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王 南
(綿陽市中心醫院腫瘤科,四川 綿陽 621000)
結腸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好發于結腸與直腸交界處,患者易出現胃腸功能障礙,進而引發營養不良,影響預后。臨床上常于圍術期使用腸外營養手段維持結腸癌患者營養狀況,通過靜脈輸注腸外營養制劑可維持患者蛋白質代謝平衡,增加營養供給,但患者常因反復炎癥反應、免疫抑制等原因,導致機體長期處于消耗狀態,營養吸收受限[1]。丙氨酰 - 谷氨酰胺可在雙肽作用下分解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可促進蛋白質合成,為機體提供氮源,增加肌肉力量,改善新陳代謝,降低血漿白蛋白(ALB)分解率,可用于輔助腸外營養治療[2]。由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過程中,受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及各種牽引、拉扯操作等的影響,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另外在取腫瘤標本時需在患者腹部作輔助切口,也會增加創傷,因此有效的護理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量化評估策略護理通過收集患者臨床資料,以患者為護理核心,在對患者臨床癥狀、檢查指標等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分級處理護理風險,重視個體化護理的理念的應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量化評估策略護理下丙氨酰 - 谷氨酰胺應用于結腸癌患者對其營養指標、氧化應激指標水平的影響,以便尋找出更加有效的腸外營養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8例結腸癌患者分為兩組,進行前瞻性臨床研究。對照組44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43~67歲,平均(54.31±5.62)歲;TNM分期[4]:Ⅱ期11例,Ⅲ期21例,Ⅳ期12例;腫瘤部位:右半結腸26例,左半結腸18例。觀察組44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45~68歲,平均(55.26±5.86)歲;TNM分期:Ⅱ期14例,Ⅲ期17例,Ⅳ期13例;腫瘤部位:右半結腸24例,左半結腸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NCCN結腸癌臨床診療指南解讀》[5]中結腸癌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相符并經組織病理學檢測確診者;無先天胃腸道畸形者;未接受其他營養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對丙氨酰 - 谷氨酰胺或腸外營養制劑過敏者;存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術前3 d ~ 術后7 d常規禁食,在此期間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腸外營養治療方案,靜脈滴注1 000 mL復方氨基酸(18AA) / 葡萄糖(15%)電解質注射液(25)(遼寧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94,規格:1 000 mL/袋),1次/d。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900,規格:100 mL∶20 g)靜脈滴注,100 mL/次,1次/d。
1.2.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量化評估策略護理,①量化評估表:成立量化策略護理小組,通過臨床記錄、患者描述,收集患者資料,并制定個性化量化評估量表,量表內容包括疼痛程度、焦慮情緒、疾病分期、合并疾病種類等,量表使用3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該項因素危險分級越高,根據量表的得分分配不同數量的護士,高?;颊哂?~3名護士進行護理,中低危患者由1~2名護士進行護理。②心理護理:使用量化表評定患者心理狀態,傾聽患者的術后感覺,疏導其負面情緒,對于低?;颊吒深A時間為30~40 min/d,中?;颊?0~60 min/d,高?;颊?0~80 min/d。③疼痛護理:進行體位干預和個性化鎮痛,當患者麻醉清醒且血壓平穩后,幫助患者采取半臥位,疼痛評分<6分者,采用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鎮痛,盡量不使用鎮痛藥,疼痛評分≥ 6分者按照醫囑給予鎮痛藥。④健康教育:給予每個患者1本健康手冊,并定期開展術后病友交流會、集中宣教指導、個體教育指導及講解術后恢復的相關注意事項等,低?;颊? d進行1次干預,中危患者2 d進行1次干預,高危患者1 d進行1次干預。
1.3觀察指標①營養水平。治療前后,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其靜脈血5 mL,一部分血液樣本經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B、前白蛋白(PA)、總蛋白(TP)水平。②輔助性T細胞(Th)亞群水平。樣本采集方法同①,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治療前后患者全血輔助性T細胞9(Th9)、輔助性T細胞17(Th17)、輔助性T細胞22(Th22)水平。③氧化應激指標。樣本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①,治療前后使用免疫放射法檢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檢測血清腎上腺素(E)水平。④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瘺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K-S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營養指標(ALB、PA、TP)水平均顯著升高,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 ±s , g/L)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指標比較( ±s , 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ALB:白蛋白;PA:前白蛋白;TP:總蛋白。
