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時空特征與影響因素

2022-10-19 03:56:40周俊俊杜夢佳馮忱熹
熱帶地理 2022年9期
關鍵詞:兒童

夏 海,李 鋼,周俊俊,于 悅,杜夢佳,馮忱熹

(a.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b. 陜西省地表系統與環境承載力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127)

拐賣犯罪現象因其成因復雜、時空特征豐富且犯罪動機與利益高度關聯,以及低付出、高回報等特性而日益猖獗,造成極其廣泛的社會負面影響,日益受到社會與學界關注(趙星等,2010;饒麗萍,2011)。

犯罪的時空分析構成犯罪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部分。一方面,犯罪現象具有典型的空間屬性,餐館(Sharkey et al., 2009) 和娛樂場所(Pridemore et al., 2011)、銀行(Lee et al., 2014) 和商業網點(Steenbeek.,2012)、城市道路,特別是十字路口和街角(Hipp,2015),是常見的高犯罪率地點。目前對犯罪活動時空特征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針對犯罪活動的時空分布進行的時空探測和時空風險分析,而在解釋和描述犯罪活動的時空形成機制時,也有學者從城市環境和人文地理的角度進行分析。如馮健等(2012)從時間和空間方面構建了城市景觀和場所特征誘發侵財性犯罪發生的內在機制;王發曾(2010)從犯罪基本要素的角度提出城市中存在的各種盲點是導致犯罪發生的主要原因。具體環境方面,劉大千等(2014)指出,城市商業區、公園、道路和交通樞紐、老城區、城鄉結合部是“兩搶兩盜”的熱點地區,而薛淑艷等(2020)發現拐賣犯罪常高發于農村住宅、街道里巷、集市、車站等。另一方面,犯罪熱點的空間穩定性和轉移性并存,揭示了犯罪空間分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單勇,2016)。犯罪熱點的空間穩定性是指犯罪不僅在空間上呈現聚集分布,形成犯罪熱點的現象,而且熱點會隨著時間的變化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西方學者先后通過時空熱點矩陣、群體軌跡分析、Kmeans 算法、掃描統計等方法探討了犯罪熱點的穩定性(Nakaya et al.,2010;Curman et al.,2015),并區分了連續穩定性和瞬時穩定性的不同特征,但熱點穩定性的驗證并不意味著犯罪分布不存在空間轉移。拐賣犯罪涉及“拐、運、賣、買”等階段,雖然空間流動性強,但拐與賣的熱點在綜合影響下形成相對固定熱點場所(李鋼等,2018)。上述研究可為拐賣犯罪熱點空間特征的微觀解析提供思路參考。

國際研究多從政策法規和心理救護等方面關注兒童色情販賣等跨國拐賣問題(Dottridge, 2002;Barrows et al., 2008; Fong et al., 2010; Clause et al.,2013; Brayley et al., 2014; Buthelezi, 2015; Varma et al.,2015)。國內關于拐賣兒童犯罪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學(劉憲權,2003)、犯罪學(高曉瑩,2010)、經濟學(朱兵陽,2019)等領域,多關注對犯罪罪行量刑、治理與成因分析。犯罪地理學研究主要關注中國拐賣犯罪的時空格局、影響因素與形成機制,運用民間組織“寶貝回家”網站①https://baobeihuijia.com/bbhj/數據得出中國拐賣兒童犯罪主要是“西南集中拐出,東部分散拐入”,形成以云貴川為主的西南地區與以閩粵為主的華南地區和以冀魯豫為主的華北地區“三片兩線”的空間格局特征(李鋼等,2017a;王會娟,2017),進而從宏觀政策施行、中觀部門實踐、微觀社會改造提出相關治理對策(李鋼等,2017b;2018;2021)。總體上,已有研究僅使用民間公益平臺網站數據,基于單個省域尺度以及被拐兒童個體視角解析時空特征與影響因素(薛淑艷等,2020;劉玲等,2020;王皎貝等,2021),囿于數據與研究視角的局限,未能對拐賣犯罪全貌進行更全面解析。因此,本研究聚焦重點區域——典型拐出源地西南地區,運用官方判決數據分析拐賣婦女與拐賣兒童犯罪的時空分異特征,并嘗試從犯罪拐出熱點源頭綜合解析犯罪成因,提出相關防控治理對策,以期豐富拐賣犯罪地理學研究和助力打防拐賣犯罪。

