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錢敏
今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創建110周年。5月初,以孫機為代表的10位國博老專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學習情況。7月8日,他們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兩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又給正在國博舉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發來賀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文博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先后六次蒞臨國博并發表重要講話,兩次為國博重要展覽致信祝賀。在給國博老專家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如何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這還得從博物館的功能說起。通常認為,博物館具備三大功能:收藏功能、科學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同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亦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排在首位。
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備受重視,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特殊作用正逐步顯現。
有人說,逛一次博物館堪比閱讀十本書。博物館聚集了人類文明的精華,是天然的學習空間,是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審美情趣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去博物館,不僅可以增長見識,還可以開拓思維、提升境界。
去博物館的意義,絕不局限于走馬觀花看看藏品,更重要的是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2016年以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上新了·故宮》等一系列紀錄片、綜藝節目紛紛亮相熒屏,好評如潮。節目聚焦國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展現了大國工匠的精神,不僅讓文物“活”了起來,還激發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道道紋飾是一次次文明的觸碰,一個個標本是一樁樁不朽的奇跡,一件件藏品是一段段歷史的記憶。如果說傳統意義的博物館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那么在教育功能日益強化的今天,博物館則連接了過去、現在與未來。
青少年有著旺盛的求知欲,博物館就像沒有邊界的“第二課堂”,可以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如何用好這個“第二課堂”,有關方面不斷進行有益嘗試。
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去年11月,國博與北京四中合作推出《中學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研學叢書。此前,國博還曾與史家小學合作出品《中華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系列教材,課程依托國博館藏精品,涵蓋“說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飾禮儀”“音樂辭戲”四大主題。
其實早在2013年,史家小學就與國博簽約,率先推出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每個星期,史家小學學生都有半天時間可以走進國博,接受博物課程教育。作為史家小學友好學校美國西德維爾友誼中學學生,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二女兒曾在史家小學上過博物課,對此她深感震撼,直言這是她上過“最奢華”的課。
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出明確指導意見。《意見》印發后,受到各地高度重視,北京、江蘇、江西、重慶、甘肅等省份創新實施多種形式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第二課堂”開展取得積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