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澄,陳秀瓊,周 紅,孟巍巍,葉真鳳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疼痛康復科,廣西 南寧 530021)
大多數腦卒中偏癱后肩痛患者因患側肢體長時間不活動,導致肩關節韌帶松弛,發生肌肉痙攣、肩關節半脫位、血管痙攣等合并癥,患者一般臨床表現為活動時疼痛,不活動時疼痛減輕。臨床上多采用運動康復、藥物治療降低患者肩痛程度,但其存在治療不徹底,反復發作等不足[1-2]。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超聲技術被廣泛用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其中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藥物注射不僅可以清晰看到肩關節肌肉、關節積液、肌腱炎癥等情況,準確判斷疾病類型[3]。同時注射抗炎、抗過敏、止痛等藥物進行治療,可減輕患者疼痛,緩解疾病癥狀,但是在肩關節功能改善方面不突出[4-5]。有文獻研究顯示,在超聲引導下肩峰下滑囊注射類固醇的同時聯合深層肌肉刺激可更好地刺激機體感覺功能,釋放止痛因子,改善病痛處肢體功能,對肌肉緊張、痙攣具有明顯的解除作用[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注射類固醇聯合深層肌肉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及對患者上肢功能與肩關節活動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60例腦卒中偏癱后肩痛患者分為兩組,各8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9、41例;年齡48~80歲,平均(67.13±5.61)歲;肩痛病程7~19 d,平均(13.96±3.77) d;左側偏癱37例,右側偏癱43例。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44、36例;年齡45~78歲,平均(66.51±5.17)歲;肩痛病程8~18 d,平均(13.54±3.08) d;左側偏癱38例,右側偏癱4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腦卒中治療與康復》[7]中的有關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診斷標準者;經肩關節檢查發現肩關節出現關節腔積液、韌帶損傷等癥狀者;肩痛病程≥ 7 d者等。排除標準:既往肩部有手術史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頸椎病、肩周炎引起肩部疼痛者等。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知曉,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公司,型號:LOGIQ Vivid E9)引導下注射類固醇治療,方法如下:通過超聲診斷肩痛的主要位置,對腱鞘炎、滑囊炎進行診斷區分,腱鞘炎注射操作如下:指導患者取坐位后,將患肢放于大腿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探到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橫斷面,平行于探頭進針,注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26,規格:5 mL∶50 mg)10 mg+2%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856,規格:10 mL∶0.173 g)1 mL+0.9%氯化鈉注射液3 mL;肩峰 - 三角肌下滑囊炎注射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患肢放到背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沿長軸置于三角肌下,于肩峰下滑囊平行于探頭進針,抽取積液,并注入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2%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0.9%氯化鈉注射液3 mL。注射后24 h內避免注射部位接觸水,24 h后可進行常規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深層肌肉刺激儀(江西海淼商貿有限公司,型號:LGT-1300)治療,指導患者右臂置于左肩上方,用深層肌肉刺激儀治療頭對右側岡上肌、岡下肌、菱形肌予以刺激;然后將患者右手置于頭頂部,手肘輕輕扳向背部,使用深層肌肉刺激儀治療頭刺激患者腋下與斜方肌,用同樣方法治療對側,儀器調整為20~50 Hz,刺激強度以患者肌肉明顯收縮,患者無明顯麻木疼痛為宜,20 min/次,1次/d,強調患者多飲水,加快新陳代謝。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考《臨床腦卒中治療與康復》[7]中的療效判斷標準,其中顯效:患側肩部疼痛、水腫均消失,肩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患側肩部疼痛緩解,水腫消失,肩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上肢神經傳導速度。采用肌電圖儀(Mega Electronics,型號:ME6000)檢查患者治療前后上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③上肢功能障礙評定量表(DASH)[8]、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9]、Barthel指數(BI)[10]評分。治療前與治療1、3個月后采用DASH評分評估兩組患者上肢功能,其包括活動能力與癥狀嚴重程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上肢功能障礙越嚴重;采用NRS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采用BI評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能力恢復越好。④肩關節活動度。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角度,度數越大表示肩關節恢復越好。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K-S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上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上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 , m/s)

表2 兩組患者上肢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 , m/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80 36.96±5.01 52.63±5.11*27.39±4.33 38.67±6.08*研究組80 37.77±4.42 57.14±5.33*28.33±4.25 42.99±6.15*t值 1.084 5.463 1.386 4.468 P值 >0.05 <0.05 >0.05 <0.05
2.3兩組患者DASH、NRS、BI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3個月后兩組患者DASH、NRS評分均呈降低趨勢,研究組低于對照組;而BI評分均呈升高趨勢,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DASH、NRS、BI評分比較( ±s , 分)

表3 兩組患者DASH、NRS、BI評分比較( ±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個月后比,#P<0.05。DASH:上肢功能障礙評定量表;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BI:Barthel指數。
組別 例數DASH評分 NRS評分 BI評分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80 69.13±8.07 61.08±10.22*54.72±6.39*# 7.25±2.01 3.09±1.04* 1.77±0.36*# 33.54±8.99 57.66±10.88*71.52±15.39*#研究組80 69.10±7.59 56.25±12.25*41.35±7.79*# 7.16±1.99 2.15±0.92* 1.25±0.23*# 35.05±7.63 65.41±12.27*80.28±16.05*#t值 0.024 2.708 11.869 0.285 6.055 10.887 1.145 4.227 3.5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角度均大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 , °)

表4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s ,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前屈 外展 外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94.62±6.51 125.99±12.52* 85.68±5.07 115.41±14.85* 31.63±3.51 49.32±5.67*研究組 80 93.57±5.24 138.66±14.27* 85.94±5.51 125.33±16.22* 31.29±3.87 55.31±6.02*t值 1.124 5.970 0.311 4.035 0.582 6.4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患者發生偏癱后可導致偏癱周圍神經的卡壓和軟組織的損傷,引起肩關節疼痛。臨床上服用抗炎藥雖可緩解患者肩部疼痛,但腦卒中偏癱病程較長,長期服用止痛藥物易產生不良反應,損傷身體各個系統。因此,臨床上多在超聲引導下注射類固醇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患者,超聲引導下進行局部類固醇注射可使藥物直接到達病灶,醋酸曲安奈德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炎癥反應[11-12];另一方面加用利多卡因可改善病灶血液循環,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但對病情較重的患者,單獨進行超聲引導下注射類固醇激素療效不佳,效果不佳時需要再次注射或找出原因,再次給予針對性的措施,導致治療周期較長,因此探討更佳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13-14]。
神經肌肉電刺激作用于岡上肌和三角肌,可促使肌肉收縮,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的廢用性萎縮,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的目的,從而實現對癥治療[15-16]。此項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上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臨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下類固醇注射聯合深層肌肉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神經傳導速度。
肩周韌帶與軟組織共同維持患者肩關節功能的穩定性與活動,腦卒中患者大面積腦梗死引起腦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迫,導致肢體偏癱,肩部疼痛原因在于肩周肌肉的無力或撕裂,無法維持正常肩關節的生物機械特性,引起疼痛、功能障礙,從而影響日常生活能力[17-18]。深層肌肉刺激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有效改善因局部血液循環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減少血液中致痛物質的形成,緩解肌肉緊張痙攣,促進患側肢體關鍵肌肌力的恢復,有助于肩部的舒張伸展[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DASH、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BI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角度均大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下注射類固醇聯合深層肌肉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超聲引導下注射類固醇聯合深層肌肉刺激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神經傳導速度與上肢功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同時提高生活質量,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