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娟娟,呂劍平
(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凸顯,研究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發展情況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對于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的研究總體上經歷了從單向研究到二者關系的雙向互動、耦合協調發展研究的一個過程。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與目標[1]、發展路徑[2-3]、建設困境,以及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評價[4-6]等方面。耕地集約利用主要是以研究耕地集約利用的內容、評價體系及影響因素[7-11]、時空特征[12-13]為主。
關于二者關系主要集中于建立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的評價指標,研究二者的耦合協調關系程度方面。李子瑞等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耦合關聯程度進行了定量研究,發現二者具有較高關聯性,呈現不同空間特征[14-16]。盧陽祿等以廣東省為例研究了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時空演變過程,提出了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呈中度正相關[17],二者能夠互促共進,同時由于地區差異和經濟發展差異二者又存在矛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二者關系的研究還應進一步加強,而研究二者關系的時空格局探測與分析是首要任務,可以進行二者耦合協調關系的空間制圖,時間變化和地理區域差異分析;其次目前研究多以發達地區為主,很少涉及西北內陸地區。本文以甘肅14個市州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對二者發展水平評價的基礎上,計算分析其耦合協調發展度,并用ArcGIS軟件繪制14個市州協調發展度的空間分布,由此能更好地探究二者的動態發展及變化過程,為促進甘肅省經濟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新思路。
甘肅省位于西北內陸,地形復雜多樣且東西狹長,地理狀況最為復雜。截至2019年年末,甘肅省耕地面積520.94萬hm2。其中,旱地面積為374.99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1.98%;優質耕地水澆地為145.53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7.94%。2019年年末,城鎮人口為1283.74萬人,占總人口的48.49%;城鎮就業人數為656.702萬人,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7%;城市建設用地為92.97萬hm2。
新型城鎮化是為了形成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高效型、社會和諧型、城鄉一體化的集約、智慧、低碳、綠色城鎮化道路[1]。新型城鎮化始終關注民生問題、堅持提高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18]。新型城鎮化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為基本特征[17],其關鍵在于保障“三農”利益,保證糧食安全,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工業反哺農業,使城市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信息資金技術源泉,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要素流動,資源共享,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鄉村振興減負。
耕地集約利用的內涵是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耕地質量,合理科學分配耕地資源,優化耕地結構;在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條件下,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合理適量增加勞動、科技等相關生產要素的投入[19],從而獲得高產和增強土地的承受能力。既要充分保護耕地,也要保障產出與生態綜合效益的權衡與優化。
耦合協調主要反映兩個或多個系統或者要素之間的良性關聯[16]。耦合協調度則是用來測度系統之間或者多個要素在發展過程中的整體作用和協同效應,以此來衡量彼此和諧的程度。耦合協調度能夠反映不同系統是否能夠從無序轉為有序的發展態勢。因此,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能夠評價不同系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
耕地集約利用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增產增收,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能為新型城鎮化提供糧食、綠色農產品、原材料、勞動力,以及高質量生活資料[1]。規模化的機械化作業減少了農村勞動力需求,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勞動力支持。耕地集約利用對生產要素、技術條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刺激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加快,進一步促使城鎮產業高級化和合理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通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打通城鄉循環的堵點,促進人才、資金以及技術等要素的流動,為耕地集約利用提供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城鎮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鎮建設的加快,促使和吸引農業人口轉向城市,這為耕地流轉和集約化利用創造了條件。經濟的發展伴隨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城鎮居民高質量的生活資料需求擴大了農業生產市場,進而刺激耕地的集約化經營,同時也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發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在鄉村振興以及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之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倒逼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不斷融合,農民經營收入不斷提升,進一步為打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鄉空間格局奠定基礎,形成以農促城、以城帶農的良好發展格局(圖1)。

圖1 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機理
3.1.1 指標體系構建
首先,鑒于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兩個系統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動態性,且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均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本文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本著合理性、科學性、獨立性、系統性以及操作性原則,結合甘肅不同區域,不同尺度的耕地集約利用影響因素,從4個方面構建耕地集約利用指標體系;同時密切結合甘肅省各市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構建新型城鎮化指標,構建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分別評價兩個子系統的發展水平。

表1 耕地集約利用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3.1.2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甘肅統計年鑒》(2011—2020)、《甘肅農村發展年鑒》(2011—2020)以及各市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1.3 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于各指標單位不同,差異較大,無法直接進行比較,為使評判具有科學性,獲得標準化的數據,須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數據標準化:

