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菊 于智勤 侯 靜 譚桂玲
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兒科,山東青島 266011
近年來,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有很大提高,因此超低、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的存活率已經獲得顯著提升[1]。但早產兒遺留下來精神運動發育障礙、小兒腦性癱瘓、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社交適應能力低下等神經系統傷殘缺仍較多,且有逐年遞增趨勢[2-3]。在現代醫護理念中,不僅需要給予早產兒單純的救治,同時還必須關注患兒出院后的遠期預后狀況[4]。早產兒經針對性治療出院后并不是意味著治療及護理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的治療及護理管理模式的開始。有研究顯示,早產兒護理管理中加強科學延續性護理干預在患兒體格、神經、運動等發育中均表現出明顯獲益[5-6]。本研究主要探討早產兒護理管理中實施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的具體措施及效果。
選取100 例于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在青島市市立醫院兒科診治的早產兒,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胎齡30~<37 周,平均(33.02±1.84)周;出生體重1 153~2085 g,平均(1 860.81±20.74)g;產婦懷孕1~3 次,平均(1.89±0.10)次;大專及以上15 例,高中、中專23 例,初中及以下12 例;經濟年收入13~22 萬,平均(18.65±3.47)萬。觀察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胎齡31~36 周,平均(33.10±1.93)周;出生體重1 158~2 160 g,平均(1 870.53±22.49)g;產婦懷孕1~3 次,平均(1.85±0.12)次;大專及以上13 例,高中、中專23 例,初中及以下14 例;經濟年收入13~20 萬,平均(18.58±3.71)萬。兩組納入患兒相關基礎資料、孕婦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XZF201704392)。
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中早產兒診斷標準;胎齡<37 周,出生體重<2 500 g;阿氏評分≥6 分;伴有頻發呼吸暫停、窒息、嚴重低血糖等高危因素;出生后24 h 內入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先天遺傳代謝性疾病、先天畸形;有新生兒期合并嚴重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視聽覺、智力障礙;新生兒期需接受外科手術救治。
1.3.1 對照組 該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對早產兒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嚴密監護;通過口頭講解結合發放健康教育小冊方式對患兒家屬進行常規性健康宣教;做好患兒呼吸護理,使其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95%;做好病房消毒隔離,嚴格限制家屬探訪次數,預防感染發生;護理人員每隔4 h 進行1 次病房巡視,觀察并詳細記錄患兒體溫、面色、肌張力、日常反應等情況。出院后,每個月進行1 次電話隨訪,主要了解患兒身體狀況,無其他計劃性延伸服務及干預。
1.3.2 觀察組 常規護理基礎上再給予該組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1)院內護理。①患兒出院前,護理人員邀請家屬參加家長課堂,主要進行早產兒出院后常規護理知識、喂養知識宣教,同時還進行喂養方式指導,由護理人員示范早產兒出院后的洗澡流程、接觸方式、輔食添加方式等,指導家屬掌握早產兒窒息、驚厥等正確處理方式。同時還給家屬發放早產兒喂養相關的育兒書籍。②患兒出院前建立高危早產兒家庭延伸護理、高危兒護理門診、微信公眾號、視頻護理門診、育兒微信群,并指導家屬掃二維碼關注微信平臺,加入微信群。③制訂早產兒生長手冊,并指導家屬正確進行填寫,出院時發放給家屬,囑咐其按時填寫。(2)出院后隨訪。①由專門護理人員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早產兒護理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操作視頻等。通過微信群加強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家屬解決早產兒喂養、護理中遇到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在微信群中上傳早產兒家庭護理指南、健康宣教內容,主要包含早產兒臍部、眼部、口腔等部位的護理知識及喂養知識、生命體征觀察等。干預時間為周一至周五晚上18:00—21:00。②高危兒護理門診專業人員定期安排資深新生兒護理人員定期通過電話回訪形式對出院患兒進行隨訪。通過電話了解患兒出院后生長發育狀況,詢問家屬遇到困難,指導其開展家庭護理。出院后因護理不當出現大便不正常、喂養不順等情況的新生兒,加強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直至問題獲得解決。護理人員以患兒矯正月齡為根據指導家屬對患兒進行觸覺刺激及抬頭、翻身、爬行、協調性訓練等。根據患兒月齡給予針對性訓練指導。≤3 月齡患兒指導家屬對其進行抓物訓練,≤12 月齡患兒指導家屬通過播放早教音樂、動畫方式促進其心智發育。③指導家屬記錄患兒階段性生長情況,如頭圍、體重、身高,并指導其了解患兒的生長發育狀況,解答家屬提出問題。患兒出院后前6 個月每個月隨訪1 次,之后每2 個月隨訪1 次,有異常征象患兒仍是每個月隨訪1 次,同時給予針對性康復訓練指導。
