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強
說他是“雷崗”之子,是因為他的母親來自雷崗。雷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因為鄧小平、劉伯承率領,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雷崗強渡汝河時和國民黨一場殊死血戰的所在地。他的母親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恰好親歷了那場戰爭,并參與過支前行動。
——題記
壬寅年的中伏第三天的上午,驕陽似火,空氣如同凝滯一般,讓人透不過氣來。在河南省正陽縣油坊店鄉轄區與雷崗村接壤的喬莊東側,一塊翠色欲流的花生地旁邊,我遇到一位彎下腰時不時薅草的中年男子。但見他中等身材、膚色微紅、手腳麻利、滿臉汗水。他的名字叫王建華,我猜測他母親給他起這個名字時,是包含有一定的意義的——希望他建立中華千秋偉業。我笑著說出自己的見解,他笑笑表示肯定。他正是我要采訪的對象。
地頭有一棵大槐樹,已經亭亭如蓋。坐在槐樹下,微風吹拂,有絲絲涼意。我們相對而坐,悉心聽他講自己的故事,他母親的故事。一次跨越年輪的聊天,我的心也隨著他的講解上下翻飛,跌宕起伏……
一
1947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所在的野戰軍指揮部和中原局,隨第六縱隊抵達汝河北岸。
24日上午,汝河南岸正陽縣油坊店到汝南埠一線集結了國民黨重兵,欲對劉鄧大軍形成堵截包圍之勢,欲將南下部隊除之而后快,以此妄想挽救他們覆亡的命運。
40多歲的楊振亞雖是一介書生,但他從小就懷有滿腔報國之志,機會來了,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他配合先頭部隊,動員雷崗村及周邊的父老鄉親為部隊捐獻小船、木門、檁棒木頭、高粱秸稈等,扎成筏子,冒著被國民黨宓連長發現被殺頭的危險,支援解放軍強渡汝河。他的身后,總是有位十七八歲的女孩的身影,忙前忙后,對鄉親們所捐獻物資和參加運送的人員統計及登記工時,一次又一次地解釋,絲毫都沒有感到厭煩。雖然她忙得不亦樂乎,但一切井然有序。
這位女孩就是楊振亞之女楊素梅。楊振亞是雷崗村出了名的私塾先生,楊素梅天生慧質,受父親的耳濡目染,自小知書達理,勤奮好學,能寫會算,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有所了解,知道他們是一支為老百姓謀幸福的軍隊。當時她在方圓幾里就是數一數二的才女。“楊家有女初長成”,雷崗戰役中,她初出茅廬,危難時候大顯身手。父親沖在前,她也不甘落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4日下午3點多,工兵連和南岸支前民工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橋,第六縱隊52團迅速到達南岸掩護后續部隊渡河。敵人從東、南、西三面把大雷崗團團包抄,阻撓大部隊渡河南進。與此同時,國民黨部隊繼續向南岸增兵,北岸圍追部隊也步步進逼。
黃昏時分,劉鄧首長趕到河邊。智者終歸是智者,他們面對嚴峻的戰斗形勢,劉伯承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啊!同志們,我們要從敵人的陣地上殺開一條血路,沖過去!”鄧小平說:“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和犧牲,堅決打過去。”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楊素梅,也深深地“長”在她的身體里,成為之后她教育子女及其晚輩的一句至理名言。