計算第j個指標在第i個子系統中的信息比重:

計算第j個指標的信息熵:

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其中,gj為第j個指標的差異系數,當0≤gj≤1時,此時根據公式(4)所求的差異系數為所求權重。
3.1.4 評價方法
耕地集約利用的發展測度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測度都可以用綜合指數來反映。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計算甘肅省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的綜合指數公式如下:

其中,Ux代表耕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Uy代表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i表示耕地集約利用系統中的指標數量,xi表示耕地集約利用系統中指標的標準化數值,wi為指標的權重,由此函數來計算獲得耕地集約利用綜合水平Ux,Ux值越高,表明耕地集約利用狀況越好;反之,則表明耕地集約利用狀況越差。j表示新型城鎮化系統的指標數量,xj表示新型城鎮化中指標的標準化數值,wj為指標的權重,由此函數計算獲得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Uy,Uy值越高,表明新型城鎮化全水平越高;反之,則表示新型城鎮化水平越差。
3.2.1 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目前已被運用到多個學科研究兩個系統相互作用關系。耕地集約利用能夠增強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新型城鎮化系統全方位推動刺激耕地集約利用。兩系統各自的健康發展推動各要素有序流通,共同構成了耕地集約利用-新型城鎮化耦合機制。因此,本文建立耦合度模型如下:

3.2.2 協調發展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雖然是衡量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系統交互作用的重要指標,但對反映系統的整體功效以及協同作用的效果還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目的在于更加精確地反映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協調程度。同時,分別計算二者的E指數來反映二者的相對發展程度。

式中,耦合協調度模型涉及耦合度C值、協調指數T值,耦合協調度D值,并且最終結合耦合協調度D值和協調等級劃分標準,最終得出各項的耦合協調程度,取值范圍為[0,1]。α與β分別為待定系數,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緊密配合,系統之間彼此作用強度較為均衡,因此,令α=β=0.5。本文主要參考盧陽祿構建的協調發展等級及類型進行劃分(表2,表3)。

表2 協調發展等級

表3 協調發展類型
2010—2019年,甘肅省耕地集約化利用水平經歷“低—高—低”的發展過程,2015年開始下降且幅度較大,這主要是因為甘肅地形復雜,耕地資源緊張,導致耕地集約利用水平低。而新型城鎮化水平從2010年的0.201上升到2019年的0.484,不斷呈現上升趨勢,這反映出甘肅近年來注重“城”與“鄉”的統籌融合,依托地區優勢,在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注重環境宜居與公共服務均等化,拉動新型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表4)。
2010—2019年,甘肅省 新型城鎮化與耕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度整體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發展態勢,協調發展度總體由中度失調衰退過渡到勉強協調發展,反映了兩系統逐漸趨于良性發展。相對發展度總體呈現高—低—高的態勢,甘肅省經歷了新型城鎮化滯后型—同步發展型—耕地集約利用滯后型3個發展階段,這也反映出現階段耕地集約利用無法適應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表4)。

表4 甘肅省2010—2019年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水平
甘肅省14個市州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表5)。從耕地集約利用水平來看,白銀、天水、武威、張掖以及酒泉耕地集約利用水平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蘭州、金昌、平涼和隴南4市呈現下降趨勢,而其他各市州耕地集約利用水平波動較大。甘肅省14個市州的新型城鎮化水平總體不斷提高,其中,蘭州市和天水市新型城鎮化水平為0.5以上,其他各市州介于0.3~0.5之間,反映出區域發展的差異。主要原因是資源稟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大部分市州基礎差,起步晚,經濟發展緩慢,各方面都比較落后。同時,由于甘肅省的山地居多,耕地難以集中利用,大規模作業面成本高,再加上資源浪費嚴重,技術水平低下,過分強調了投入和產出的增加,而忽略了生態問題。耕地的粗放利用,導致在一定程度上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二者難以和諧一致、良性發展。

