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紅 肖 祥 張書嘉 韓加輝 董春光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連云港 222000
目前臨床中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較為常見,手術為該病的首選治療方法[1-2]。鼻內鏡手術可減少CRSwNP 患者的炎癥堵塞,但存在術后復發率高、炎癥轉歸時間長等問題[3-5]。嗜酸性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ECP)/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能夠反映CRSwNP 患者的炎癥狀態[6]。趨化因子配體4(chemokine ligand 4,CCL4)在多種炎癥疾病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7-9]。目前國內有關鼻息肉組織中ECP/MPO、CCL4、IgE 對CRSwNP 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特收集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的CRSwNP 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該病復發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和預防提供參考。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89 例CRSwNP 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4 例,女85 例;年齡18~75 歲,平均(41.59±10.67)歲;慢性鼻竇炎病程3 個月~10 年,平均(5.87±1.62)年。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鼻竇炎的診斷標準[10];②病變黏膜切片結果顯示為鼻息肉;③首次發病;④于我院行鼻內鏡手術治療;⑤均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⑥完成至少2 年的隨訪。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鼻-鼻竇相關手術史;②合并惡性腫瘤;③真菌性鼻竇炎;④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LW-0141001-01)。
1.2.1 治療方法 術前實施鼻內鏡與鼻竇冠狀位CT 檢查,全身麻醉,通過Messerklinger 術式完成手術,首先將患者鼻腔內的鼻息肉摘除,隨后將鉤突切除,開放蝶竇、篩竇或額竇,同時擴大上頜竇竇口大小,隨后將竇腔內與竇口的病變組織清除。兩組術后均接受常規抗感染等處理。
1.2.2 鼻息肉組織中ECP/MPO、CCL4、IgE 的檢測方法 術中取鼻息肉組織,冷凍24 h 后取每例患者100 mg鼻息肉組織,將其置于少量液氮培養皿內,切碎后加入10 ml 生理鹽水,使用TENLIN-C 勻漿儀(江蘇天翎儀器有限公司)處理20 min,隨后加入1 ml 含有1%蛋白酶抑制劑生理鹽水,通過GDXL-16D 低速離心機(常州市凱航儀器有限公司)分離,于4℃條件下以轉速為3000 r/min,半徑為10 cm 離心15 min,隨后取上清液于-70℃條件下保存待檢。采用Bio-Plex 200懸液芯片系統(上海伯樂生命醫學產品有限公司)檢測MPO 和CCL4;ImmunoCAP 100E 熒光免疫分析儀(瑞典Phadia 公司)檢測ECP 與組織中總IgE,并計算ECP/MPO,試劑盒均購自美國R&D Systems 公司。
1.2.3 復發判定方法 隨訪過程中針對可疑復發者實施鼻內鏡與鼻竇冠狀位CT 檢查,參考文獻[11]進行評估,完全控制為沒有膿性分泌物,臨床癥狀全部消除,竇腔黏膜上皮化及竇口開放狀態良好;部分控制為膿性分泌物較少,臨床癥狀顯著好轉,竇腔黏膜形成肉芽組織或部分水腫、肥厚;未控制為膿性分泌物較多、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術腔粘連,竇口閉鎖或狹窄,有息肉形成。將隨訪2 年內部分控制與完全控制的患者納入未復發組(163 例),未控制的患者納入復發組(26 例)。
1.2.4 收集資料 收集可能引起CRSwNP 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鼻息肉Davos評分[12]、術前體重指數、病變部位、有無吸煙史、手術時間、慢性鼻竇炎病程、術中出血量、有無飲酒史、病變程度、是否合并哮喘、術后是否感染、術后鼻腔是否粘連、術后24 h 相關實驗室指標(中性粒細胞計數、總膽紅素、腫瘤壞死因子-α、白蛋白)。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因素,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及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診斷價值。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發組鼻息肉Davos 評分、吸煙史占比、術后感染占比及ECP/MPO、CCL4、IgE 水平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資料及鼻息肉組織中ECP/MPO、CCL4、IgE 水平比較
以鼻息肉Davos 評分、吸煙史(有=1,無=0)、術后感染(感染=1,未感染=0)、ECP/MPO、CCL4、IgE 為自變量,以CRSwNP 患者術后2 年內是否復發(復發=1,未復發=0)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史、術后感染、ECP/MPO、CCL4、IgE 均為CRSwNP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的影響因素(P <0.05)。見表2。

表2 CRSwNP 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的影響因素
ECP/MPO、CCL4、IgE 水平單獨及聯合對CRSwNP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均有一定的預測價值(AUC >0.5,P <0.05)。見表3、圖1。

圖1 ECP/MPO、CCL4、IgE 水平預測CRSwNP 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

表3 ECP/MPO、CCL4、IgE 水平對CRSwNP 患者術后2 年內復發的預測價值
鼻內鏡手術常用于治療CRSwNP 患者,具有最大程度保護鼻腔正常黏膜、治療效果可靠、安全性高等優勢,但術后復發率高仍然是臨床需要亟須解決的問題[13-16]。目前,國內有關生物學指標用于預測CRSwNP術后復發的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旨在為尋找安全性高的生物學指標用于預測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2 年內所有研究對象的復發率為13.76%(26/163),提示CRSwNP 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后,術后復發仍然較高,應引起臨床的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史、術后發生感染及鼻息肉組織中ECP/MPO、CCL4、IgE 水平高的患者術后2 年內有復發風險。吸煙與CRSwNP 患者術后復發密切相關,香煙燃燒時能夠大量產生危害人體的物質,可降低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從而促進炎癥反應加重,增加復發風險[17-18]。術后感染能夠刺激鼻黏膜上皮細胞大量分泌炎癥介質,引起分泌物增加,從而增加術后復發風險[19-20]。ECP 為嗜酸性粒細胞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活化的嗜酸性粒細胞能夠釋放白細胞介素-5等因子,此過程可趨化多種炎癥細胞浸潤,此外,白細胞介素-5 可增強趨化因子對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與遷移作用[21]。當鼻息肉組織中ECP/MPO>0.61,即使采用規范的藥物治療,術后復發的風險仍然較高[22]。CCL4 可作用于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可通過趨化嗜酸性粒細胞及促進白細胞介素-5 遷移與活化,從而促進炎癥反應的加重,并可增加ECP 濃度,促進或誘導鼻息肉的發生發展[23]。鼻息肉組織中IgE 水平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程度密切相關[24-25]。本研究結果顯示,鼻息肉組織中ECP/MPO、CCL4、IgE 可用于預測CRSwNP術后復發,且三者聯合預測價值更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