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梅
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詩經》可謂是千年以來“最自由的經典”,體現在精絕的文字中,來源于先民不矯飾不刻意的風度,更與百家爭鳴逐漸解放的思想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詩經》編成于約2500年前,共收錄詩歌311首,全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萬葉集》作為現存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約成書于奈良年間,其收錄的4000多首長短和歌均來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所蘊含的日本歷史與文化知識非常豐富。
從大和時代開始,《詩經》就開始傳入日本,傳播主體主要是行政官僚和遣唐使。從時間上來看,《萬葉集》成書晚于《詩經》一千多年,其編撰本身和其中一些作品,不可避免的受到《詩經》的影響。而且圍繞《詩經》與《萬葉集》的比較研究成果頗多,基于此,文章就截至2021年以來發表的關于《詩經》對《萬葉集》影響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希望對該方面的研究動態有更深的了解,為未來的發展與研究提供參考。
關于《詩經》與《萬葉集》的研究起步很早,一是詩集本身誕生時間早,二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親緣性。文章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日本CINII數據庫等,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詩經》對《萬葉集》的影響研究內容主要圍繞引用《詩經》出典、重視比喻、詩歌主題、民俗風情、現實主義精神等方面展開,其中對引用《詩經》出典、詩歌主題的研究較多。
契沖是十七世紀將《詩經》與《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的集大成者,其創作的《萬葉代匠記》一書引用《詩經》作品約有六十首左右,其關系:一是意思相關聯,二是主題相同,三是用典于《詩經》語句,四是對《詩經》的誤讀。1981年,王曉平《〈萬葉集〉對〈詩經〉的借鑒》一文就《萬葉集》對《詩經》的借鑒問題提出以下三點:一是《萬葉集》中的一些詞匯直接來源于《詩經》;二是表現手法上重視比喻。例如“雎鳩(或寫成水沙兒)”都被看作是愛情美好的象征,“棠棣”常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三是對現實主義精神的繼承。2002年,吳雨平《〈萬葉集〉與中國古代詩文》一文特意指出《萬葉集》受到《詩經》影響:一是萬葉和歌從內容、主題上借鑒《詩經》;二是萬葉和歌對《詩經》表現手法的借鑒。2006年,張寶林《〈詩經〉文化東漸及在〈萬葉集〉中的文化建構》一文從婚姻觀念、服飾文化、宴飲文化三個方面來闡述《詩經》對《萬葉集》文化建構產生的深遠影響,指出《萬葉集》不僅融合了《詩經》文化精神,同時借鑒了其文學技巧和藝術風格。2020年,徐慧在《日本新年號“令和”中的漢文化因素探究》中指出《詩經》對《萬葉集》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詩歌內容和主題;二是表現手法,大量使用比喻。例如“關雎”和“葛藤”等在兩部詩集中代表的是相同的含義;三是對《詩經》詞匯的直接引用。
(1)詩歌主題。五十年代初,松本雅明探討了兩部詩歌總集中“渡河”主題戀愛詩的表現方法,指出女歌人但馬皇女和紀女郎詩歌中的“渡河”與《詩經·鄭風·褰裳》中表明愛的決心的“渡河”等詩存在相似之處。進入八十年代,芳賀紀雄《〈毛詩〉與〈萬葉集〉——圍繞著〈毛詩〉的影響》一文著重指出《詩經》對《萬葉集》影響最典型的例子是宴席歌及贈答歌。2003年,王曉平《〈萬葉集〉中的親情與孝道》認為《萬葉集》中孝道說教主題的詩歌與《詩經》以來的中國親情文學一脈相承,山上憶良的《罷宴歌》與《詩經·陟岵》都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2014年,楊敬娜在《中日婚戀詩中的“河詩”比較分析——以〈詩經〉和〈萬葉集〉為例》一文中指出兩部詩歌總集“河詩”中的河流都具有阻礙的作用,表達主題都是男子追求女子卻苦于無法實現,或是男女二人分隔兩地,難以相逢。2016年,王莉《日本文學〈萬葉集〉語言評析》一文就《萬葉集》為例品鑒中國古詩詞的語言。《詩經》所反映的文人對理想不斷追求、對人文精神及哲學積極思索,這些主題在《萬葉集》中都有展現;另外,“雌雞”在兩部詩歌總集中都是表達對美好情感的寄托,飽含愛人的祝福。2017年,高繼芬《〈萬葉集〉中關于“防人”的考察》指出《萬葉集》的防人歌與《詩經》的邊塞詩在主題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有關親人、思鄉的情感是共通的。
