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梅 魯 楠 何 寧
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腦病科一區,安徽亳州 236800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顱內或顱外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的側支循環不足引起的代償性供血,繼而導致局部組織因供血性障礙而發生的缺血性壞死[1-2]。急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系統的急危重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在發病后易出現偏癱、半身不遂等多種并發癥,這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且為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臨床亟須解決的難題[3]。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病范疇,其本質為本虛標實。而肝陽上亢證是急性腦梗死中醫常見證型,多見于急性腦梗死急性期[4]。中醫理論認為,中風患者肝腎陰虛,其肝陽旺盛,在情志、飲食等多種誘因,引起肝陽上亢、氣血上行,瘀滯于腦絡而引起不暢,出現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癥狀[5]。《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若陽氣充足,則筋肉得養。”[6]故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應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放血療法屬于中醫針刺療法中的一種,《丹溪心法》中記載:“耳者,其宗脈之所附,蓋十二經絡,上絡于耳,耳尖穴放血可平息肝火、疏經通絡、通調氣血、活血通絡。”[4,7]其具有降低血壓、退熱消炎清腦醒目之功效,尤其是對于被廣泛用于治療偏頭痛效果顯著。為此,本文就耳尖放血輔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患者的效果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2021 年3 月至12 月在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的182 例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患者。診斷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訂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8]中急性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②經過頭顱CT 或MRI 證實為急性腦卒中;③發病時間<1 周;④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9]中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主癥包括頭暈目眩、半身不遂、偏身感覺異常、言語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次癥包括頭痛、飲水發嗆、共濟失調、目偏不瞬、瞳神變化,具備2 個以上主癥或1 個主癥及2 個次癥即可確診。肝陽上亢證診斷標準:①頭痛;②頭暈目眩;③面紅耳赤或面部紅熱;④心煩易怒;⑤舌苔黃膩,舌質略紅或暗紅;⑥脈弦滑,具備3 項以上癥狀即可診斷[10]。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18~80 歲。排除標準:①神志不清或昏迷;②腦動脈畸形、主動脈瘤等先天性血管疾病;③參與其他臨床試驗;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近6 個月內有重大外傷、手術史;⑥合并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應用信封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021ZYYKY-1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主要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神經營養支持及脫水治療等,同時利用電刺激肌肉收縮,促進患側肢體血液循環。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耳尖放血。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取耳尖穴位(耳輪頂端),經碘酊和75%乙醇消毒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只手手持一次性采血針對耳尖穴刺入4 mm 后出針,穿刺深度以不透過軟骨為準,按壓針孔周圍,使其自然出血,出血量為5~10 滴,血滴如黃豆粒大小即可,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止血。左右耳尖交替進行,3 次/周,連續治療2 周。囑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同時避免頭部受風寒刺激。
肝陽上亢證主癥積分:于干預前、干預2 周后(干預后)對兩組進行評價,共包括頭痛、頭暈目眩、面部烘熱、煩躁易怒,采用1~5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無記為1 分,輕度記為2 分,中度記為3 分,重度記為4 分,嚴重記為5 分,分數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11]。神經功能:于干預前、干預2 周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總分42 分,<5 分為輕度,5~15 分為中度,16~20 分為中重度,>20 分為重度,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8[12]。肢體運動功能:于干預前后采用Fugel-Meyer 評定量表(Fugel-meyer assessment,FMA)評價,該量表上肢部分包括有無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反射亢進、腕穩定性及協同能力與速度等維度,總分66 分;下肢部分為有無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脫離協同運動的活動等維度,總分34 分,量表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效果越好,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1[13]。
采用SPSS 26.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各項主癥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各項主癥積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主癥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主癥積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干預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干預前,兩組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FMA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病情均有改善,觀察組的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與陳穎等[14]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耳尖放血輔助治療可降低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主癥積分,改善其癥狀。肝陽上亢是中風主要病機,多由于肝失潤養,肝陽上擾清竅、腎陰不足所致,可出現頭暈目眩、煩躁、面赤等癥,而中風后機體產生的痙攣、肢體麻木等癥狀多是由氣血瘀滯、筋失濡養所致[15-16]。《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6,17]因此臨床應以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耳與臟腑關系密切,耳廓周圍有足少陽膽經、手少陽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等經脈通過,耳尖放學可激發經氣、疏經通絡,具有祛瘀止痛、新血生的作用,可糾正肝陽上亢狀態,經絡得以營養故其肢體功能改善[18]。耳廓神經豐富,耳尖穴位于耳廓頂部,耳尖放血能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液中的紅細胞升高,增強代謝活性,并通過對神經體液進行調節,改善微循環,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改善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主癥積分,促進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FMA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與邱娟娟等[23]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耳尖放血可提升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原因分析為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患者后肢體痙攣主要原因為瘀血偏滯于體,由氣虛血瘀導致筋骨失養,乃罹患偏癱。耳尖穴為經外奇穴,具有平肝熄風、活血通絡和清涼解毒之功效,耳尖放血能夠通調氣血,激發經氣,祛瘀通絡,生新血,促使機體經絡得養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24-25]。
綜上,急性腦梗死肝陽上亢證患者應用耳尖放血輔助治療后,可降低主癥積分,促進腦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