1 研究區域、數據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研究區為中國西南地區4省市——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邊境,社會經濟條件落后,多民族聚居,人口基數龐大且構成復雜,為中國拐賣犯罪高發省份(李鋼等,2018),因此是解析拐賣犯罪的典型案例區域。

基礎數據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②https://wenshu.court.gov.cn/已公開的判決文書資料,利用網站內高級檢索工具,以拐賣、審判地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對信息篩查,得到西南地區2008—2020 年共計2 643 起拐賣犯罪案例(截至2020-12-31)。數據信息包括犯罪者個人基本情況、審判情況、犯案特點與犯罪軌跡4個方面。對文書記錄進行人工判讀提取犯罪時空間信息并分類,由此建立基礎數據庫。其他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2009—2018)《云南統計年鑒2009-2018》(云南省統計局,2009—2018)《貴州統計年鑒2009-2018》(貴州省統計局,2009—2018)《四川統計年鑒2009-2018》(四川省統計局,2009—2018)《重慶統計年鑒2009-2018》(重慶市統計局,2009—2018),支撐數據包括中國行政地圖。

1.2 研究方法

首先,對判決文書進行文本分析,運用數理統計提取拐賣犯罪時間與空間變化數據;其次,綜合運用Origin 與GIS 空間分析對拐賣犯罪的時空間特征與流動路徑進行可視化探析,揭示其內在規律;最后,使用負二項回歸模型對選取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化檢驗,探析西南地區拐賣犯罪的綜合影響。

2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時空格局

2.1 時間特征

2.1.1 年際變化特征 中國西南地區拐賣犯罪由來已久,歷史積案眾多。從目前數據看,圖1-a 表明西南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便已開始人口拐賣活動,往后一路攀升,總體呈現緩慢上升的波浪形態勢。拐賣犯罪總發案數在2006年達到歷史小高峰,隨后在2007 年降至最低。2008 年開始驟然上升,到2009-2014年以“三峰兩谷”的交替動態變化持續達到歷史案發量最高,其中2012 和2014 年均發生拐賣犯罪案件接近300件,拐賣兒童在2012年達到歷史峰值,而拐賣婦女在2014年最為猖獗。從2014年后開始持續回落,只在2016-2018年拐賣犯罪活動似有再度崛起之勢,但2018年后顯著持續下降。

西南四省(市)的拐賣犯罪差異明顯,云南省(圖1-b)拐賣犯罪活動最嚴重。2009-2014年整體案發最多,拐賣兒童犯罪集中于2009-2012年,拐賣婦女則同樣從2008 年開始持續走高,直到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后急劇回落。貴州省(圖1-c)拐賣兒童活動一直較平穩,而拐賣婦女在2014 和2018年出現兩大高峰。四川省(圖1-d)在2015和2018年分別達到拐賣兒童與拐賣婦女的歷史最高案發數。而重慶市(圖1-e)拐賣兒童與拐賣婦女犯罪在2000年達到小高峰,拐賣婦女犯罪活動在2005年顯著高發,而拐賣兒童犯罪一直呈平穩低發態勢,此后2010-2014 年為重慶市拐賣犯罪活動最猖獗時期。

圖1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年際變化特征Fig.1 Interannu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king crimes in Southwest China

拐賣犯罪從2000 年以后呈波動式高發并在2018年后持續下降,其顯性原因可能在于,公安部雖從2009-04-09開始持續開展全國“打拐”專項行動以及出臺一系列法規,但法律的出臺和政策的執行會有經驗積累與適應緩沖期,并且拐賣犯罪逐漸組織化、網絡化、目標多樣化等,因此在2009—2014年仍然處于高發態勢。而隱性原因在于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傳統落后農村地區以家族為單元的“熟人社會”關系的解體。這種社會結構主要受中國千百年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思想制約,居民個體之間通過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即親鄰關系進行約束與生活;而受新時代的沖擊,各地區人口流動頻繁,大量年輕人為謀求更好生計外出務工,原本居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價值縮水,導致通過社會關系維持的社會結構不斷解體,社會控制對于個體作用不斷減弱。同時,地區社會經濟的開放發展使得人們尤其是女性思想認識更前衛,女性人口外出意愿更強,而因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防范意識不強,但又向往發達地區更高的經濟收入與更好的生活,從而容易掉入拐賣犯罪者的“美好陷阱”。從2007年開始,隨著公安部“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辦公室”成立以及國務院“反拐行動計劃”的3次印發,尤其2018年至今,公安部和民政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衛生部等各部門聯合行動,全國反拐、打拐等措施不斷完善,力度不斷加大,行動組織化、高效化,教育普及化等均使人口教育素質、防拐意識得到普遍提升,從而使得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在相應時段都有明顯下降。