“那時候解放軍能過了汝河,咱老百姓就不怕了,當時渡河作戰的時候,槍對槍,刺刀拼刺刀,還有敵人的三五架飛機在頭頂上轟炸……”楊素梅把講述當年雷崗戰役的慘烈場景,作為教育孩子愛國、愛革命、愛老區人民的一種范本,時常掛在嘴邊。
在解放軍部分部隊越過汝河后,楊振亞為解放軍引路,穿過敵人的封鎖區。走著走著,“嗖”的一聲,敵軍一顆炮彈落在楊振亞不遠處,楊振亞當時被炸暈躺在了地上。緊隨其后的楊素梅把父親拖拽到一棵大樹下,聲聲呼喚著父親。低空盤旋在頭頂上的敵機轟鳴聲,附近炸彈的爆炸聲,還有遠處的機槍聲,以及解放軍戰士的吶喊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父親終于醒了,楊素梅扶起父親,冒著流彈,躲避到安全處。
雷崗這場戰爭,也許沒有人能記得楊振亞父女的名字和事跡,但能為解放軍打贏這場戰爭做出自己的貢獻,父女倆沒有一絲一毫的后悔。楊素梅幾十年以后再說起,那是一生的自豪。
二
1949年春天,楊振亞沒有看到他理想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天,就駕鶴西去了,英年僅僅42歲。這對于剛成年的楊素梅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有時恐懼在美好中出現,有時美好在恐懼中產生。就在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楊素梅經人介紹,認識了鄰村的小伙王卓位,也是一個略有文化的人。很快,兩人便結為秦晉之好,成為伉儷。
楊素梅嫁到王家后,靠著二人的雙手,在當時艱苦年代,養家育子。
楊素梅曾經受過雷崗戰役的洗禮,善良、淳樸、樂善好施成為她做人的原則。在當地,在那個饑餓的年代,老王家的善舉在方圓幾十里是出了名的。
那年冬天的一個傍晚,楊素梅家來了一個蓬頭跣足、衣衫破爛,看似外地人的流浪漢。楊素梅便遞給那人饅頭和衣服。天快黑了,望著這個伶俜的踽踽獨行的身影,楊素梅和丈夫經過簡單商定,騰出一個床鋪,留宿他一夜。
而第二天一大早,丈夫王卓位起床后,“流浪漢”早已不見蹤影。到牛棚喂牛,卻發現大黃牛也不見了。急遽尋找無望。天哪!那可是家中唯一的種地“靠山”呀!這下,老王家的天仿佛一下子塌了。
事后有人戲謔地說,老王家遭了這樣的賊,一定吸取教訓,看以后還施舍不?楊素梅啞然失笑道:飯一定要給餓了的人吃,水一定要給渴了的人喝,該施舍的一定還要施舍。這就是一個農家婦女的情懷,良好的家風一旦確立,就會代代相傳。楊素梅就是這樣的一位母親,詮釋著家風,守護著家風,用家風教育著子女。
1967年11月29日,楊素梅的兒子王建華出生了。王建華成為家里的第六個孩子。在他之前,已有兩個哥哥、三個姐姐,這個三男三女之家,很是圓滿。可還沒幾年,又有兩男一女降臨,兄弟姐妹共九人。這下,鄉親們有的就偷偷看老王家的笑話,生那么多孩子,就他家那條件,咋養活起?不夭折幾個才怪呢!
楊素梅和丈夫在艱苦的條件下,胼手胝足,精心照料著年邁的公婆和一群孩子。全家13口人,就靠楊素梅兩口子掙工分來養活。盡管兩口子揀最急難險重的活干,一年苦苦干到頭,分的糧食還是不夠吃,花錢全靠家里喂的幾只雞下蛋。這樣長年累月地苦下去,導致大女兒未滿18歲便找了婆家。出嫁時,嫁妝置不起,舊衣裳洗洗穿上就嫁了人。
大兒子到了18周歲,剛剛能給家掙到工分,楊素梅心中卻另有打算。一天,她向丈夫說:“把文清送到部隊吧,部隊需要這樣的年輕人,咱不能顧小家而忘國家呀。”看著妻子認真的模樣,丈夫點了點頭。
當夜,楊素梅來到大兒子床前,問他:“文清,你是咱家的老大,你給自己定的人生目標是什么?”
