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文
9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舉辦了“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創新發展論壇”。論壇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2022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悉,《報告》的發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更好發揮“三農”創新思想庫、政府決策智囊團、公眾認知引導者作用的積極舉措。
《報告》以大食物觀為指導,通過梳理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食物與營養變化趨勢,研判發展過程中食物與營養領域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旨在為全面準確把握和踐行大食物觀提供參考。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物生產供給顯著增長,總體呈現三個特點:
其中,糧食產量達到6.8億噸,其他食物產量穩步增長,人均糧食供給量達到600千克,食物供給充足,種類豐富。


:在營養供給方面,能量、蛋白質及脂肪供給量持續增長,特別是來源于動物性食物的營養供給呈快速增長趨勢。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給量達到3400千卡,能夠滿足居民營養健康需求。
:在生產供給方面,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基本自給。在食物消費方面,精加工谷物消費量趨于穩定,全谷物消費偏低,雜糧消費減少;肉類、蛋類、水產品消費不斷增加,奶類消費仍然偏少;蔬菜、水果消費持續快速增長,為居民營養改善作出了貢獻,但食用油和食糖的快速增長則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梅旭榮表示,踏上新征程,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導,按照“轉導向、調結構、樹理念、強支撐”的總體思路,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健康中國做出新貢獻。
同時,《報告》圍繞推進落實大食物觀,提出了一系列向營養健康轉型的政策建議: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營養導向為理念,以資源稟賦為出發點,加快食物系統轉型,推進營養導向型生產體系、加工體系和消費體系建設,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
通過加大全谷物食品開發力度,優化雜糧區域布局,推動雜糧產業提質增效,引導增加全谷物和雜糧消費,打造第三口糧,提升主食多樣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制定促進禽肉和水產品發展的政策,加強家禽、水產品的新品種創制和養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發展。多措并舉,推動白肉消費和健康低碳飲食。
。在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中多管齊下,努力減少食物損耗浪費。
。把握好食育進校園、進家庭兩個關鍵環節。強化主流媒體和權威機構的食育主導地位,加大主流科普團隊培養。
開展食物資源普查,盡快摸清家底。統籌各方力量,構建食物監測評價體系,加大食物營養品質和人體營養需求數據庫建設力度。加強食物資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精準挖掘不同食物資源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其營養健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