2.1.2 月際變化特征 犯罪時日論認為,季節、月份、時日與犯罪存在關聯關系,在不同的時段內犯罪的數量、類型、特征存在差異(孫峰華等,2003)。四省(市)在兩類犯罪方面都差異明顯,云南省和四川省的拐賣兒童犯罪案發量高于其他省份,且主要集中在12月;而貴州省和重慶市的拐賣婦女犯罪案發較多,主要集中在6、7、8、9月。西南地區拐賣犯罪總體月份分布較為均勻(圖2-e),12月為集中高發月。拐賣婦女犯罪次高發于3、6、7、9月,拐賣兒童犯罪次高發于5、7、8、9月。整體上,拐賣犯罪多發生于夏半年,尤其是夏季,該時期晝長夜短且氣候適宜,國家法定節假日較多,支持長時頻繁外出活動。而接近年末,外出務工人口大量返鄉以及兒童的社會活躍度高,這都為犯罪者創造可乘之機;并且犯罪者為沖刺年終“業績”準備放手一搏(王皎貝等,2021),因而犯罪高發。這同時也印證與其他省份的拐賣犯罪境況有相似之處(王皎貝等,2021)。

圖2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月際變化特征Fig.2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king crimes in Southwest of China

2.2 空間特征

2.2.1 宏觀省域特征 拐賣犯罪發生地以拐出與拐入地點為界定,圖3顯示,西南地區拐賣案件高發于省域交界地帶,尤以云南和貴州兩省交界處為最。拐賣婦女犯罪在4省(市)交界處整體分布較為均勻(圖3-a),而拐賣兒童犯罪則在貴州省境內高發(圖3-b)。進一步分析發現,這與當地社會習俗和自然條件有關,貴州省經濟落后、消息閉塞、法律意識淡薄、人們疲于勞作而對兒童看護不力,兒童被動失蹤幾率大。核密度分析(圖3-c)顯示,西南地區拐賣犯罪最高發于云南省南部,即中越邊界地帶。由于邊境管理不力使得大量外籍婦女被以非合法常規渠道入境中國而后被賣出。犯罪生態學理論曾指出,發生犯罪行為的人與其居住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關,即多居住在“過渡區”(Shaw et al.,1942)。并且,西南地區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傳統社區基于家族紐帶、地方感情的社會組織日益瓦解,社會控制在城市化流動進程中不斷減弱,身處交界“過渡區”的人們因為被迫城市化,導致社會出現經濟、文化與種族等結構性改變,從而徹底重構了鄉村家庭生活方式,多重外力刺激下使得人們認為“傳統家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城市生活”而產生價值崩潰導致個體解組,人情被理性取代,人際關系趨向以利益和金錢為轉移。其產生不良行為后果進一步導致家庭解組與社會解組的發生,因而在犯罪亞文化環境下受經濟、婚育等壓力因素的影響,從而易滋生拐賣犯罪。而拐賣犯罪的發生地(圖3)與拐賣犯罪者的籍貫省分布(圖4)相契合,表明拐賣犯罪在空間決策上存在鄰近選擇和關聯效應,犯罪人對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相對熟悉,基于犯罪成本與收益模型的理性思考,選擇本地就近作案既便于犯罪目標的選定,也便于犯罪后實施轉運與逃竄。

圖3 西南地區拐賣婦女(a)、兒童(b)和婦女-兒童(c)犯罪地空間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trafficking crime loc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圖4 西南地區拐賣婦女(a)、兒童(b)和婦女-兒童(c)犯罪者籍貫省域分布Fig.4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rigin of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traffickers in Southwest China