“我要當兵,保家衛國。”沒等娘說完,文清搶著說。
“好孩子,娘也是這意思,咱娘倆想一塊兒了。”
“娘放心,我到部隊一定好好干,為你爭光。”
這年冬天,大兒子王文清自豪地戴著大紅花參軍了。臨走那天,楊素梅步行好幾公里依依不舍地把兒子送到軍車上。
大哥參軍了,大姐出嫁了,家里干活的人少,吃飯的人多,小小年紀的王建華和他的幾位哥哥姐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定集體輟學,幫父母干活。
這下可把知書達理的母親氣壞了。她把孩子們叫到一塊兒,苦口婆心地說:“常言道讀書不能掙錢,但想掙錢必須讀書。你哥去當兵報效祖國了,你大姐也出嫁了,而你們只有好好學習,才是對父母很好的報答,父母再苦再累也值。不讀書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楊素梅的幾句話深深打動了孩子們,他們再也不提輟學的事了,比著加倍學習。尤其王建華,每學期都帶回一張獎狀,那土坯墻的一面,貼滿了“優秀學生”“三好學生”的獎狀。
日子黑黑白白,歲月青青黃黃。不知不覺,楊素梅夫婦靠堅強的毅力,把王建華他們九個兄弟姐妹都拉扯大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王建華靠著毅力,于1987年考入河南農業大學,一家人勒緊褲腰帶,整整四年,助其順利完成學業。
楊素梅老了。今年93歲的老人回首看看9個孩子,一位是軍人,四位大學生,四位優秀共產黨員,心里感到無限自豪。
更讓楊素梅驕傲的是在她的家風的延續下,王建華唯一的兒子冬子通過刻苦學習,不僅順利考入了中央財經大學,2017年,還被國家選派到美國留學去了……
三
一個人固有的初心與情懷,決定其人生高度和廣度。
1991年9月,大學畢業的王建華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隨浪潮去南方下海掙大錢,找門路進入行政單位,拉關系留在省城鄭州。而是服從組織分配,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河南省正陽縣。他被分配到當時的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從事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工作。這是一個專和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的部門,也是他大學所學的專業。有許多不明就里的鄉親甚至說“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學,升來升去還是跟農業打交道”,還有的說“真是農民的兒子呀,還接著干”……總之說什么的都有,冷嘲熱諷的也有。王建華聽后,很無奈,搖搖頭一笑了之。鄉里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由他們去說吧!
正陽歷史悠久,夏代為古慎國,商為摯國。周初,縣本部為慎國,南部屬江國,北部為沈國。春秋屬蔡國,后復為慎國。戰國屬楚國,秦朝屬楚郡。后改屬穎川郡。西漢初年置慎陽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廢慎陽國降為慎陽縣,屬汝南郡,此為正陽設縣之始。魏、晉仍為慎陽縣。南朝宋改為真陽縣。直至清順治年間,幾經易名撤置,仍名為真陽縣。雍正元年(1723年)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諱改稱正陽縣,屬汝寧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河南汝陽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屬河南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第八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12日,正陽解放。先后隸屬于中共豫皖蘇第八專區、確山專區。1949年8月屬信陽專區,1965年6月改屬駐馬店專區。自西漢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縣至今已有2127年的歷史。
正陽盛產小麥、花生、水稻、西瓜、大蒜、生姜等農產品,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河南省優良生豬第一大縣”“河南省畜牧強縣”。正陽縣是標準的農業大縣,祖祖輩輩的父老鄉親也是以種植為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千里沃野,一馬平川,農業基礎良好。
正陽縣雖然歷史悠久,文脈資源豐富,但開展農業技術推廣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王建華認為:作為農民的孩子,要為農民做好服務,一定做出來實實在在的事,一定要讓農民從千百年來低效率勞動的桎梏里解放出來,讓他們得到看得見的實惠。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直接關系到種子的推廣應用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為鄉親們豐產豐收提供切實的后援保障。他把在大學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作中的實踐相結合,甩開膀子,先后對全縣21個鄉鎮的土壤結構、病情害及種子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做了大量記錄,經過綜合衡量及科學認證,利用三年的時間制定出一套整合土壤結構調整和病蟲害防治的一攬子計劃。
