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強
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優酷視頻打造的非遺文化傳播類節目《指尖上的非遺》上線播出,節目組邀請了多位非遺傳承大師和明星學員為青年觀眾傳播非遺文化,在內容編排上具有鮮明的“網感”,收獲了眾多青年觀眾好評。本文運用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去分析該節目的互動儀式,并結合我國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發展現狀,提出針對此類節目的互動儀式優化策略,以吸引青年觀眾,促進非遺文化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其概念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觀看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非遺文化傳播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下滑,吸引力被削弱,而網絡節目則借助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成為當前非遺文化傳播的新陣地。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量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涌現,并通過網絡平臺與青年受眾互動交流,深受青年觀眾喜愛,有效增進了青年觀眾對于非遺文化的了解。另外,這些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十分注重細節的呈現,重視互動儀式,具有通俗有趣、詳盡真實、彈幕交流、情感互動等特征。
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在利用網絡端進行模式創新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互聯網復雜的傳播環境影響。在面對網絡受眾注意力易分散、網絡觀眾群培養困難等問題上常常束手無策,在節目內容編排上與傳統電視節目沒有太大變化,這些也導致了收視率的下滑。鑒于此,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還需要進一步堅持內容創新,改進非遺互動儀式,走出發展困境。
《指尖上的非遺》的節目環節主要包括節目組邀請非遺大師入駐非遺學院授課,青年明星作為非遺學員跟隨非遺大師現場學習制作非遺作品,在校大學生擔任青年觀察員點評等。在節目播出后,及時發布非遺相關話題進行互動討論,滿足青年受眾了解非遺文化、觀看明星學習過程的訴求,使他們形成與非遺文化符號相關聯的群體成員身份認同感。
“互動儀式”一詞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是指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觾x式是人類一種重復性、固定化、程序化的交流行為。人們特定的社會關系,是通過各種互動儀式形成和維持的。涂爾干和戈夫曼對此都有過研究,他們主要解釋了儀式的概念和表意功能,針對儀式的作用機制沒有過多解釋。而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則重點探討這一機制,柯林斯將互動儀式鏈視為個體在具體情境下的互動交流的鏈狀循環反饋結構。因此,他認為互動儀式的核心作用機制是在高度的相互關注和高度的情感連帶下,形成與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成員從中得到情感能量,對于儀式更有信心。本文根據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對《指尖上的非遺》的互動儀式構成進行比照分析,得出以下四個構成要素:
柯林斯指出互動儀式的啟動需要人們聚集在同一場所,靠身體在場相互影響。但隨著媒介技術的演進,距離不再是互動交流的阻礙,人們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實現身體的虛擬在場,彼此可以實時互動交流?!吨讣馍系姆沁z》節目既包括主持人、非遺傳承大師與明星學員互動交流的身體在場,還包括熒幕后的青年受眾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彈幕、評論、點贊、轉發等虛擬在場的互動交流形式。受眾通過觀看明星學員跟隨非遺傳承大師學習制作非遺作品,將自身置于非遺文化傳播的共同場域,在情感碰撞中開啟非遺互動儀式。
《指尖上的非遺》以促進非遺文化傳播為核心訴求,在節目形式、內容編排上大力創新,并借助中國青年報龐大的青年受眾群體以及明星學員的眾多粉絲,擴大了節目的知名度,逐漸成為了非遺文化愛好者的聚集地,由此打上了圈層印記。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興起,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加入相應的網絡社群,并在其中彼此互動交流。非遺愛好者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積極地在網絡社交平臺參與相關節目話題和非遺文化的討論,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內人”,并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于非遺文化的理解,這將有助于非遺互動儀式的形成。
