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莊若 蔣紀琴 陳萍
胃鏡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診斷器械,可直接探查到患者胃內病灶真實情況,更可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1]。而活檢鉗作為內鏡檢查取病理標本不可缺少的工具,消毒滅菌不徹底及保養措施不規范均是導致院內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2]。因此,針對胃鏡室活檢鉗的處理實施科學、合理化的管理措施至關重要。PDCA循環即將質量管理工作分為4部分,計劃(plan)、執行(do)、檢測(check)及處理(act),通過在管理工作中對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把控,以實現改善管理質量、提升工作效率為目的的管理措施[3-5]。然而,現如今臨床上對PDCA循環應用于胃鏡室活檢鉗的處理未有明確文獻報道。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在胃鏡室活檢鉗處理過程中應用PDCA循環對損壞率及活檢鉗使用壽命的影響,本次研究以150件胃鏡室活檢鉗和20名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應用效果。
將2020年8月—2021年1月PDCA循環管理實施前處理的胃鏡室活檢鉗150件納入對照組,將2021年2—7月PDCA循環管理實施后處理的胃鏡室活檢鉗150件納入觀察組。兩組活檢鉗均為新投入使用的活檢鉗,并進行標號,按照消毒供應中心滅菌時間依次使用,使用后均送至消毒供應中心處理。同時將20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前后工作人員均未改變,男6名,女14名;年齡27~37歲,平均31.56±3.58歲;其中清洗人員10名,包裝人員7名,滅菌人員3名。PDCA循環管理實施前后工作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工作人員實施常規清洗管理法處理胃鏡室活檢鉗;觀察組工作人員實施PDCA循環管理法處理胃鏡室活檢鉗,具體內容如下。
1.2.1 計劃(P) 收集對照組消毒供應中心常規清洗消毒滅菌方法導致質量缺陷情況及發生缺陷的原因。工作人員根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6]對活檢鉗進行常規清洗消毒滅菌處理。胃鏡室:使用后活檢鉗放置在集裝箱內,由消毒供應中心下收工人統一回收至消毒供應中心處理。消毒供應中心:回收清點活檢鉗數量,檢查其性能,隨后進行清洗包裝滅菌處理,首先,使用流動水沖洗活檢鉗,直至無明顯肉眼可見污垢,將其放置在含酶洗滌劑中浸泡3 min,再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進行超聲清洗,超聲機清洗溫度調控至35℃,清洗3 min后,流動水漂洗,控干水分后放置消毒液中浸泡2~3 min,再進行終末漂洗后對活檢鉗進行干燥,待檢驗合格后,包裝人員完成包裝,滅菌員進行滅菌。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如實記錄每次清洗包裝滅菌的過程、活檢鉗的數量,嚴格遵守相關操作原則實施操作,外標簽標注活檢鉗的使用時間及型號。胃鏡室每月對活檢鉗的數量進行核對,使用過程中如發現毀壞或丟失,立即與消毒供應中心聯系。追蹤分析在此處理過程中胃鏡室使用后活檢鉗預處理環節及消毒供應中心在接收處理環節中產生的質量缺陷及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活檢鉗清洗不潔。內鏡中心使用后預處理不及時或未做預處理造成消毒供應中心清洗難度加大,消毒供應中心清洗不充分導致滅菌后活檢鉗包裝袋內有可見污漬、活檢鉗鉗端有明顯異物;②活檢鉗功能不良。消毒供應中心在轉運活檢鉗過程中方法不當,或消毒供應中心清洗包裝人員處理方法不當,清洗時暴力或包裝時環繞直徑過短極易導致活檢鉗發生異形彎曲,如鉗頭異形彎曲、彈簧管變形等;③活檢鉗鉗身損毀。消毒液供應中心接收處理過程中暴力,或轉運不當,或活檢鉗受其他重物擠壓導致鉗端斷裂、彈簧管斷裂等;④處理時間長,供應延遲。消毒供應中心采用手工清洗方式,每日單純清洗時間長達2 h。
1.2.2 實施(D) 根據活檢鉗發生質量缺陷,采取整改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組建PDCA循環管理小組:由1名組長、3名監管副組長(科室內部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組長負責全程跟進與監督,并制訂質量管理審查指標,通過與使用科室進行協商探討,滿足其要求。副組長負責引導質量管理工作,監督處理過程工作中的進展情況,對組內成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定期參加科室內部交流學習,并進行考核,確保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合格后方可實施工作,不斷總結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
(2)重新修訂胃鏡室活檢鉗處理流程:消毒供應中心與胃鏡室充分交流與溝通,胃鏡室將活檢鉗統一標注第一次使用時間,并在活檢鉗使用后半小時內做好預處理,同時將使用后活檢鉗用打包繩固定,放置在含酶洗滌劑回收箱內;消毒供應中心回收清點完畢,去除打包繩,使用流動水沖洗后,將活檢鉗整齊放置于密閉清洗籃筐,裝載在脈動真空清洗消毒器內進行清洗消毒。包裝人員在脈動真空清洗消毒器運行結束后對活檢鉗使用干燥柜干燥,充分干燥后進行包裝,檢查活檢鉗性能,動作輕柔,選擇大小合適的紙塑包裝袋進行包裝,活檢鉗大弧度盤繞,直徑大于10 cm以上。包裝好的活檢鉗統一放置于滅菌籃筐內,滅菌員滅菌時合理裝載,避免重物碰撞或擠壓。
(3)加強培訓與考核:內鏡中心以課堂講解、專項技術學習等形式對胃鏡室工作人員展開技能培訓,使其能夠熟練掌握使用后胃鏡室活檢鉗預處理方法;消毒供應中心同期開展胃鏡室活檢鉗處理的相關技術和注意事項培訓,包括活檢鉗的保養及清潔、性能檢查要點、包裝注意事項、詳細記錄保養內容、異常情況及改正措施。對于清洗不合格的活檢鉗應立即重新處理,并做好標識;重視人員的工業安全,主要為預防措施、意外應對方式及職業病等,提升工作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在醫院內部設置高危警示標志。
1.2.3 檢查(C) 組內成員實施互查措施,并且組長與副組長每周不定期對工作內容及質量管理內容進行抽查,設立獎罰機制,抽查結果與個人獎金有關,如工作人員能及時發現工作中的缺陷,立即給予績效獎勵,并給予表揚。主要檢查內容為活檢鉗處理效果、記錄的屬實情況及是否如實按照質量管理規范進行操作。
