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芬 黎秀 向莉 歐陽少維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探討精神科病房的開放化管理模式,然而,目前仍以封閉式管理為主,長期處在特殊工作環境下對人們的心理、工作和生活都有明顯的影響。據報道[1],大約30%的精神科護士在經歷精神科意外事件后一段時間內發生心理障礙的概率較一般人群大2~3倍。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針對性的干預方法和科學的自我心理調節技術予以糾正。積極心理學由馬丁·塞里格曼于20世紀90年代開創,主要思想是:研究人的積極品質,通過發展個人力量和美德,增強積極心理,轉化消極心理,以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減少心理疾病及增加幸福感的目的[2]。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消極和病態心理不同,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視角[3],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的研究重點是:不試圖改變疾病的進展,也不迫使人們從不好的經歷中發展積極反應;而是通過挖掘人的積極品格和美好品質,使人們以積極和有建設性的情緒做出反應[4]。與傳統的專注于消極心理的認知行為療法不同。積極心理干預方法主要有積極情緒表達、生命意義療法、正念療法、希望療法、幸福療法和創傷后成長等,所有療法均遵循積極心理學的目標,發展個人的長處,增強積極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促進個人的成長和改變,從而養成積極的品格。本研究引入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干預,運用積極情緒表達法、撰寫心理日記改善了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態,取得了良好效果。
選擇2020年6—9月我院任職的精神科護士80名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既往身體健康,均具有2年以上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經歷。排除條件:存在嚴重的軀體疾病;診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干預期間休婚假、產假、自愿退出本研究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名。觀察組中男19名,女21名;年齡20~44 歲,平均36.26±2.35歲;文化程度:中專5名,大專26名,本科9名;職稱:護士7名,護師20名,主管護師12名,副主任護師1名。對照組中男17名,女23名;年齡22~56歲,平均35.26±2.51歲;文化程度:中專7名,大專22名,本科11名;職稱:護士7名,護師23名,主管護師10名。兩組護士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心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主導的干預,將觀察組護士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有8名成員,進行為期12周的干預工作,具體內容如下。
(1)第1周:組織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團體培訓,主要內容是包括積極情緒的認識和表達、積極關系的建立、積極應對和成長、積極人格特質養成,同時運用實例進行講解,將最近本院發生的5個有影響力的事件開展討論,引導如何從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引導大家認識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強化自我肯定,緩解護士的負性情緒,提高積極心理[4]。采用積極的語言方式和行為應對方式處理事情,使理論聯系實際。
(2) 第2~8周:要求護士每周撰寫2篇心理日記,記錄最近發生在身邊以積極心理品質為主題的事件,例如工作生活中的智慧與知識、仁慈與愛、修養與節制、勇氣、正義等事件,描述積極情緒體驗。對日記的篇幅和表達方式不作任何限定。交流的內容從自己日記里挑選宣讀,其他護士可以發表感想,互相交流體會,讓彼此接觸到美好的事情,激發表達積極情緒。每周進行1次小組交流,每2周進行1次全體護士交流,營造溫馨、舒適、幽默的氣氛,有助于增強團體心理干預效果。
(3)第9~12周:培養積極的人格特質,增加每周1次團體活動,例如福利院做義工、組織排球比賽、社區老年人心理關愛義務活動、綠道騎行活動等,從而提升護士感受愛、關愛、友善、積極向上和主觀幸福感,體會身體力行的積極體驗感。每次活動結束后書寫積極的體驗進行分享,最后將書寫的積極體驗整理匯編成書贈送給每位參與者作留念。
(1)心理健康狀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5],該量表包含了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意識、行為、感覺、情感、思維、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心理癥狀的情況。由Derogatis于1973年完成編制, 該量表共有90個條目, 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10個因子,其中“其他”因子主要反映睡眠及飲食情況,不單獨計分,統計在總分內;其他9個因子分別單獨計分。每個條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即1~5分計分,1分為沒有,2分為很輕,3分為中等,4分為偏重,5分為嚴重。分數越高癥狀越嚴重。該量表信度和效度較好。
(2)幸福感:總體幸福感量表(GWB)[6]是反映主觀幸福感的一種工具,由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心理學家 Fazio于1977年進行修訂,信度和效度良好。該量表包含33項內容,通過6個維度對應幸福感6個因子進行評分。6個因子包括對健康的擔心、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精力、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與緊張。得分越高,表明幸福感越高。
(3)生活質量:健康調查簡表(SF-36)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醫療結局研究量表的基礎上,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發展而來。1991年經浙江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教研室翻譯成為中文版的SF-36,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試驗效果評價、衛生政策評估和普通人群的生存質量測定等領域。該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和精神健康的8個維度共36個條目,每個維度得分為0~100分,8個維度得分之和的均值為綜合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以及良好的集合效度和區分效度[7]。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方差齊時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軀體化、焦慮、抑郁、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對健康的擔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與緊張、總體幸福感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總體幸福感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護士的生理職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3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SF-36評分比較(分)
