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蘋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對于社會保障制度而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有關辦法落實后,我國城鎮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改革也在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保障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權益。但也有一些歷史遺留的負面影響存在,使養老保險體制的改革受到影響,為此因對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對策。
1.實際覆蓋率低
社會養老金發放后,國家也在不斷關注和提高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體制改革中的保險覆蓋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參保體系還加入了個體工商戶、企業務工的農民工等,但也沒有獲得良好的效果。盡管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在持續增加,但依舊有很多人員,比如個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等并未在參保體系中,從而導致整體覆蓋率較低。
2.繳費比例過高
繳費比例太高,將會使企業繳費熱情受到影響,即使個人想要參保也會有心無力,這樣會使覆蓋率的提高受影響。盡管政策中提到企業繳費比例為20%,但一些地區的企業繳費比例高達30%,增加了企業的負擔,最終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導致部分企業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拒絕購買保險。與此同時,個人和組織沒有較強的保險意識、沒有完善的繳費機制、政府行政能力相對薄弱等,都是影響覆蓋率的原因。
1.統籌層次低
如今,許多人在不同的省市地區頻繁流動,然而基本養老保險是分開統籌的,這樣,當人員更換地點時,保險關系的轉移就會受阻。例如,支付比例和技術差異較大,個人賬戶不能自然續費,需重建,最終也影響了人員的流動。
2.擠占、挪用養老保險,基金浪費流失
確保待業、養老保險基金可以實現專款專用,國家在此方面也做了明確規定,然而,資金被挪用與擠占的問題還存在于地方財政部門中。
3.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方式單一
養老保險使個人的老年生活得以保證,可以說是一種長期的后備資金。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的一個重點體現。當前時期,國債與銀行存款是我國基金投資的主要途徑,同國外相比,我國基金投資途徑較單一,即便國債和銀行存款可以保證資金的安全性,能夠規避市場風險,但卻沒有較高的市場效率及經濟效益。
4.基金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
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學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落實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制度過程在容易引發基金流失和浪費,從而影響基金改革。與此同時,由于基金財務制度不夠完善,本部門下達的財務制度經辦機構無法有效執行,有關監管部門僅能事后開展監督檢查,事前、事中管理不足,且缺乏可執行的法律規章制度,最終導致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養老金的資金缺口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現收現付制度下,被保險人積累的未來養老金領取權,具體體現在現行養老保險制度提供的,從舊制度下退休“老人”的養老金待遇中扣除的基本養老金,與參與新制度的“中人”退休者的過渡性養老金費用相同,這兩項費用構成了養老保險制度的歷史缺口。
2.當下,養老保險制度仍由省級統籌,部分仍局限于省級以下,使得我國各地區間的養老金收治余缺不能互濟,因此,在一些養老金負擔率過高的地區存在收不抵支,進而導致地區性缺口。我國一些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有很多的收支結余,如北京和廣東等,而在遼寧、黑龍江、山東等一些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的當期收支存在缺口。
3.養老基金支出的增長率比收入的增長率高,形成了缺口。盡管中國城鎮職工養老基金收、支出在持續增長,但相比之下,支出增長率依舊比收入增長率高,基于此趨勢,養老保險基金將不可避免地呈現負增長趨勢,這將降低基金的可持續性,從而使國家及社會的穩定受到威脅。
現如今,因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基數在不斷減少,而新參加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也在不斷減少,但由于年老退休而享受養老金待遇的人數不斷增加,所以會產生基金當期收支平衡難的問題。加之近些年,我國養老保險在運營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很多養老保險基金會買國債或存銀行,然而,這兩類投資方式的投資收益率及回報率相對較低。
除此之外,我國養老基金的管理缺乏規范性,地區分割嚴重,且區域間的養老金差別性很大,不能將資金集中起來統一投資,進而使養老基金的投資規模效率降低,且基金管理存在“各地為政”的情況,加之國家有關監管部門監管不嚴,使各地在具體執行中,常會出現資金擠占挪用等違紀違規現象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壓力。
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已參加了養老保險,但許多私營、集體企業職工、個體商戶等尚未參保,為此,想要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則需要從這部分人入手,應用多樣化舉措,積極鼓勵這部分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以此實現養老保險覆蓋率的提高。同時,也需要切實落實國家和市有關的社會保險補貼政策,積極有效解決下崗職工、就業困難人員、關閉企業人員等特殊人員的保險和繳費問題。