2.2.2 中觀市域特征 拐賣犯罪在全國層面主要形成西南、華北和華南“三片兩場”高發區,而聚焦西南地區市域層面拐出犯罪整體則呈現“斜三角”格局(圖5),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曲靖市,貴州省遵義市、畢節市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市州拐出犯罪最多。重慶市因降尺度數據不充分而以整體分析,但整體市域也呈現較熱態勢。西南地區拐入犯罪以云南省紅河州、文山州,貴州省黔西南州和四川省涼山州為最(圖6),其中婦女被拐入黔西南州最多,而兒童多拐入涼山州,其他市域也各有不同程度的拐入。綜合來看,拐入和拐出地總體上都為國界或省界交界市州,拐出拐入地點具有高度相似性,進一步驗證西南地區拐賣活動具有鄰近犯罪特征,存在一定“回流現象”。

圖5 西南地區拐出婦女(a)、兒童(b)和婦女-兒童(c)省市空間分布Fig.5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bducted out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of Southwest China

圖6 西南地區拐入婦女(a)、兒童(b)和婦女-兒童(c)省市空間分布Fig.6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bducted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to Southwest China

2.2.3 微觀地點特征 城市犯罪現象發生及地域分異受各種地理因素影響,從本質上反映城市犯罪的內在地理特征(Herbert,1982)。對裁判文書犯罪微觀地點進行人工篩選,通過聚類統計分析共分類26個不同微觀地點。分析發現,犯罪人最常在人員流動頻繁的賓館和醫療場所以及公共開放的鄉村住宅室外與道路附近作案(圖7-a)。而拐賣婦女與拐賣兒童兩者之間的犯罪空間存在“大相似,小分異”特征(圖7-b)。“大相似”特征表現為在車站、商業場所、道路、廣場和市場等交通流動性強,人流量大的地方,犯罪人利用空間混亂、監控疏漏、易于轉移等便利性對婦女兒童實施拐騙并逃竄。“小分異”表現為婦女被拐多發于邊境地區,說明從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跨境拐入婦女的現象較為嚴重;而醫療場所的新生兒被拐最多,主要因為犯罪者通常作為賣方與買方的居間聯系人在醫院或診所實施拐賣而從中獲利。其次,鄉村住宅附近以及出租房等為兒童在閑暇時間頻繁活動地,通常因監控設施不完善、家長疏忽大意而造成管理與監督“盲區”,導致兒童被拐概率高。

圖7 西南地區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微觀空間分布Fig.7 Micr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fficking crimes in Southwest China

2.3 拐賣犯罪空間軌跡特征

根據文書數據記錄的販運路徑信息,繪制從拐出地到拐入地的空間連線圖(省域落點標記在各省行政中心)。婦女的主要拐出路徑為“云南—福建”“云南—安徽”“云南—河南”“貴州—福建”“貴州—安徽”5 條,呈現“滇黔入豫皖閩”特征(圖8-a)。而兒童的拐出主要流動路徑為“云南—福建”“貴州—福建”“四川—山東”3 條,整體呈現“滇黔蜀入閩魯”的特征(圖8-b)。拐出婦女兒童整體路徑呈現“西南—東部”的特征(圖8-c),重點拐入地域為東南部的閩南、蘇皖地區;其次,為華北平原的冀晉魯豫交界地帶。西南4省與其他省份也有不同數量級別的拐賣路徑。

圖8 西南地區拐出婦女(a)、兒童(b)、婦女-兒童(c)路徑Fig.8 Pathway of abducted out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in Southwest China

對拐入西南4 省(市)的犯罪路徑分析發現(圖9),云南省同為拐出與拐入犯罪的重災省,其拐入特征通常為“越南—云南”的跨境拐賣以及“云南—云南”的省內拐賣,跨境拐賣主要是拐入婦女(圖9-a),而省內拐賣則以兒童為主要對象(圖9-b)。另外3省也同樣存在不等程度的省內拐賣以及跨境和多省拐入。犯罪出行距離與犯罪者地理特征、犯罪收益、被害人個體特征等均有關聯(龍冬平等,2017),西南地區拐賣犯罪者在實施拐賣犯罪空間決策時存在鄰近選擇效應,即大量拐賣犯罪出行距離相對較低;同時,西南地區拐賣犯罪的時空變遷軌跡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區回流現象。