(2)引用《詩經》出典。1995年,徐朔方《〈萬葉集〉和漢文學的淵源關系》一文提到《萬葉集》對《詩經》的引用。如《大伴宿稱駿河麻呂歌一首》源自《詩經·采葛》”,《大伴宿稱家持贈娘子歌》源自《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在內容上都有相似之處,雖不是原封不動地引用,但也是襲用原意或是文字略加改動。2015年,彭程發表《日本文學〈萬葉集〉的詩型與結構研究》,指出《萬葉集》中存在直接引用漢語詞匯現象,尤其是引用《詩經》。如《寄物陳思歌》中所描述的:“隔窗望,皎皎明月光”出自《鄴風·日月》。
(3)民俗風情。1997年,王巍《〈詩經〉與〈萬葉集〉中采草采薪的巫俗底蘊》一文以采草采薪的古俗為切入點,整體把握兩部詩歌總集內容,探求它們之間的民俗文化內涵及其原始根基。采草有多種含義。首先采草在《詩經》中多用于占卜吉兇,用這種方式寄托對遠征人的牽掛。《萬葉集》中也存在相似的表達,“行至香椎浦,諸君采菜忙。”(卷六·帥在伴卿歌)留守之人來到香椎浦,都忙著采草,懷著感恩之心來到香椎廟參拜,這是對遠征人平安的預卜。第二,將所采之草,利用巫醫術療郁結以忘憂。《詩經》中的采蝱草與《萬葉集》中的采萱草具有相同內涵。2018年,黃陳林發表《〈詩經〉與〈萬葉集〉中植物祭品的文化探究》,以《詩經·采蘋》為例論述與《萬葉集》之間的影響關系。《詩經·采蘋》中的“蘋”與《萬葉集》第1879首中的“うはぎ”(譯為馬蘭),都為多年生水草。其次,從《采蘋》中“于以湘之?”可以發現,祭祀用的蘋的處理方式是用鍋來煮。同樣的,動詞“煮らし”也證明所供植物的料理方法是烹煮。最后,采摘植物祭品的人都是女性。
(4)卷頭歌。徐送迎在1996、1999年先后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以及第四屆詩經國際研討會上闡述關于《詩經》對《萬葉集》卷頭詩的影響關系的研究成果。從比較文學視野出發,將兩部在中日文化史上具有同等地位的詩歌集卷頭進行了比較。從中發現兩首詩在內容、發想以及表現手法上都非常相似。內容上都是男主人公愛上采摘野菜的女子,發想上都是春之戀,表現形式上都是以女子采摘野菜這一行動展開而來。作者認為這不是偶然的相似,而是《雄略歌》的作者受到《詩經·關雎》《毛詩故訓傳》等影響后,摹仿《關雎》而來。作者分析其影響關系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雄略天皇以前的皇室階層對中國諸典籍的學習;二是雄略《上表文》極有可能是渡來人代作,表文中大量引用《詩經》《孝經》中的典故。2014年,陳靜《〈詩經〉與〈萬葉集〉卷首詩比較賞析》一文對比《關雎》和《天皇御御制歌》在內容和主題上的影響關系,發現二者都是以愛情為主題,內容都是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場景,這是《萬葉集》在詩歌題材、形式上對《詩經》的借鑒。
(5)發想。六十年代末期,藤野巖友《家持歌中的詩經影響》就《萬葉集·卷十九·四一三九》大伴家持筆下的春之苑,桃花樹下亭亭玉立的少女的描寫,與《詩經·桃夭》相比較,認為其相似不是一種偶然。《詩經》對于家持來說,那是官吏必修的古典,所以很大可能在閱讀過后代入了《詩經·桃夭》當中的場景,從而創作了該詩。1987年,孫久富《〈萬葉集〉贊詩與〈詩經〉頌詩的比較——以國家形成期的發想探求為中心》一文探究在兩部世詩集中占重要地位的贊詩與頌詩之間的影響關系。一是《詩經》敬天祈神思想對《萬葉集》天皇即神思想的影響。作者以柿本人麻呂詩歌為例,解釋其影響的可能性。第一,《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而《詩經》的頌詩是中國頌詩之祖,所以在《詩經》之后出現的任何頌詩都會受到其影響。第二,麻呂詩中引用了大量《詩經》中的典故,所以贊詩直接受《詩經》頌詩影響的可能性很大。第三,麻呂活躍時期正是《詩經》中《大雅》《小雅》《周頌》活躍之際,且都處于國家形成時期,所以說兩者之間的發想很多時候是共通的。二是永生思想的影響。永生思想在《萬葉集》中表現為祈神,長生不老,健康多福;希望君主的統治和邦家權利的永存。《詩經·小雅》中是以結草為介以此求得自己和君主長生不老,健康多福,而在《萬葉集》中是向天神或祖神靈占卜以此求得。
中日兩國對《詩經》與《萬葉集》的比較研究開始非常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但文章以其中一個版塊——影響研究為著眼點,通過全面地梳理《詩經》對《萬葉集》影響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引用《詩經》出典、重視比喻、詩歌主題、民俗風情、卷頭詩等方面,尤其以引用《詩經》出典、重視比喻、詩歌主題三個方面涉及最多,研究最為透徹。通過不斷挖掘史料、推陳出新,涵蓋內容越來越廣,影響研究也開始從少到多、從片面到全面,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詩經》與《萬葉集》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