所愿。
逆商高的人,可以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做到我心巋然不動,最終取得成功。
(中國新聞網)
我們身邊最普通、最家常的菜少不了豆腐(在我家鄉叫豆干),雖味道平淡,但鮮而純潔。我特別喜愛豆腐,因為它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外表莊嚴、內心柔軟”。
記得小時候,物資緊缺,家鄉的人們大都是以稀飯當早餐,幾乎沒什么配菜,最常見的就是煮花生、黑豆、咸菜,還有豆腐。
我家吃豆腐和一般人家不同。媽媽喜歡將豆腐切成四個小方格,淋一點兒醬油。每吃一口,芬芳的豆香就會飄滿口腔。
不僅我喜歡,家鄉的人喜歡,歷代文人墨客也特別鐘愛豆腐,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不少贊美豆腐的詩篇。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對豆腐情有獨鐘,他有一首詩叫《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瓠壺,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蘇東坡不僅喜歡豆腐,還研究過豆腐的做法,在川菜中至今還流傳著一種豆腐叫東坡豆腐。
我家鄉的豆腐是用優質大豆作為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鹵水制成。做成一塊好豆腐,過程是千錘百煉的,先要在沉重的石臼中將大豆磨成粉,然后在細小的網眼中過濾,再在水與火中熬煮、凝固才能成型。但豆腐無論遭遇什么,都永遠會以最潔凈的面目示人,不管用什么方法去做,它也不會失去本來面目。
這樣說來,在我眼中,豆腐其實也體現了為人之道。做人也應像豆腐一樣,清清白白地堅守自我,無論經歷何種人生境遇,都能在撫去繁華之后沉淀一顆平淡的心。
“為人之道,當如豆腐,方正清白,可葷可素。”豆腐的清清白白早已成為中國人的價值期許。立身處世,應當時時念及豆腐,心往方正,清白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