組別 例數ALB PA T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36.41±3.67 40.83±3.94* 210.39±11.94 222.74±11.61* 60.64±5.67 70.65±6.27*觀察組 44 36.72±3.85 46.74±3.46* 211.26±11.82 231.57±12.73* 60.38±5.83 77.46±6.94*t值 0.387 7.476 0.343 3.400 0.212 4.83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兩組患者Th細胞亞群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Th細胞亞群(Th9、Th17、Th22)均顯著降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h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 %)

表2 兩組患者Th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s , %)
注:與治療前比,*P<0.05。Th9:輔助性T細胞9;Th17:輔助性T細胞17;Th22:輔助性T細胞22。
組別 例數 Th9 Th17 Th2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1.62±0.24 1.11±0.08* 4.93±0.92 3.15±0.46* 3.68±0.59 2.17±0.26*觀察組 44 1.63±0.19 0.69±0.01* 4.89±0.86 2.37±0.22* 3.70±0.62 1.56±0.15*t值 0.217 34.556 0.211 10.147 0.155 13.48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兩組治療后血清E水平均顯著升高,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DA水平顯著下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清SOD水平顯著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后對照組患者血清MDA、SOD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E:腎上腺素。
組別 例數 MDA(mmol/mL) SOD(nU/mL) E(mmol/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4 4.66±0.67 4.39±0.78 98.72±8.92 102.37±9.16 8.25±0.97 33.64±4.67*觀察組 44 4.92±0.79 3.96±0.36* 99.83±8.63 113.67±9.68* 8.34±0.86 15.94±2.64*t值 1.655 3.320 0.593 5.624 0.461 21.88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結腸癌是源于結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因腫瘤占據腸內空間,患者常會出現腹脹、腹痛等,消化吸收功能受損,致使營養吸收不良,行根治術需切除部分組織,加劇機體應激反應,加之手術前后需長時間禁食,營養供給不足,易引發體質量急劇下降[6]。腸外營養主要通過靜脈、皮下等非胃腸通道輸送營養制劑,制劑中含有脂肪、電解質、氨基酸等多種供能物質,可增加蛋白質合成,提高營養水平;但結腸癌患者機體處于高代謝分解狀態,體內氨基酸缺乏,常規營養制劑無法精準補充氨基酸,治療效果有限[7]。
丙氨酰 - 谷氨酰胺可提高肌肉谷氨酰胺水平,調節負氮平衡狀態,增加機體游離氨基酸含量,為機體提供修復所需熱能,抑制創傷性蛋白分解,通過影響核糖體磷酸化水平,誘發細胞信號傳導,促進蛋白質合成,修復胃腸黏膜功能,抑制致炎癥因子釋放,減少蛋白質水解,改善營養狀況[8-9]。有研究顯示,量化評估護理通過對右半結腸癌患者進行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與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者腹腔內血液循環和消化液的分泌,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10]。ALB參與營養運輸過程,其水平下降提示機體能量供給不足;PA可與視黃醇結合形成蛋白復合物,促進維生素A的轉運;TP通過氧化分解產生氨基酸,為機體提供能量或含氮類物質,可促進組織蛋白合成[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ALB、PA、TP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量化評估策略護理下丙氨酰 - 谷氨酰胺應用于結腸癌患者可改善患者機體營養水平。
結腸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應激損傷,對氧化應激指標造成影響,SOD在機體內發揮保護細胞免受損傷的作用,MDA、E水平可反映患者機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免疫功能減退是惡性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重要表現,機體免疫細胞分化出現異常,Th9、Th17、Th22等免疫抑制細胞發生過度分化,使機體的免疫應答對腫瘤細胞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從而促進腫瘤疾病的病情發展[13]。丙氨酰 - 谷氨酰胺是一種氨基酸類營養制劑,丙氨酰與谷氨酰胺是體內濃度最高的游離氨基酸,是促進蛋白質合成、核苷酸代謝的必要物質,可抑制腸道內毒素移位,促進T淋巴細胞生成,改善免疫功能;同時,谷氨酰胺是抗氧化物合成前體,可在酶的作用下促進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生成,并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減輕細胞氧化損傷,促進病情恢復[14]。量化評估策略護理是基于患者資料,制定分層、個性化護理措施,量化患者病情、心理、生理狀態等抽象因素,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指導等護理手段,增加患者舒適度,減輕治療抵抗心理,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預后[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h細胞亞群、MDA、E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SOD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明顯減少,提示量化評估策略護理下丙氨酰 - 谷氨酰胺應用于結腸癌患者可有效抑制患者的氧化應激反應,調節Th細胞亞群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量化評估策略護理下丙氨酰 - 谷氨酰胺應用于結腸癌患者可有效抑制患者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調節Th細胞亞群水平,增強免疫功能,提高營養水平,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建議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