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險峰 曹茸 張仁軍
遼寧省錦州市以基層黨組織建設“堡壘鞏固工程”為統領,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激發鄉村振興活力,以黨建引領帶動農戶積極參與,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白天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看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夜晚住在翠巖鎮的農家大院吃農家飯、品黃金瓜,已成為游客到錦州旅游的“標配”。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的融合,讓紅色村莊煥發出新生機。
每月的第一個周一,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所在地——凌海市翠巖鎮牤牛屯村的村部廣場都會舉行升旗儀式,不光村里的黨員群眾早早地來到這里集合,省內外前來開展黨建活動的各類團體、大中小學生、游客等也慕名前來,接受紅色洗禮。
牤牛屯村黨支部書記金祥輝介紹,通過開展“升國旗、聚合力、促振興”活動,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提升了,黨員群眾的精神面貌不一樣了,別開生面的紅色旅游還帶動了鄉村發展。

遼寧省錦州市俯瞰圖。圖:遼寧省錦州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
2021年,牤牛屯村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旅游年收入150余萬元。村集體成立合作社,190棟高效大棚種植圣女果、黃金瓜、茼蒿等果蔬,村集體年增收40余萬元。
“活了80多歲,都沒想到這么多人來我們村參觀,我們村里人老驕傲了。我家種了3個大棚,一個棚一年純利潤2.5萬元。”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丁蘭英滿臉幸福。
用好紅色資源,培育“紅色傳人”,是牤牛屯村的使命,也是其優勢所在。凌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周穩平說,牤牛屯村充分發揮紅色教育資源在黨建中的引領作用,修繕了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新建的黨員學習基地、紅色廣場等多個紅色項目,被確定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第一批現場教學點、全國首批重點旅游鄉村和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2022年7月1日,牤牛屯村被錦州市委授予首批“五星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據了解,錦州市以鞏固提升基層堡壘作用為目標,大力實施基層黨組織建設“堡壘鞏固工程”,通過“鑄魂補鈣”“頭雁領航”“鞏固提升”“紅色先鋒”“聚力保障”5項行動,努力把全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在實施“紅色先鋒”行動中,錦州市充分發揮駐村干部的作用,2021年以來深入實施駐村干部片區化建組織、集成化謀發展、制度化抓落實“三化”管理新機制,有效解決了部分駐村干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合力不強等問題,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如今,在“三化”管理新機制下,錦州市1100名駐村干部擰成一股繩,在一起商事、議事、干事,抱團發展已蔚然成風。
同時,錦州市從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多維度選、多層次育、多方位管、多形式激,加強以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建設,通過強化隊伍、筑牢堡壘,切實起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這邊電商直播不停賣鮮花,那邊村民忙著照單分揀裝箱,七里河村的鮮花賣向了全國各地。村民李紅華在直播間隙說:“我現在一天能接500單,剛開始也不會干,接受培訓后,學會了怎么接單、如何包裝,現在我從種到銷樣樣精通。”
義縣七里河鎮七里河村是遼寧著名的鮮花產區,年產鮮花超過千萬支,這里種植的扶郎花、玫瑰花行銷北方多省。說到當地鮮花產業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七里河村黨支部書記畢存仁。
畢存仁原來在七里河鎮上開飯店做買賣,家境殷實富裕。2014年回到村里后,他下定決心帶村里人一起致富。剛開始搞花棚建設時,村里沒錢,畢存仁與其他村干部集資建棚,隨后發動20多戶黨員群眾自愿入股,第一批籌集50多萬元,建棚有了啟動資金。第一年,每個大棚的純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
畢存仁和村“兩委”班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更多的村民紛紛入股加入合作社,現在全村已建起70多個高效溫室大棚。通過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村民”的“三變”改革模式,七里河村192名村民變成了股東。
在畢存仁的帶動下,義縣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能力越來越強、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先后打造“三變+鄉村旅游”“三變+特色產業”等10種改革“樣板”,花溪谷森林公園、鐵河嘴子村韓家大院等一批產業項目成為鄉村旅游“打卡”新地標,小粒花生和白羽肉雞產業入選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
“黨心連民心,上下一條心。”正是義縣鄉村的真實寫照。縣委書記郭廓深有感觸地說,義縣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堅持黨建引領,選好“領頭雁”,用好“特色牌”,通過實施農村“三變”改革,打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絡血脈,村集體經濟由“空心”變“實心”,村級黨組織擺脫了無錢辦事的被動局面,提高了在鄉村振興中的統籌服務能力,群眾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同時,錦州還采取“黨建+產業”融合模式,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錦州市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作為領導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
在北鎮市東門外村,一幢幢具有現代氣息的居民樓整齊美觀,園區內綠草茵茵,百花爭艷。每到傍晚,長廊上、休息亭中充滿著歡聲笑語;廣場上,跳廣場舞、老年交誼舞,大家各顯其能;小河邊,健步走的隊伍精神抖擻……
東門外村原是個一窮二白、破舊不堪的村子。2007年,程國東擔任東門外村黨支部書記。他立下誓言:帶領村集體、村民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現如今,東門外村已成為北鎮市經濟收入十強村。
村里群眾生活條件好了,但村民的一些陋習還存在。程國東與村“兩委”班子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村子靠近城邊,因城市建設占地,動遷的群眾較多。在全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上,程國東倡導喬遷百姓不許辦喬遷宴,并帶頭在承諾書上簽字。黨員、村民代表紛紛響應,僅此一項就為全村百姓省下600萬元,村民紛紛交口稱贊。
“黨員樹起一面旗,大家都上前跟著干。”村民朱麗榮說,村里現在志愿者就有300多名,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爭著去疫情排查點值班,每年召開的村民大會、每月召開的村民代表議事會,大家都積極響應。
黑山縣通過把支部建在網格上,高標準配齊736名網格員,實現了“黨群一張網、服務叫得響”。同時,全縣將4700名機關黨員干部納入網格志愿者隊伍,創新設置黨建工作指導員、城市管理監察員、環境衛生管理員、市場監督管理員、村(社區)警務員、公共衛生協管員、網格志愿服務員“七大員”,創建了黨員群眾互聯攻關機制,解決群眾各類急難愁盼問題1.7萬余個,實現了基層管理服務體系的扁平化、信息化、即時化。
服務沉下去,治理跟上來。為全面提升聯系服務群眾水平,錦州在農村開展轉作風優服務專項行動,推行村干部聯系服務群眾“五提五知”“三必聽四必到四必訪”工作機制,賦予村干部深入群眾、發現問題、化解矛盾的職責,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作用。
如今,放眼錦繡大地,哪里任務險重,哪里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領導,哪里就有黨員當先鋒作表率,廣大黨員干部近在身邊、干在一線,群眾都看在眼里,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凝聚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