所有患兒均在出院后6 個月時入院接受復查和檢查體檢,主要了解患兒體格生長、智力發育狀況、相關后遺癥發生情況。
①體格生長評估:記錄兩組出院時、出院后6 個月時的體格狀況,主要包括身高、體重。②神經發育評估:患兒胎齡滿40 周后入院復查時使用新生兒20 項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評分法進行神經發育評估。該量表內容包含行為能力(6 個條目)、主動肌張力(4 個條目)、被動肌張力(4 個條目)、一般評估(3 個條目)、原始反射(3 個條目),總分為40 分,總分<35 分判定為異常[8]。③記錄兩組出院后6 個月腦癱、智力低下、語音障礙、聽力障礙等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時,兩組體格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出院后6 個月,兩組身高、體重高于出院時,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前后體格生長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出院前后體格生長指標比較(±s)
干預前,兩組NBN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一般估價、原始反射及總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BNA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BNA 評分比較(分,±s)
注NBNA:新生兒20 項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評分
觀察組出院后6 個月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早產兒指的是胎齡<37 周的新生兒[9-10]。早產兒因各項組織器官發育均未完全發育成熟,機體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因此易發生感染、腸炎、窒息等多種疾病,對神經系統發育、機體生長等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11-12]。有報道指出,早產兒出院后,因家屬缺乏專業護理知識認知,護理技能較差,導致患兒出院后神經系統后遺癥增加,提高患兒再住院率[13-15]。因此,早產兒出院后仍需加強科學延續性護理服務,給予家屬專業的護理指導和支持。
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屬于延續性護理干預方式。該種服務將醫院內專業的護理干預措施外延伸至患兒家庭,專業護理人員在患兒出院后通過電話、高危兒護理門診、視頻護理門診、互聯網交流平臺、家訪等多種方式提供持續性專業護理服務[16-18]。與常規院內護理比較,隨訪延伸服務特點主要表現為護理干預具有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等,有助于提高總體護理效果[19-21]。本研究給予觀察組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后,該組患兒出院后6 個月的身高、體重高于對照組,同時NBNA 評分量表中各項評分及總評分高于對照組。該結果顯示,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方式應用于在早產兒護理管理中,有助于提高患兒體格得到更好生長,同時可顯著提高其行為神經發育,明顯提高早產兒出院后的總體健康狀況。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通過院內加強對患兒家屬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讓家屬掌握更多早產兒出院后的特殊喂養、癥狀處理知識及護理方法,通過微信平臺持續性增加家屬育兒知識儲備,進而幫助家屬提高其護理管理能力[22-26];患兒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微信平臺方式密切跟進院外家庭延續干預實施情況及效果,不僅可及時了解患兒生長發育情況,同時還可及時解答家屬護理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延續性監督家庭護理干預的實施情況,保證家屬在患兒護理中的作用能夠更大發揮,進而促進早產兒能夠更健康成長,因此可降低語音障礙、智力低下、腦癱等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風險[27-31]。本研究中,觀察組出院后6 個月神經系統后遺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知,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在早產兒出院后健康狀況提升、神經系統后遺癥控制方面均發揮顯著作用,有助于早產兒生活質量改善。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可保證早產兒家屬不斷提高疾病知識認知,更好掌握早產兒喂養及護理技能,提高家庭護理服務總體治療,進而鞏固院內的治療效果,保證早產兒出院后能夠獲得更好整體健康狀態,避免其因出現嚴重疾病再次入院。
綜上所述,早產兒護理管理中加強院內至出院高危兒隨訪延伸服務,可明顯提高早產兒出院后的體格生長狀況及神經系統發育狀況,降低早產兒出院后相關后遺癥的發生率,有助于提高早產兒總體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