圖9 西南地區拐入婦女(a)、兒童(b)、婦女-兒童(c)路徑Fig.9 Pathway of abducted women(a),children(b)and women-children(c)in Southwest China

3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影響因素

拐賣犯罪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主要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其中,人口增長、區域經濟差異、就業情況、人口遷移等都是影響拐賣犯罪的主要因素(田鶴城,2009;吳興杰,2010;金娟,2011;Shen et al.,2013;嚴小兵,2013)。而貧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拐賣犯罪的主因(Adesina,2014)。為深入剖析西南地區拐賣犯罪發生的影響機制,選取2009—2018年高發時段西南4省(市)拐賣案發量數據與同期社會經濟年鑒數據,通過相關性檢驗最終選取11個變量構建西南地區拐賣犯罪影響因子庫(表1)。通過搭建面板計數模型與豪斯曼檢驗,最終選擇隨機效應面板的負二項回歸進行模型構建(表2)。

表1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影響因素與指標說明Table 1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dicators of trafficking in Southwest China

表2 顯示,人口性別比(X2)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X11)對拐賣犯罪存在正向影響,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城鎮登記失業率(X5)、少年兒童撫養比(X7)和客運量(X10)對拐賣犯罪存在負向影響。其中,少年兒童撫養比在1%的水平上存在最顯著負相關,表明母親以及家庭對兒童撫養率越高,身為人母的職責與信念使得婦女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與防拐意識,家庭照護也使得兒童得到較好的保護與看管,人販子無從下手,因而區域拐賣婦女和拐賣兒童的犯罪案發量越低。

表2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隨機效應面板負二項回歸模型估計結果Table 2 Estimation results of a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for a panel of random effects on trafficking crime in the Southwest China

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Shaw 和Mckay 通過將犯罪高發區同當地的環境特征相結合,發現因貧困導致的社會剝奪同高犯罪率之間具有強相關(Shaw et al.,1942)。同時,家庭的教養方式與價值觀是影響人格障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羅艷紅,2013)。九成以上拐賣犯罪者為農民或無業,收入來源極不穩定,家庭狀況較為貧困;大部分拐賣犯罪者年齡為32~41歲,中青年作為農村多人口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和支柱,對金錢的強烈需求和拐賣犯罪短期可獲高收益的條件誘使其產生犯罪動機。本文模型也表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城鎮登記失業率越低、當地的客運流量越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好,居民思想文化水平也具有一定高度,在整體上能對拐賣犯罪產生良好的抑制與防范作用。

從城市外部環境即西南地區尺度范圍看,犯罪率的高低與城市經濟水平和人均GDP指數存在相關性,而不同類型犯罪也有不同表征(王良順,2010)。拐賣犯罪率在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域如重慶市較低,在云南、貴州等落后地區明顯較高。從省域內部環境看,相當比例的案件發生在經濟、文化等都較落后的省域交界地區與人口較為密集且落后的鄉村地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對拐賣婦女犯罪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正向影響,說明較低的居民生活水平易刺激其實施拐賣犯罪,以尋求短期快速牟利。人口性別比在10%顯著性水平上對拐賣婦女犯罪存在正向影響,反映區域內男女比例失衡,農村單身男性為滿足性與婚姻需求而“買妻”,導致拐賣婦女犯罪多發。

總體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主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思想認知水平存在較大關聯,經濟水平越高、人民工作穩定、思想開闊,區域的社會控制較好,引發拐賣犯罪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社會得以有序發展形成正常循環機制。

4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防控治理對策

拐賣婦女兒童犯罪一直是影響社會安定與和諧的毒瘤,市場機制及社會背景的變遷在滋長犯罪行為的同時也為治理犯罪和預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可選擇空間(黃石,2013)。隨著2007 年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辦公室”的成立,中國打擊人口拐賣犯罪取得良好成效,但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復雜、嚴峻的社會問題,亟需從意識形態與物理防控的本源構建起“預防+打擊”為一體的反拐綜合工作機制。