市場經濟是動態的,基于一定因素的影響,購買固定水平養老金能力方面在持續降低,為此,想要保證退休職工生活水平,則應建立正常調整機制,根據市場經濟變換,適當調整養老金水平。例如,可按照各地經濟指標,定期進行適當調整。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人人都有權分享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成果,老年人也是一樣,因此,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老年人的養老金也需要進行適當增加,使其可以更好地享受社會進步成果,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關鍵目標。
提高統籌層次,建立差異化養老金中央調劑機制。我國地區間養老保險實施狀況差距較大,所以,提升養老保險統籌層次、縮小地區差距十分關鍵。如今,我國基本養老保險仍由省級統籌,所以,提升統籌層次有助于縮小地區間差距,進而達到公平發展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不斷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提升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加快國家統籌腳步。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長期以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在市、縣統籌的基礎上,省級統籌目標剛剛完成。制度規范不一,銜接不好,地區支付水平不一等問題依然突出,因此,為了有效提高統籌層次,實現國家統籌,實現六個統一,即基金預算、業務流程、制度政策、養老保險待遇、資金應用、費率及收費基數,同時,還應提高統籌層次,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中央政府提出在“十三五”期間規劃國家基本養老金。提高統籌層次中,關鍵是找到統籌單位、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間的博弈均衡點:1.要在三年內實現全省基本養老金統籌,中央應及時有效總結各地區省級統籌經驗,若有單位實現了這一點,那么就能實現多個省級總體規劃單位的小規模區域總體規劃,為今后全國統籌夯實基礎。2.截止到2020 年實現了全國統籌,因個人賬戶基金方便轉移,所以只有實現了全國統籌,方能打破制度限制,這樣全國范圍內的勞動人員保險關系就能自由轉移。
中央、地方政府要落實“老年共享”“邊富邊老”理念,完善福利性養老的民生投資,建立企業年金、商業人壽保險、社會扶貧等多層次養老體系,使其能夠同現代社會保險機制、文化傳統相適應。
1.提升基本養老保險執行力
執法不嚴是現如今城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的突出性問題,為此,需要城鎮企業職工對保險繳費提出要求,并強制執行,進一步強化個人和企業參保意識,提高執法力度,有效提升參保率。對于無力支付的貧困群體,地方政府應代表這些群體支付部分或全部最低保險費,從而為這些群體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還可以積極鼓勵與引導社會組織進行參與。
2.鼓勵企業為員工提供企業年金保障
事實上,人才競爭就是企業間的競爭,企業經營人員不但要以報酬吸引人才,也應建立長效機制,唯有如此方可更好地留住人才。而在企業發展中,職工福利得以體現的重點就是企業的年金。其可以更好地維系企業和員工的長期經濟關系,也是確保員工退休后生活水平與質量的關鍵措施。
3.發展商業壽險
商業壽險主要是針對收入高的人群實施的,可以實現高層次的保障。此模式下,員工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經濟水平進行選擇,而政府則需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撐。
對于基金養老金而言,其最終的目的是保障退休人員以后的基本生活所需,但并不是達到老有所養目標的方式。若要在退休后達到老有所養,被保險人應在達到最低繳費期限的基礎上繼續繳費。此外,除了參與基本養老保險,他們也要參與企業年金、其他商業險及儲蓄,從而更好地實現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當前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十分嚴峻,十五年的最低繳費期限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養老基金支付需要,若此標準仍舊持續延續,那么會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最終會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水平,不利于制度向著良性方向發展。所以,考慮到老齡化趨勢、長壽風險、教育年限延長、保險心理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制定最低繳費標準,確保在資源配置中充分發揮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重要作用。
想要有效解決養老基金的增值保值問題,需要適當延長養老基金的可持續性,可采取的對策有:1.擴寬養老金投資渠道。2.完善養老基金法制化,對養老基金監管體系進行嚴格規范。
其一,想要拓展養老基金的投資渠道,基金管理部門應積極轉變投資理念,形成多元化的養老基金投資理念,從而在投資效率提高的基礎上,降低投資風險。在投資模式上,我們可以選擇股票投資、國債投資和產業投資領域的組合投資。
其二,我國與歐美等社會保障較為發達的國家相比,養老保險基金法治化剛開始,且法治程度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受到影響,所以,需要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基金的法律制度供給,結合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模式、信息披露等有關問題,頒布相關法律法規,有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構建同養老基金投資體系相適應的養老基金監管體系,為保證養老基金健康運行的重點。
總而言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能夠保障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及水平。現階段,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存在很多問題,如養老管理制度滯后和覆蓋面小等,從而影響了養老基金參保率,為此,可采取有效措施,擴大保險覆蓋面,改革養老保險制度,使更多人享受到養老保險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