1.2.4 處理(A) 每2周進行1次工作總結,分析近階段檢查部門的檢查效果,針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設計出質量改進措施,并歸納到下一次循環當中。將此次會議做好紙質記錄,以供所有工作人員查閱瀏覽,并以此為參考依據,防止后續類似情況出現。
(1) 清洗效果:本院工作人員對兩組清洗消毒效果與《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7]相關規范進行比對,以此為根據,并通過計算得出清洗合格率及清洗時間。
清洗次數:兩組活檢鉗均為新投入臨床使用的活檢鉗,并進行標號。胃鏡室按照消毒供應中心滅菌時間依次單件使用活檢鉗,以日為單位,將使用后活檢鉗送至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由于活檢鉗按滅菌時間依次使用,不存在單個活檢鉗清洗次數重復或漏循環的現象,消毒供應中心每接收活檢鉗1件,信息系統內則會產生1次清洗處理記錄,如處理過程中出現返洗,清洗次數不疊加,觀察組清洗次數為7794次,對照組清洗次數為7809次。清洗合格判定標準:胃鏡室活檢鉗清洗后,均采用帶光源放大鏡目測法進行清洗質量檢查,清洗后應表面光潔,無污漬、血漬、銹跡等即為清洗合格,清洗合格率=清洗后胃鏡室活檢鉗清洗合格次數/同期胃鏡室活檢鉗清洗總次數×100%。清洗時間即從消毒供應中心去污區實施清洗第一步沖洗開始計時,至清洗流程全部結束傳至包裝區計時結束。
(2)活檢鉗月平均更換率:胃鏡室活檢鉗在處理過程中發生鉗頭異形彎曲、彈簧管變形、鉗端斷裂、彈簧管斷裂等導致活檢鉗不能使用時則判定為損壞,一經損壞則不能使用,必須更換。兩組活檢鉗均采用同一生產批次剛投入臨床使用的活檢鉗,更換后的活檢鉗不另外計數,原實驗基數不變。月平均更換率=活檢鉗每月更換件數/同期投入使用胃鏡室活檢鉗總件數×100%。本院自制更換記錄表,科內專業工作人員對每次活檢鉗更換時間進行詳細記錄和對比。
(3)質量管理:采用本院自制質量管理量表對工作人員的管理質量進行測評,共分為4項,包括器械功能檢查、器械清洗消毒、包裝合格及滅菌合格,每項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證明工作人員質量管理能力越強。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臨床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后,觀察組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清洗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清洗效果比較
實施后,觀察組活檢鉗每月平均更換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活檢鉗月平均更換情況比較
實施后工作人員質量管理評分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DCA循環管理模式實施前后工作人員質量管理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不斷變化,胃腸疾病患者的人數比例開始逐年攀升,胃鏡檢查的應用也開始越發廣泛[8-9]。但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胃鏡檢查實施期間,有一定概率會導致患者產生院內感染情況,其原因在于,相關胃鏡檢查設施的處理存在明顯不足,這也側面暴露出醫療體制內的部分矛盾性問題[10]。目前我國各大醫療機構日益重視相關醫療儀器的日常維護與管理,對于提高院內相關醫療儀器的使用效率,一種科學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PDCA循環管理實施后觀察組活檢鉗清洗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活檢鉗清洗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充分說明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效果更為顯著。與常規管理模式相比,該方式能夠將管理流程進行系統劃分,通過4個環節—計劃、執行、檢測及處理,全面優化管理流程。合理的工作計劃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且為醫療工作中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進而顯著增強了胃鏡室活檢鉗的清洗合格率。與此同時,利用課堂講解、專項培訓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及團隊合作能力,并以小組管理、聯合檢測與考核、獎罰責任制等管理措施,減少了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細節性失誤,綜合提升了臨床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本研究結果還顯示,PDCA循環管理實施后工作人員質量管理評分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能夠充分證實上述觀點的正確性。而通過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活檢鉗每月平均更換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在于,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以及清洗效率不斷提升,胃鏡活檢鉗的利用率也隨之提高,同時其平均更換率的降低,也進一步減少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且上述研究中的3項結果與晏海鳳[11]、鄭松婭等[12]、熊國珍等[13]研究相符,由此可見,PDCA循環在胃鏡室活檢鉗處理過程中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實施,能夠大幅度降低胃鏡室活檢鉗的損壞率,提高其使用壽命,在此基礎上,提升了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的管理水平。但由于本次研究所納入的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相對較少,可能與實際結果存在部分偏差。因此本文作者建議,在今后的相關臨床研究當中應繼續優化實驗流程,合理控制實驗內容,全面提升臨床研究的真實性與實踐性,為今后相關臨床研究提供基礎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