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康 耿興敏 吳蘇錦 賈瑩瑩
這是一個已經建成逾一個甲子的社區,用的名字更是傳承了100多年。
三順店最早是個店名。清末民初,在北上武川的必經之地有一個車馬大店叫作“三順店”,寓意“來順、去順、生意順”。時光變遷,不變的是三順店的名字,變了的是三順店的面貌。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街道三順店社區,一棟棟居民樓潔凈宜居,一排排商鋪井然有序,處處都能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和老人們的陣陣歌聲。“‘三順’就是黨風順、社情順、民心順。”內蒙古自治區婦聯兼職副主席、三順店社區黨支部書記李一芝重新詮釋了“三順”的含義。
但此前,三順店社區也曾是一個老舊社區:化糞池5年未清理、自來水費欠繳6萬多元、下水道經常堵塞……社區環境亟須改進。2004年,李一芝調來三順店社區工作。在她及社區“大黨委”的引領下,社區建起了“民情臺賬”長效服務管理機制,引入社會公益組織開辦了“七彩樂園”、婦女之家……終于,老舊小區舊貌換了新顏。

入駐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街道三順店社區“社區蜂巢”的機構越來越多。圖:內蒙古日報
“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一直是個難題,轄區內8個小區里7個沒有物業公司。居民家里管道堵塞、暖氣漏水,甚至樓道里燈不亮,他們都會跑去社區尋求幫助,社區工作人員簡直忙不過來。”李一芝說。
就在社區工作人員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黨員站了出來,主動承擔了管理工作。在黨員的帶領下,小區居民成立了自己的業主委員會。“我們社區每8個人里就有1名黨員。黨員多,黨員發揮的作用好,是我們社區各項工作開展良好的重要原因。”李一芝說。
能自己做的,決不花錢雇人,需要花5毛錢的,決不花1塊錢……黨員的努力,居民看在眼里,在黨員的帶動下,居民也紛紛出力。
“小區好不好,黨員很重要,現在,社區的8個小區都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的黨員占比在80%以上。社區25名樓棟長、98名單元長,其中70%由黨員擔任。”李一芝說。
與此同時,社區還成立了由共駐共建單位黨組織和小區黨支部共同參與的橫向到邊的社區“大黨委”,構建起“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縱向到底的“小三級”組織架構,織密“黨建引領”一張網,讓黨建工作進樓入戶,延伸到每個居民家中。就這樣,小區氛圍越來越好。
盡管社區環境大為改善、日常工作井井有條,但三順店社區并未止步于此。2016年,李一芝去深圳觀摩學習后,又將目光轉向公益組織。她建立了一個“社區蜂巢”,為居民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
一個老舊社區,如何吸引各類公益組織入駐?“當時,哪里有公益活動,哪里就有咱們社區工作人員的身影,參加一場活動,至少要獲得3個不同公益組織負責人的聯系方式。”李一芝道出奧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社區蜂巢”已吸納內蒙古蕓公益協會、內蒙古親馨社區服務中心、呼市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中心等35家社會公益組織入駐。
公益組織入駐后,很快就發揮了在服務居民、關懷兒童、心理慰藉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公益項目和便民服務的有機結合。“社區蜂巢”中的巾幗志愿服務隊伍,以“十送”(送理論、送法律、送科技、送文化、送關懷、送家教、送技能、送健康、送溫暖、送服務)活動為載體,在社區開展各項服務。每隔一段時間,各級婦聯、巾幗志愿者便與社區博愛公益學堂一起把幾十名少數民族單親失依兒童、留守兒童以及孤兒組織在一起,帶領孩子們開展愛祖國、愛勞動、愛學習的“三愛”教育,最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三順店社區也逐步成為轄區各族困難兒童溫馨的“家”。
“六一”兒童節,呼和浩特市婦聯還與博愛公益學堂的孩子及其家庭結對,共同參加家庭教育創新實踐基地的學習和游戲,充分了解每一名孩子的家庭情況,用實實在在的陪伴關愛和充滿愛意的暖心禮包為孩子們送上節日祝福,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六一”。
為更好地服務小區“殘障兒童”“空巢老人”等弱勢群體,社區婦聯專門打造婦女之家,進一步建強陣地,擴大服務面,促進陣地活躍。社區婦聯制定了執委工作職責,把37名執委安排在5個網格中。每位執委要在網格中聯系10位婦女,通過經常性走訪了解情況。每個網格每年還要舉辦1—2次主題活動,以便讓更多婦女和家庭參與到社區婦聯工作中。
為及時了解婦女兒童的需求,社區婦聯建立微信群,通過新媒體的運用,將社區婦聯工作、婦聯動態、婦女組織構成、婦女干部培訓等各類信息發布到婦女群體中,使婦女工作有人宣傳有人做。“工作群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信息雙向交流,使我們能更快了解婦女群眾的意愿,從而及時調整工作內容,更好地服務于她們。”李一芝說。
不僅如此,社區婦聯還在每個樓棟都建立婦女小組,小組成員由執委和網格員、巾幗志愿者、婦女代表組成。婦女小組重點關注困難婦女和兒童、留守老年婦女和兒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婦女和兒童的情況,發揮了舉旗幟、傳聲音、廣聯絡的重要作用。
黨建一根針,串起為民服務千條線。三順店社區黨總支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將駐區單位、公益組織和社區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了“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