1995年6月,王建華的農業技術推廣計劃尚未付諸實施,他又被調到縣農業經濟管理站,從事農業經濟管理及農民負擔的監管工作。1998年8月,縣里出臺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實體,王建華覺得這是更貼近農民的一個很好的機遇,可以自主研發農業科技項目,用自己的智慧服務農業、服務農民,為父老鄉親們爭取更大更多的實惠。這與當時他的想法不謀而合,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既然做出這樣的決定,他立馬就付諸行動。他是個雷厲風行的人,說干就干,于是他靠著自己早已做好的研發計劃,在全縣第一個報名,率先醞釀開辦科技公司的先河。
瞄準市場廣泛精準研發,是為了精耕市場聚焦農業科技選準主攻方向。1998年底,王建華結合正陽縣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全方位調研論證和遴選,創辦了“河南天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這個選擇,得到了愛人王月嬌的大力支持。1994年,王建華與正陽二高校友王月嬌結婚,并很快生下一個胖嘟嘟的兒子,伴隨著孩子的哭聲和笑聲,小兩口走進了生活深處。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默默無聞,如同千斤頂一樣支撐著事業發展的女人。王月嬌就是這樣的女人。針對愛人創辦的天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師范本科生物專業畢業的王月嬌,在教學戰線工作之余,利用所學的知識,配合王建華創辦新型農民和科技人才俱樂部、圖書室,在田間地頭建科普園,培訓新型農民。
在王建華夫婦的努力下,正陽縣600余名農民通過培訓,成為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這下,河南天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地頭科普園成為正陽農業科普傳播的一張名片,被省科協和人民出版社定為駐村聯系基地并為圖書室捐贈大量的圖書。
這一年,他們決定在暖棚種植黃瓜。
10月,大田黃瓜已經敗落。可大棚黃瓜剛剛下種,王建華睿智的目光瞄準的正是今冬和明春市場的空缺。
秋去冬來,外面是天寒地凍、大雪飄飄的沉睡世界,里面卻是青枝綠葉、春暖花開、生機盎然的另一個被喚醒的世界。
黃瓜開花,杏黃色,像小喇叭,滿室清香。這些只有春天能見到的場面,在大冬天見到了。從花兒謝到成瓜,需要21天。每天王建華盯著一根根的小黃瓜,一天一個樣,如幼兒胖乎乎的小手指,慢慢長大,他的內心像貓兒撓癢癢一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趕在春節前,收獲果實,一筐筐、一簍簍,頂花帶刺,滴青流翠。流向市場,走向超市。王建華的臉上也和黃瓜一樣,開滿了花。
就這樣,第一年,初試成功。王建華和他的團隊靠著實驗暖棚收入4萬多元。
四
人類的財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的,一類是精神的。
2002年春夏,一場大旱席卷全國大地。作為從事農業生物研發的公司,王建華立即認識到研發耐旱的谷子、大豆、玉米、小麥等種子,惠及旱區百姓是當務之急。可培育種子需要土地,更需要大批資金作保障。
聽說河南天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需要用地研發耐旱的農作物種子,大家都紛紛傳開。一天中午,大林、雷寨、新阮店等鄉的村民代表出于信任,不約而同地找到王建華,每個鄉決定無償提供100畝土地,解決育種土地問題。
資金上,縣農村信用社主動找上門,幫助貸款20萬元解決資金難題。土地有了,所需資金也解決了,王建華大膽在這三個鄉開展耐旱種子培育和蔬菜大棚的試點建設。
王建華按照“高起點、管長遠、保安全、促發展”的基本思路,全面建設和逐步推行新品種的培育應用,并在一至兩年時間,培育出谷子、玉米、花生等良種,在全國推廣。
在公司發展中,他知道自己和企業還相差甚遠。“現在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關鍵是領軍人對管理水平、業務技術、工藝、品質和市場的專業、專注、專心及持之以恒的追求,始終發揮著標桿作用”。隨著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他深感自己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自己的研判力、決斷力、組織力、凝聚力和領導力,有底氣做到“向我看齊”;只有自己的知識、認知思維和技巧技能等能夠站在前沿制高點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決策準、令人服,領導團隊向前進。于是他在繁忙的事務中,擠出時間,刻苦學習,研讀了數十本農業科技書籍、雜志,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能;他特別崇尚知行合一,既注重把所學的每一點知識都在實踐中反復檢驗,讓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又善于把實踐中每次探索的成功都找到理論注腳,總結歸納出屬于自己的實戰經驗。
2004年秋,對王建華來說,是一場災難。
剛進入秋收之際,大林、雷寨、新阮店三鄉的村民代表又來找王建華,這次,他們是代表鄉親們要回每個鄉100畝地的種子示范田。
鄉親們這種出爾反爾的態度是怎么回事?原來,2002年之前,因農民種地負擔過重,加之外出農民工打工掙的錢多,收入遠高于種地,致使大片土地荒蕪,于是,鄉里好多農民分文不取讓人托管代種土地。而2004年,國務院開始實行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農民看到了種田的希望,決定收回原無償托管的土地,自己種。
為了整合這些土地,“喂飽”土地有機原料,王建華先后投入了好幾十萬元資金,僅后續貸款就達30余萬元。投入歸投入,農民的地,農民自己做主,要回土地,是農民的權利呀!