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嚴峻,由于他們服務的對象是精神疾病患者,這些患者隨時可能做出一些危險事件,工作風險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患者及家屬的語言或暴力傷害、人身糾纏, 甚至法律訴訟等。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使精神科護士經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 這種狀態長期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必然會導致各種軀體不適癥狀,如煩躁、焦慮、抑郁等。同時,社會上對精神病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對精神病患者惟恐避之不及,對于精神病院工作的精神科護士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使精神科護士容易產生自卑和人際敏感。護士的心理壓力與工作壓力大、壓力源多、職業倦怠、職業滿意度的降低、離職率的升高及職業認同度的不穩定有密切相關性[8]。精神科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積極引導和干預。構建護理人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前提和保障,直接關系患者的安全,對臨床護理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9]。以往的心理干預方法是關注消極情緒經歷的方法。而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補充。有研究指出[10],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康復措施對緩解胰腺炎患者負性情緒、改善自護能力、提高希望水平具有積極作用。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實現自我幸福的心理精神學科。有研究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中,能夠提升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心理韌性和感恩意識[11]。目前,積極心理學的臨床研究受到眾多心理學家的關注,并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積極心理學其主要研究激發積極情緒體驗、啟發個性優勢和維護積極關系。方彩萍等[12]通過撰寫和分享心理日志的方法激發大家的積極情緒體驗,提升個體主觀幸福感。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通過前期的團體知識培訓,利用具體的事件對精神科護士進行積極的認知干預,使他們了解認知評價與情緒體驗之間的相互關系,消除不合理信念,能幫助護士正確認知和舒緩工作壓力,增強調適能力和應對技巧,有效促進心理健康。通過積極人格特質養成激發每個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養成了積極的情緒。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士軀體化、焦慮、抑郁、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條目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干預,精神科護士的精神癥狀明顯減輕。在對護士減壓訓練過程中采取團體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護理人員負性情緒及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13]。在進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組織人員根據不同性格特質合理安排組員進行積極情緒體驗交流,積極行動導向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進行日志交流時,尊重每一位成員的隱私,合理挑選題材,努力營造溫馨、愉悅、幽默的氣氛。通過12周積極心理理論的運用,不斷強化護士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激勵,工作中遇到問題積極應對,從而減少了負性情緒,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14]。護士可通過團體活動,獲得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能拓寬視野,在良性的關系中得到身心療養,在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意義[15],研究過程中有大部分護士認為進行干預后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也有足夠的信心去解決問題,整個人就充滿了正能量。通過正能量的激勵和讓護士能體會到工作的價值感和成就感,觀察組護士對健康的擔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與緊張和總體幸福感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士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3個維度得分均比對照組高,說明通過心理干預激發了積極情緒體驗,提升了總體幸福感,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有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和護理職業環境的改善有相關性[12]。所以要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增加護士之間的有效互動,改善人文環境,以提高護士的幸福感。持續探索和推進精神科的開放化管理模式,營造寬松、安全的環境氛圍更有利于護士和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精神科護士面對有種種心理問題的患者,接觸的消極因素比較多,通過積極心理的導向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因素中,通過激發內在的正能量,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只是一個起步的階段,而且研究的案例數目偏少,在后續的臨床實踐可以通過深化積極心理學的內涵,擴大干預的群體及延長干預的時間,更好地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