4.1 加強社會建設

拐賣犯罪作為犯罪領域嚴重的社會問題可從犯罪社會學角度解析,中國社會面臨的急劇轉型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社會意識觀念的離散與社會分層的失衡,高速城市化進程徹底重構了基于鄉村傳統之上的家庭生活方式。原有規則文化的脫離、主流價值觀的缺失導致對亞文化的批判價值評價極大淡化,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薄弱甚至破裂、過度的物質功利觀念、“重男輕女”的偏激個人主義思想得不到社會控制都使得人性弱點暗潮涌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較強沖擊而導致社會狀態的反常與失序,從而進一步增大潛在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新時期,需要對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功能做出根本性改善。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統籌城鄉發展差距,使貧困階層日益貼近中產階層,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社會形成菱形穩定結構(張素云等,2009)。只有根除雙向貧困才能摧毀買賣兩方市場需求,進而消除拐賣犯罪。

4.2 創新預防機制

當務之急需從犯罪人和被害人兩方源頭上進一步完善管理預防工作。以往研究揭示中國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路徑典型特征之一為“鄉—鄉”(薛淑艷等,2020),即不同地域鄉村之間的雙向貧困流動。西南地區犯罪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生存技能有限促使其鋌而走險,而鄉村被害人因缺乏防范意識與社會控制疏漏等原因容易被拐出。因此,需要從經濟環境與思想文化等方面改善地區發展。首先,通過加強政策優惠,利用云南紅河州、文山州良好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三七、石斛等中藥材種植和蠶桑產業;以及借助西南地區海拔高、光照充足等優勢氣候條件合理發展南高叢、北高叢、兔眼等品種的藍莓產業園;另外,舒適的山地氣候宜發展康養生態旅游等,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產業,提高居民創收能力。同時,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關注弱勢困難人群以及后生性障礙家庭的需求。其次,加大教育扶持力度,聯合當地高校開展“防拐三下鄉”實踐活動,強化各級學校及重點人群的宣傳教育。再次,開展就業培訓與指導,完善居民本土化就業體系。最后,加強環境秩序治理,完善醫院、鄉村路巷等高發地點“天眼”基礎設施建設,消解犯罪空間盲區。據此從多維度、深層次消除潛在犯罪人可能的犯罪誘因,改變地區社會經濟落后與思想文化桎梏,從根源上瓦解拐賣犯罪體系。

4.3 強化打擊機制

西南地區拐賣犯罪高發于省界以及與越南等國接壤的云南邊境,社會解組理論認為這類“過渡”地區多為社會控制嚴重疏漏,存在大量犯罪“中空”地帶(Shaw et al.,1942)。其間多為團伙作案,具有嚴密的組織、成熟的體系,涉及多維時間與空間,因而對打拐行動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需加大對基層民警隊伍扶持,組建專職打拐防拐警力。另外需要針對交界處管控權責不清問題加強省界、國界地帶防范,通力合作落實人口出入境管理,嚴控非法轉運。同時“線下+線上”協同動員社會多方參與,充分發揮研究人員與實戰部門工作人員“智囊團”功效,努力為拐賣犯罪防控治理提供更加健全完善的理論支持與政策體系。借助如“寶貝回家”等民間組織力量的廣泛性、接地性,警務部門可與其合作開展搜尋與營救工作,從而提高打拐工作的時效性與針對性。此外,需加強西南地區信息化建設,從完善拐賣犯罪報立案機制到健全拐賣信息系統再到政府聯動防控拐賣犯罪,不斷強化迅速、精準、高效的拐賣犯罪打擊機制。

5 結論與討論

基于從中國裁判文書網獲取的西南地區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的相關數據,結合數理統計、文本分析、空間分析和定量檢驗等方法,對犯罪案件時空特征與影響因素進行多維度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西南地區拐賣犯罪主要高發于2009—2014年,2014年后逐步回落,云南省拐賣兒童犯罪高發于2009—2012 年,拐賣婦女犯罪則在2008—2014年多發。貴州省歷年拐賣兒童犯罪較平穩,拐賣婦女犯罪在2014 和2018 年最為嚴重。四川省波動增長較為明顯,分別在2015 和2018 年達到拐賣兒童與拐賣婦女犯罪的最高案發年。重慶市拐賣犯罪活動在2000 年最早高發,此后2005 年出現拐賣婦女犯罪高值,而在2010—2014 年拐賣犯罪集中高發。12月為拐賣犯罪最高發月份,拐賣婦女犯罪次高發于3、6、7、9月,拐賣兒童犯罪次高發于5、7、8、9 月,可見較集中于春夏季節和年末。夏半年天氣適宜、節假日眾多使得人們外出活動增多,以及隨著年末外地務工人員返鄉等為犯罪者提供更適宜的犯罪場與更多的潛在受害人。