這幾年,王建華幾乎拿出了全部的精力砸在這片故鄉故土上,有著壯士斷腕、破釜沉舟的決絕。在這樣的思維定式下,他認為,善謀大事者,需謀全局而慮長遠,并制定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翻一番、持續大發展”的公司戰略規劃和“誠信合作、改良提升、規模擴張、市場拓展”十六字經營方針。他始終保持著“只要想到就要做到,只要去做就要做好”的堅定態度。
但是,面對親手打造的實驗基地半途而廢,面對幾十萬元的銀行債務,面對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眼神,王建華瞬間有種煢煢孑立、涸轍之鮒的感覺。
在王建華處于人生的低谷時,妻子用手機發來“眼睛為你下著雨,心卻為你撐著一把傘”的一條微信。在妻子的關心下,王建華驀然醒悟。歷史從來沒有如果,歷史只有彎彎曲曲的現實。世上沒有救世主,壯志未酬,雄心永在,七尺男兒,滿腔熱血,這事業的閃失,何嘗不是一次機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于是,2004年底,他振奮精神,通過研判,到曾經就讀大學的鄭州市,開辦了期貨交易公司,開發了互聯網“e購萬家”平臺。通過幾年的努力,王建華的互聯網線上購物平臺已小有名氣,并掙得了第一桶金。他不僅還掉了幾十萬元的貸款,還凈盈利100多萬元,發展前景十分可期。
五
好政策、好機遇,再加上有一幫子親如兄弟姐妹的團隊,萬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2013年,國家實施脫貧攻堅工作。身在鄭州的王建華坐不住了。脫貧攻堅,是一項艱巨任務,面對的是農業、農村、農民。貧困戶脫貧,得有好的引路人。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兒子,在脫貧攻堅戰中,要發揮一份力量,一份責任。在這種責任感的驅使下,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話,他時刻銘記在心。隨即他做出決定:殺回老家去!
他堅信:超乎常人想象的夢想是務實,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于是,他再次有了新的抉擇。他帶著自己運營幾年、較為成功的互聯網線上購物平臺,毅然返回正陽,安營扎寨,在正陽這個廣闊天地里,參與脫貧攻堅,用自己的智慧服務千家萬戶的農民。這是責任,更是義務!大學時讀到的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時候要踐行,更要發揮到極致。
2014年,他在正陽開辦了正陽縣品味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注冊容易,可具體實施起來,困難和問題太多了。
前車之鑒,永生難忘。為把正陽縣品味農業有限公司基礎做實打牢,缺資金,他就把在鄭州掙得的100多萬元資金全部用到公司基礎設施建設上,同時,把自己的房產作為抵押物,又從銀行貸款,用于配置研發設備;并在地方政府的鼎力幫助下,租賃到600多畝土地作為公司的試驗示范基地;缺研發團隊,他三顧茅廬,到鄭州找母校、找同學,挖掘到4名專業人才,又從社會高薪聘請5名農業技術骨干,形成了一支頂尖的農業科技研發團隊。在此基礎上,品味公司又成立了正陽縣農勰種養殖合作社,帶動農戶進入花生主導產業的全縣產業鏈農業中。同時,整合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確保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各個環節質量可控,社員可分享每次產業延伸帶來的紅利。
為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實現由傳統農民向新農人的轉變,2016年,公司成立了新型農民培訓學校,采取室內和田間地頭相結合的方式,對農民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使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近幾年來,正陽縣的花生種植及產業的蓬勃發展吸引了國人和全球的目光。“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成為國內外專家的共識。同時,正陽縣又是國家第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這給王建華很好的發展機遇。
