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蕓蕓
(蘭州市公路服務中心,蘭州 730000)
雖然我國農村公路經過長期的建設已經形成較大規模,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群眾的出行要求日益增多,但農村公路網建設密度偏低,整體規模有限,無法有效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
由于農村公路網建設節點多、線路短、分布散且不規律,導致公路維護與監管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農村公路缺少管理維護人員,維護資金有限,導致道路維護不到位,隨著通行車輛及自然因素的影響,道路遭到磨損,使用壽命逐漸縮短。另外,早期建設的農村公路由于建設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建設標準低,抗災能力弱,再加上農村道路可能存在超限運輸情況,使公路損害嚴重,直接導致通行路況變差,阻礙了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1]。
農村公路網布局要與當地的地區發展、用地規劃、干線公路、城鎮體系等規劃相融合。讓農村公路網能夠在滿足地區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進行布局,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要堅持以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著力點,綜合考慮當地經濟因素、地理因素、自然條件、交通需求以及公路使用功能等。不與自然條件相違背、科學布局、合理選擇路面結構形式、滿足農村群眾對生產與生活的實際需求,確保實現有路可走、有路能走。
目前,我國的農村公路網缺少整體規劃,路網結構不完善,農村與農村之間的連通性不夠,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因此,農村公路網布局要注重提升路網的通達性,讓路網布局與交通流向、流量相匹配,實現區域內、區域內與區域外的順暢連接,提高運輸效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發揮農村公路網的實際效能。
放射式公路網布局是我國農村公路常見的一種公路網布局形式,如圖1所示。布局時,首先確定中心位置,然后圍繞中心呈放射式展開,這種布局形式使得中心區域與四周具有短捷的交通聯系,但是從道路的一點到另外一點,需要繞經中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道路的組織與管理難度。

圖1 放射式
方格網式布局又可以稱作棋盤式,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農村公路網布局方式,如圖2所示。這種布局方式比較適合地勢平緩、面積廣闊的地區,如平原地區。根據這種布局方式,各個節點之間存在一定距離,分別設置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交通干路,在主路之間布置次路,形成較為整齊、美觀的方格網式布局。方格網式公路布局的通行能力較強,各道路之間通行靈活,布局簡單,能夠為出行者提供多條路線選擇。

圖2 方格網式
環加放射式布局主要由放射干路與環形干路組成,呈現中心向外發散形態,具體如圖3所示。環形干路方便中心以外的地區進行相互聯系,放射形干路方便中心與四周地區的聯系,環加放射式布局的交通靈活度略低于方格網式布局。同時,放射形干道容易造成過度集中化問題,環形干路因為自身的彎曲特性,導致方向識別存在難度,整個路網布局也容易呈現同心圓式向外擴張局面。

圖3 環加放射式
我國農村公路網的布局形式大多采用放射式與方格式相結合的布局方案,因為單一的方格式公路或放射式公路存在缺陷,導致農村偏遠地區溝通不足,通過將放射式與方格式相結合布局,可以提升整個農村公路網布局的整體性與規范性,有利于加強農村各區域之間的交流,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影響農村公路網布局規劃的因素多種多樣,例如,規劃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格局、國道省道公路網布局、客貨集散運輸需求、環境保護要求、行政村區劃布局等。在進行農村公路網布局規劃時,要著力建設經濟路、出口路,確保公路網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連接,制訂科學、切實可行的農村公路網布局規劃方案。下面重點對農村公路網布局規劃對策進行研究。
在城鎮化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公路網布局規劃要特別注重對路網節點的選擇。確定節點是公路網布局規劃的首要前提,是公路網之間相互連接、相互貫通的控制點,對公路網整體的布局有直接影響。選擇公路網節點,可以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輔助的方法,同時要與城鎮化進程相匹配。確定節點時:(1)要確定全部必選節點的范圍。(2)對節點進行篩選,綜合當地城鎮體系規劃,確定對未來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的重要鄉鎮所在地、重要的交通樞紐點作為重要節點,對節點進行定性分析;具有發展潛力、跨區域帶動力、綜合優勢明顯、地理位置優的鄉鎮可以當作重要節點,例如,旅游點、農產品生產基地、經濟發展帶頭示范村等。
公路網節點之間的連通度可以通過分析路網交通節點之間的連通狀況得到。通過規劃區域內所有節點與各節點之間的聯系情況,根據節點之間相互聯通的強度,可以建立公路網布局規模的連通度模型,具體如式(1)所示:

式中,C為規劃區域內公路網的連通度;L為區域內的公路網總里程;ξ為路網變形系數;H為相鄰兩個節點之間的平均空間直線距離;N為規劃區域應連通的節點數;A為規劃區域的面積。當C≥3.0時,路網布局呈現三角網狀型結構,節點多為6路連通;當C=3.22時為正三角結構;當C=2.0時,公路網布局呈現方格網狀結構,節點多為4路連通;當C接近1.0時,路網布局結構呈現樹狀,節點多為2路連通。
通常情況下,如果規劃區域面積相對穩定,對農村公路網合理發展規模造成影響的主要有路網連通度以及路網變形系數,人口密度小,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路網連通度取值通常為1.5~2.0;人口密度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則取值2.0~3.0,路網連通度的取值受到區域人口密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要大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在一些地勢、地貌環境比較復雜的區域,路網變形系數的取值高于地形環境較好的區域,取值分別是1.3~1.65與1.1~1.3。農村公路網合理發展規模主要受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節點、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先確定公路網節點的連通度,再科學計算公路網的布局規模[2]。
公路可以分為主要干線、次要干線與一般線路:
1)主要干線通常是用來連接重要節點與集散節點,并與國道、省道相連接,可以選擇環加放射式布局,由環形干路與放射干路組成。公路技術等級采用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或者二級公路等級,能夠確保具備較高的承載力與通行能力,方便重型車輛進行物資運輸,避免由于超負荷承載而造成路面損壞。
2)次要干線主要是用來連接集散節點和控制節點,以及控制節點之間的連接,采用方格式布局,技術等級采用國家二級公路、三級公路等級,造價成本相對較低,布局通行能力較強,能夠滿足農村正常的交通需求。
3)一般線路通常用于方格區域內節點之間的相互連接,可以選擇自由式或者放射式,能夠滿足交通量需求較少的區域,具有較高的便利程度。技術等級采用四級公路或者鄉間小道等級,一般線路可使公路網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通達性增強,具有造價低的優勢,能節約整體成本,方便后期公路養護。
常用的公路網布局規劃方法主要有四階段法與直接連線法:
1)四階段規劃方法主要有交通發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劃分與交通分配4個步驟。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分析未來經濟發展對于公路運輸的需求,初步制訂農村公路網布局方案,然后對機動車起訖點進行調查研究,預測公路網交通流向與流量,再根據流向、流量相關數據對公路網布局方案進行調整。但是,將四階段規劃方法應用于農村公路網布局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農村公路交通數據獲取的渠道有限,數據的準確性不高,使四階段規劃方法主要被應用于國省道干線布局規劃。
2)直接連線法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規劃方法,是由熟悉規劃區域內公路建設與交通情況的規劃者,通過分析區域內公路網節點,在現有公路網的基礎上,對公路網總規模進行科學預測,并以此為約束條件,先在公路網布局中設置重要節點,再設置次要節點,打通各節點之間的溝通壁壘,形成整體的公路網布局,實現公路網的優化配置。在直接連線的過程中,要先分析路網走向與等級結構,增強路網布局的通達性,制訂初步方案,然后再對方案進行調研,征求民意以及村委、鄉政府等各個機構的意見,綜合考慮區域內公路網布局及節點銜接,制訂完善的布局規劃方案。直接連線法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已有道路,節約資源,做到科學的層級規劃。
綜上所述,我國正在加速推動城鎮化進程,農村公路網布局要采用科學的規劃方法,因地制宜,制訂最優路網布局方案,推動農村公路網建設與城鎮化進程的協同發展,發揮農村公路在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