2)宏觀空間分布上,西南地區拐賣犯罪高發省域交界處,沿省界線呈顯著的“東南—西北”軸線狀分布,省際交界區域成為熱點地域。同時,因國界邊境管控不力致使越南跨國拐入中國也較為嚴重。中觀市域分析表明云南省紅河州、文山州、曲靖市,貴州省遵義市、畢節市、黔西南州,四川省涼山州為拐出犯罪高發市州。其中云南省紅河州、文山州,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四川省涼山彝族州同為拐入犯罪高發地域。表征西南地區拐賣犯罪活動存在“空間回流”現象。微觀環境解析發現通常在車站、商業場所、道路、廣場和市場等人員流動繁雜的地點易發生拐騙。邊境地區常作為越南婦女被賣入中國的中轉站,而醫療場所多為新生兒被拐賣的中介場。最后,流動路徑表明,西南地區拐出婦女主要從“滇黔”流向“豫皖閩”,拐出兒童主要呈現“滇黔蜀入閩魯”特征。云南省同為拐入犯罪重災區,主要表現在從越南跨境拐入婦女以及省內的拐賣兒童兩方面。其他省份也存在不同程度跨境跨省拐入。

3)西南地區拐賣犯罪主要受到家庭與經濟的影響,社會與文化因素次之,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少年兒童撫養比、客運量與拐賣犯罪案發量呈現負影響,人口性別比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正向影響。可見職業穩定、收入水平越高以及地區對外經濟程度越高、城市活力越強,社會對兒童等弱勢群體總體控制力較強而使得拐賣案發降低,而人口性別比越大,男女比例差距愈加懸殊,世俗的婚姻壓力使得男性產生拐婦女為己妻或賣婦女為他人妻的“西南推力”,而女性為“向上擇偶”多渴望去往東部發達地區生活形成“東部拉力”。

4)為從意識形態與實踐舉措內外兩方面根除拐賣犯罪,提出以下防控建議。首先,通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加強政策宣傳教育,彌補社會控制疏漏、防范社會解組、糾正鄉村社會“重男輕女”等偏激觀念荼毒;其次,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加強落后鄉村振興發展,塑造社會“菱形”穩定結構使人民安居樂業;最后,強化社會各界聯合防控,精準打擊。

本研究探索性基于官方裁判文書數據對拐賣犯罪重災區西南地區的拐賣活動進行解析并提出防控治理對策,但還存在以下局限:1)因裁判文書網描述不同案件時詳略情況不一,資料收集時需查證多次審判案件提取關鍵詞,且數據量因不可控因素實時變化導致數據收集困難程度較高,從而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帶來一定的難度;2)案件信息由開放型網絡獲得,信息挖掘程度尚淺,犯罪軌跡的變遷及空間網絡的架構有待深入展開;3)云南地區多起案件拐賣對象為越南婦女,分析過程中未將跨國拐賣案件特征、背景及時空軌跡進行特別處理與分析,未來對跨國拐賣犯罪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探究;4)拐賣犯罪的發生機制及影響因素復雜,社會文化水平與經濟因素等對犯罪行為的滋長演變影響有待深入分析;5)拐賣是犯罪人的主動行為,其種族文化背景、學識職業經歷、社會心理狀態是產生犯罪動機的重要驅動力,因數據指標構建存在一定難度,且涉及社會學、犯罪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綜合分析,因此未來基于犯罪者主體特征,分析不同類型犯罪者所表現出的拐賣犯罪偏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可通過對拐賣犯罪者地理畫像作精細構建以及融合多學科、多方法進行犯罪預測與針對性治理。

猜你喜歡
兒童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2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9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7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74
少兒美術(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0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69
少兒美術(2019年3期)2019-12-14 08:02:56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址|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午夜影院| AV色爱天堂网|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国产亚综合在线区|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区免费| 欧美日在线观看| 红杏AV在线无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性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1久草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综合日本|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亚洲小视频网站|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伊人无码视屏| 91精品网站|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2| 全裸无码专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综合网站| 蜜臀AV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www网站|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天堂亚洲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