他不失時機地發揮自己的平臺優勢,帶領廣大鄉親攜手脫貧攻堅奔小康。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農產品由田間到餐桌的無縫鏈接。
在花生產業上,王建華一直致力于花生制品的研發,把更多優質的花生產品推向國內外。主導產品包括低溫油炸花生制品、乳白花生、烘焙花生、裹衣花生及花生系列休閑食品。目前,品味農業的產品靠線上線下暢銷國內外……“以前我們的花生銷售主要是原料,不僅附加值低,而且還要面對國內外很多苛刻的條件。現在我們銷售的大都是花生制品,不僅價格提高了,我們按照國際標準生產的各種花生制品也進入國內各大超市和流通市場。”王建華說。
星光不負趕路人。的確,王建華的品味農業已經變身成為了可以生產低溫油炸花生制品、乳白花生、烘焙花生、裹衣花生及花生系列休閑食品的花生專業公司。一粒小花生,經過企業深加工后搖身一變成為“金豆豆”,連花生秧、花生殼都變成熟化顆粒飼料和生物質燃料壓塊。正所謂的“吃干榨凈”,鄉親們親切地把王建華稱為致富路上的領路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六
王建華靠著一股子猛勁,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盡管政府沒有給他下達硬性任務,他卻自加壓力,努力完成自己的責任擔當。
寒凍鎮貧困戶李素麗,丈夫因病去世,整個家庭和兩個孩子的養育重任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生活極其困難。王建華得知后,通過安排其在公司就業和其他方式救助,在其不耽誤自家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每年多了2萬多元的工資收入,并于2020年擺脫了貧困。
油坊店鄉貧困戶余耀武家,人多勞力少,自己又患有疾病。通過加入品味農業的農勰合作社,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農產品通過公司按高于市場價10%~25%進行回收,并享受利潤分配,加上公司安排的就業收入,每年多出4萬多的額外收入,于2020年之前實現了脫貧。王建華還每年組織合作社的社員進行旅游團建等活動,開闊視野,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綜合素質,逐步適應公司更高的崗位要求。
截至目前,王建華的團隊已自主研發5大系列35個品牌農產品,擁有商標6個,專利1個,涵蓋花生制品、薯制品、五谷雜糧等農產品。公司建有直管店、網點、配送點、小程序、公眾號,形成了多種形式互補的銷售渠道。年銷售產品3000多噸,帶動農民就業600余人,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帶貧脫貧40多人,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模式。同時,指導社員實行生態農業生產,按照農業部一控二減三基本的要求,開展農作物和人畜糞便回收利用,實現農藥化肥用量減少90%以上。
我為什么如此細致地描述王建華的奮斗史和他母親的平凡生活呢?
是的,月亮再明,反射的都是太陽的光輝。王建華是一位普通的奮斗者,而他的母親也是一位普通的母親,但她如一束光亮,以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時刻為孩子們引路照明。良好的家風是王建華和他的8個同胞做人做事的支撐,母親的教誨時刻不忘。
2018年,品味農業被正陽縣委縣政府評為“正陽縣非公有制成長創新型企業”“全縣脫貧攻堅先進企業”。王建華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市優秀電商扶貧帶頭人”;2019年榮獲由河南省農業廳、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共青團、扶貧辦、教育廳、省婦聯等7部門聯合頒發的“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大賽”成長組一等獎。2020年5月,王建華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
一個個榮譽,一串串足跡。每次受到表彰或獲得榮譽時,他從來沒有沾沾自喜過。“社會和政府給的榮譽,不是證明我們的工作已經與榮譽名副其實了,而是我們僅僅做出了一點點成績政府就關注到了,用榮譽鼓勵為手段,讓我們找差距,再努力,這就要求我更努力地與榮譽相匹配。”王建華說。
雷崗是英雄的雷崗。母親的娘家在雷崗,王建華就是“雷崗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