柯林斯認為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是互動儀式中的關鍵機制,群體中共同的關注焦點能夠形成團結紐帶,促進群體認同。青年群體以虛擬在場的形式參與非遺互動儀式,非遺傳承大師和明星學員、主持人的互動交流,以及非遺項目的介紹、制作都成為了青年群體關注的焦點。在節目播放的同時,諸如歡喜、調侃、驚嘆等情感基調的趣味彈幕充斥著屏幕,微博空間也掀起關于非遺文化的話題討論,如“專心跟老師學做紙扇”“沒想到剪紙需要刻刀”“非遺傳承有你我”等話題??梢钥闯龇沁z文化不僅成為了青年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還成為了青年群體內部連結的紐帶,而這也使互動儀式更為穩固。
青年群體的共同情感是非遺互動儀式中重要的構成要素,而關于青年群體的共同情感則是在對于非遺文化的共同關注下形成的。隨著節目的播出,受眾對節目的內容和環節愈加熟悉,如《指尖上的非遺》每期節目開場都有自己專屬的“非遺學院”入學儀式,明星學員會收到神秘禮盒,禮盒里面不僅有“錄取通知書”,還有本期節目非遺主題的相關線索,留給明星學員猜測解密等,最后在非遺傳承大師和明星學員共同按下象征著“學成畢業”的手印那刻,青年群體的情感認同也到達最高點。
《指尖上的非遺》節目以真實生動的面貌呈現出非遺文化的精彩與厚重,通過在青年群體中積極傳播非遺文化,打破了非遺傳承的壁壘??傮w上看,《指尖上的非遺》中非遺互動儀式的輸出結果包括青年群體關于非遺文化的情感能量積累、非遺文化傳播的群體共享符號形成、非遺文化愛好者的團結合作、青年群體自覺維護非遺文化等。
青年群體在非遺互動儀式中付出情感的同時,也得到了情感能量,而這也隨著非遺互動儀式的升溫而不斷積累。情感能量具有發動行為的隱蔽效能,能實現群體成員間社會關系的定向。當青年群體剛開始接觸《指尖上的非遺》節目時,可能僅僅是情感上的初步體驗,在非遺文化的滋潤下,情感體驗逐漸轉為長期的文化記憶。節目里各項具有儀式感的環節和內容,能夠使青年群體有眾多的討論話題,比如節目里彈出的統計面板對應的就是明星學員的成績,無疑會滿足部分青年群體的情感需求,產生與明星學員共振的榮譽感?;觾x式鏈本身就是在互動反饋中循環的情感鏈,每個個體在情感鏈中都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而個體也在互動交流中紓解壓抑,積累著積極正面的情感能量。
《指尖上的非遺》節目通過非遺傳承大師和明星學員的教學互動,向青年觀眾展示了非遺項目作品的制作工序,青年觀眾在收看節目時不僅驚嘆非遺文化的精深,也開始擔憂非遺文化的傳承問題。在非遺互動儀式中,明星學員、非遺文化等成為了青年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并逐步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群體共享符號。結合當前的新媒介語境,非遺文化傳播的網絡社群化趨勢有利于進一步延伸這種群體共享符號,帶領更多青年觀眾了解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內涵和發展現狀。節目中的傳統剪紙和抗擊新冠疫情題材的結合,以及用輕搓慢碾的面人致敬疫情中“最美逆行者”醫生、護士等內容,使青年群體見證了非遺文化的多樣性與創新性,在“老手藝”塑造了“新花樣”的情境渲染下,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傳統文化和時下熱點共存于剪紙、面人等非遺作品中,在青年群體內部形成了寄托深厚情感的共享符號,節目中非遺傳承大師和明星學員老少合力完成的非遺作品,更成為了非遺互動儀式特別的符號印記。
在非遺互動儀式的作用下,關注非遺文化傳播的青年群體以節目為關注焦點,在實時彈幕和微博評論、點贊中延伸群體共享符號,在集體興奮中逐漸產生并積累著深厚的情感認同。
“柯林斯認為,只有當群體形成某一共同關注的焦點時,才有可能實現群體較高程度的團結?!狈沁z互動儀式的定期重復,也有助于促進非遺文化愛好者的團結合作,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吸引更多“局外人”的參與,使“局外人”在了解非遺文化后也喜歡上非遺文化,促進非遺文化傳播。
互聯網上不乏質疑、抹黑非遺文化的言論,以及打著非遺傳承的幌子去謀取利益的行為,這也是非遺文化傳播所面臨的挑戰?!吨讣馍系姆沁z》中的互動儀式的一個重要輸出結果,就是讓青年群體產生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感,能夠積極主動地了解非遺文化,參與非遺文化的互動交流,從而促進非遺文化的健康傳播。青年群體圍繞非遺文化展開的互動儀式,不僅是群體內部的情感紐帶,還是群體自覺維護非遺文化的重要動力,而推動更多青年關注和了解非遺文化也是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目標。
《指尖上的非遺》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非遺文化傳播模式,調動了青年受眾的情感,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但是,《指尖上的非遺》中的非遺互動儀式也遭遇了青年群體的情感能量消失過快及關注焦點偏移等問題的挑戰。
《指尖上的非遺》的火熱播出,在收獲大量受眾的同時,也面臨著青年群體互動疲乏狀況的挑戰。節目開始設定的環節和闖關規則使青年群體耳目一新,但幾期節目后,青年群體便興趣減退?!霸诖似鸨朔拇碳づc沖擊下,青年群體難免對部分短時間內爆發的新興現象‘三分鐘熱度’,進而尋找新的替代形式,加入新的娛樂狂歡。”互動儀式的成功離不開群體興奮,因為群體興奮是形成群體成員共同情感連帶的必要條件,而《指尖上的非遺》中的非遺互動儀式后續沒有形成新的共同關注點,青年群體互動疲乏狀況難以改善,導致青年群體的情感能量消失過快問題愈加嚴峻。
