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評
先計算,后冒險。
——赫爾穆特·毛奇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 奇(1800—1891),又稱老毛奇,德意志統一的重要功臣,曾任普魯士元帥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德國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出版有《毛奇全集》《毛奇軍事著作》等軍事著作。
在德國歷史上,毛奇和威廉一世、俾斯麥被稱為帶領普魯士人完成統一夢想的“鐵三角”,他不僅在德國統一的重要戰爭中指揮有方,戰功卓著,而且還親手打造了德國的王牌軍事系統——總參謀部。
老毛奇一生很傳奇,愛好廣泛,才華橫溢。他年輕時當過老師,寫過小說,1827年27歲時出版處女作《兩個朋友》,后同出版商訂合同,翻譯愛德華·吉本的長篇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毛奇非常重視軍事理論研究,自稱是克勞塞維茨的學生,發表過大量軍事論文,形成了體系比較完整的毛奇軍事思想。毛奇的軍事理論在西方軍界很有影響,西方軍隊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揮法”“閃擊戰”理論等,都是從毛奇那里首開先河。

/ 赫爾穆特·毛奇。
“先計算,后冒險”是老毛奇用兵的重要軍事原則,意思是先籌劃好了再打仗。毛奇認為,軍隊在開始行動之前,一定要進行精準的計算,“應把政治的、地理的和國家的各個方面考慮在內”,應在戰前極其細心、詳盡、謹慎、周密地規劃和擬訂作戰計劃、部署和行動。他把這些稱為“取得進攻勝利的保證”。
毛奇的這一重要軍事思想,被西方軍事理論界奉為重要圭臬。由此出發,毛奇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作戰理論。比如,他提出軍事測繪的重要性,發表有《論軍事測繪大綱》,還親自繪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圖。毛奇還把科學技術引入戰爭,把統計學、國民經濟學、地理學、測量學等用于戰爭計算,讓當時的軍事理論界耳目一新,一度引領軍事風潮。
人類社會有記載以來發生的戰爭,盡管有冷兵器、熱兵器和高科技條件下信息化戰爭、智能化戰爭等的演變,但軍事統帥在指揮戰爭的思維方面,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和戰爭邏輯,都極為重視預先籌劃和計算。中國古代的軍事家也非常強調先算、廟算的重要性。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計篇》就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的意思是打仗之前一定要好好籌劃,把自己和對方的優勢、劣勢計算清楚,做到心中有數,認為多算多勝,少算少勝。孫子的“廟算”其實就是知己知彼和謀定而后動,涵蓋了戰爭爆發前的各種計算、計劃、戰略運籌、應對方案預案等。孫子認為,做到了這些,就能占據主動和先機,“未戰而廟算勝”。
看看歷史上那些經典戰例,幾乎無一例外地與精準的計算或“廟算”有關。有的是戰略性計算,算的是大賬,包括政治賬、軍事賬、經濟賬;有的是戰役、戰斗性計算,算的是戰場勝負賬。
毛澤東主席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就是一篇關于“廟算”的經典著作。毛主席對中日雙方的實力算了四筆“大賬”:第一,日本是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第二,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第三,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個小國,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第四,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卻是得道多助。文中分析的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等各種有利不利因素,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其中,第一筆“大賬”,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是持久戰;后三筆“大賬”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經過長期抗戰,最后勝利是屬于中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