表5 甘肅省14市州2010—2019年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水平

續表
2010—2019年甘肅省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度空間格局發展變化較大。2010年,協調發展度區域差異較小,整體上呈西北和東南低,中部區域高的空間分布特征。酒泉、嘉峪關、白銀、定西、臨夏、隴南、平涼及天水8個市州為中度失調衰退;金昌、蘭州、慶陽、武威、張掖以及甘南為輕度失調衰退。2015年協調發展度區域差異較大,整體上是西北低,東南高,西低東高。其中定西市為初級協調發展;白銀、蘭州、臨夏、金昌、慶陽、天水及武威7市州勉強協調發展;嘉峪關、酒泉、隴南、平涼及張掖為輕度失調衰退;甘南為中度失調衰退。2019年協調發展度區域差異有所縮小,整體為西北高,東南低。酒泉市為初級勉強協調發展,金昌和武威為輕度失調衰退,其余11市州為勉強協調發展。其中,兩大系統協調發展態勢最好的是酒泉市,經歷了由中度衰退失調向初級協調發展的順利過渡。這主要因為酒泉近年來圍繞“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思路,大力建設農業高標準田,實現農產品規模化種植,耕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從新型城鎮化水平來看,酒泉作為衛星發射基地,不斷受到國家政策扶持,同時又依靠資源稟賦,調整經濟結構,不斷走上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總體上實現了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其他市州協調發展度雖有較大轉變,但基本都屬于耕地集約利用滯后型,2015—2019年沒有實現從勉強協調發展到初級協調發展的過渡,發展變化彈性較小。究其原因,一是受自然條件限制及一些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較差;二是一些城市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較弱,沒有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之間要素流通不足,沒有為耕地集約利用提供強大引擎動力。
本文以甘肅省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構建耕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指標的基礎上,運用熵值法計算權重及最后綜合評價指數,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二者的協調度,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了2010—2019年甘肅省整體,以及各市州耕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二者的耦合協調發展關系。根據不同年份呈現出來的不同耦合協調狀態,清晰地分析了兩系統間中度失調衰退—輕度失調衰退—勉強協調發展的過渡過程、空間分布變化的動態變化以及原因,得出如下結論。
(1)甘肅省耕地集約利用水平波動較大,但自2017年開始,呈現良好上升趨勢;新型城鎮化水平波動上升,在2016—2019年增速較快。二者的耦合協調度呈“高—低—高”態勢,經歷了中度失調衰退—輕度失調衰退—勉強協調發展三個階段。從各市州來看,蘭州、金昌、平涼、隴南4市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在波動下降,其余各市在波動上升;各市州新型城鎮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增速較快;各市州的協調發展度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層次,2019年各市州的協調發展度層次差異較小,但除酒泉市外,其他各市協調發展度未明顯提升,均屬于耕地集約利用滯后型,說明各市州應通過優化耕地模式,科學增加投入手段,城市帶動農業,工業反哺農業,以此來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
(2)從空間布局來看,甘肅各市州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格局,本文選取2010、2015和2019年三個時間點分析了其空間演變過程。2010年呈現呈西北-東南低,中部區域高的空間格局,主要分為中度失調衰退和輕度失調衰退2類;2015年區域層次差異大,蘭州市達到初級協調發展,酒泉、嘉峪關、隴南、平涼等市由中度失調衰退過渡到輕度失調衰退;白銀、張掖、金昌、武威等市實現了由輕度失調衰退向勉強協調發展的轉變。2019年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空間格局,但各市州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度未發生明顯變化,沒有形成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的局面;除酒泉外,其他各市州依然處于勉強協調發展和輕度失調衰退階段。
綜上所述,目前甘肅省主要面臨問題:一是耕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二是新型城鎮化水平雖然在提高,但目前除了蘭州、天水外,其他各市州普遍較低,發展依然不足。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大子系統,兩系統在理論上本應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態,但由于地區差異較大,兩大系統依然存在矛盾,城鄉互動明顯不足,不能同步發展。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議。
(1)甘肅地形復雜多樣且東西狹長,地理狀況最為復雜,耕地細碎化程度高。實現耕地集約利用,應以現有耕地資源為基礎,結合區域特色,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強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和精細化管理,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推動土地可持續高質量的利用。綜合考慮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對耕地進行嚴格把控。
(2)在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以城帶鄉,匯聚合力,推進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資金、資本優勢向農村傾斜,促進農村更好地吸納城鎮先進資源。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和農業發展投入,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入,助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農業向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要搞好新型城鎮化的統籌規劃建設,推動建設用地的合理增長,才能保障經濟的健康發展。
(3)各市應因地制宜,全面均衡發展。依托區域特色,做好長期建設規劃。建立健全農地流轉市場、創新土地經營模式,促進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統籌好各方面的同步發展。加大對耕地的保護利用力度,推動耕地質量與保護利用雙提升,實現耕地集約利用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