《指尖上的非遺》的非遺互動儀式還存在青年群體的關注焦點偏移的問題,在明星學員的粉絲群體進入非遺互動儀式后,非遺互動儀式中的關注焦點逐漸由非遺項目偏移至明星學員,可見“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對青年群體關于非遺文化傳播的情感能量和忠誠度的顯著影響?!吨讣馍系姆沁z》節目組邀請了眾多當紅青年明星參與體驗,原意是想借助明星的流量提升節目的收視率,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更好地推動非遺文化傳播。但是,明星學員在節目中的言行舉止卻吸引了青年群體更多的注意力,導致后期的相關話題討論也多集中于明星學員,產生了粉絲狂歡打卡現象,而非遺項目卻逐漸不再是受眾關注的焦點。
通過對《指尖上的非遺》節目的非遺互動儀式的構成、結果、問題進行個案研究,現嘗試對我國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互動儀式從線下互動、話題引導角度出發提出兩點優化策略,以期能夠改善節目的互動儀式,提升青年群體對于非遺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我國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得到更好的發展。
網絡節目的內容編排上具有鮮明的“網感”特征,能夠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對于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互動儀式而言,儀式參與者的網絡虛擬在場是前提條件,但這與柯林斯提到的身體在場還是有區別的。因為,身體在場不僅能近距離感受非遺項目的制作,還能從中讀懂更深刻的歷史內涵,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群體符號,凝聚對非遺的情感。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需要重視互動儀式的身體在場,可以在線下組織開展非遺傳承挑戰賽或非遺文化展覽會,舉辦地點盡量選擇非遺項目的所在地,邀請相關非遺傳承人現場宣講和制作非遺作品。通過這種“文化旅游”的線下互動策略,進一步深化青年群體對于非遺文化的認同,以在非遺傳承互動儀式中形成可以長久凝聚青年群體情感能量的符號載體。
在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互動儀式中,非遺情感的產生依賴于青年群體關注焦點的確立。而我國不少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都邀請了明星參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對于明星的粉絲群體而言,偶像在非遺節目中的言行舉止往往比非遺文化更重要,“飯圈”成員借助互動儀式實現對偶像的情感認同。鑒于此,非遺節目組要始終堅持以非遺文化傳播為核心,打造優質內容,引導話題方向,帶領青年群體體驗不同非遺文化的內涵、歷史、現狀等,將青年群體的關注焦點拉回非遺文化本身?!皠撟鲌F隊需要不斷為用戶提供能夠形成關注焦點的新穎內容和形式,以延續互動的熱度。”例如拍攝關于非遺傳承人的紀錄片和舉辦非遺作品制作大賽,鼓勵青年群體積極參與,有利于引導話題方向,維持非遺互動儀式的熱度,確保非遺文化成為青年群體的關注焦點,從而更好地推動非遺文化傳播。
青年群體在觀看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身體的虛擬在場,并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在情感共鳴中產生對于非遺文化的群體認同感,這也是專屬于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互動儀式。本文以《指尖上的非遺》為個案研究非遺互動儀式,嘗試從互動儀式角度出發對我國非遺文化傳播類網絡節目的創新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并積極尋求優化非遺互動儀式的策略,促進非遺文化傳播。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lfzt/fwzwhycbhf/2011-05/10/content_1729844.htm.
[2] [3][4]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 鄧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維: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理論詮釋[J].新聞界,2020(08).
[6] 彭慧,秦楓.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非遺短視頻用戶互動研究——以抖音“非遺合伙人”為例[J].未來傳播,2021(03).
[7] 孫瑜.“虛情與假意”:儀式性互動中的青年本真性[J].中國青年研究,2020(09).
[8] 薛海波.社群互動儀式、情感能量和粉絲忠誠[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
[9] 蔣真真.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飯圈文化”研究[J].青年記者,2020(08).
[10] 唐俊,何芷茵.重大題材新媒體紀錄片的彈幕互動模式——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J].青年記者,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