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敏 (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廣東 惠州 516000)
腹股溝斜疝為兒科常見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之一,是腹腔內器官或組織通過腹壁的薄弱點、缺損或間歇向體表外突出,在體表可見突出的腫塊,為避免病情持續加重出現腸壞死、感染性休克等并發癥,需及早采取科學方案治療[1]。手術為治療腹股溝斜疝首選方案,術中僅需對疝囊進行結扎便可達到治療目的,但傳統腹橫紋小切口具有出血量大、預后效果差等特點,因此需尋求更安全、有效治療方案。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及應用,近年腹腔鏡手術因切口小、出血量少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腹部手術治療中,相較于雙孔、三孔、四孔手術而言,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可降低對機體損傷,實現了免帶線避開輸精管,亦可減少術后瘢痕面積,為準確評估其治療價值,本文遴選80例兒童腹股溝斜疝患者展開對比研究。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兒童腹股溝斜疝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均為男性,年齡1~11歲,均值(5.11±0.45)歲,發病部位:23例單側、17例雙側,體重均值(16.42±5.76)kg;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1~10歲,均值(4.95±0.52)歲,發病部位:36例單側、4例雙側,體重均值(20.14±4.82)kg,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結合臨床表現及彩超檢查確診為腹股溝斜疝者[2];②滿足手術指征者;③年齡<12歲者;④腹股溝管外環口直徑<1.5 cm×1.5 cm者[3];⑤家屬自愿入組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組織損傷者;②存在腸脹氣、腸梗阻者;③血液系統疾病;④合并有嚴重感染[4];⑤體態過小、無法耐受氣腹及麻醉者[5];⑦家屬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⑧凝血功能障礙及存在出血傾向者。
1.2方法:納入研究80例患兒在實施手術前均常規進行血液、心電圖、胸片、腹部B超等檢查,術前6 h禁食、禁水,并對手術區域進行備皮,臍部清結,在手術實施前準備開塞露協助其排便、排尿。
觀察組采用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治療:給予患兒氣管內插管全麻,在麻醉誘導階段使用手掌對劍突下區域經輔助按壓,避免腸道內進入過多氣體;協助患者選擇頭低足高位,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手術實施者站立在患者右側,持鏡者站于術者對側;自臍部正中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自切口置入5 mm Trocar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8~12 mmHg),而后對腹腔內組織、結構進行探查,明確患側內環大小及形態、是否存在反復嵌頓或組織粘連等情況,并對患側輸精管、精索及血管進行辨別;在腹腔鏡監視下將患側內環口上緣作為穿刺點,將注射器針頭刺破作為標記,為避免損傷腹部動靜脈,將穿刺頭刺入內環口上緣腹膜后沿內環口外側緣潛行,達到內環口下方中點處時針尖避免突破腹膜,緩慢退出針芯絲線并放置于腹膜外,空鉤針退回至原穿刺點,從原穿刺點再次刺入,自反方向內環口內側緣潛行,當空的鉤針頭達到輸精管時將鉤針走行于輸精管及腹膜之間,至內環口下方中點,用鉤針夾持此處腹膜外的絲線,一并退出至體外,隨后退出導絲,收緊絲線并打結,結束手術。
對照組采用傳統腹橫紋小切口治療:給予患者氣管內插管全麻,協助患者選擇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在患側恥骨上腹橫紋處做1~1.5 cm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在索前內側尋找灰白色疝囊組織,仔細辨認后切開疝囊前壁,而后提起后壁并分離后壁與精索間隙,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輸精管與精索血管,而后對近端疝囊進行游離,使用絲線對疝囊頸進行結扎、縫合,止血后復位睪丸、精索,縫合皮下組織,結束手術。
1.3觀察指標:①手術指標:包括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②臨床指標:包括疼痛程度、白細胞介素-10(IL-10)、C-反應蛋白(CRP)等,疼痛程度參考VAS量表評價,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術前、術后3 d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肘正中靜脈血3 ml,離心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CRP、IL-10變化[6]。③記錄兩組切口感染、切口疼痛、陰囊腫脹等并發癥發生率。

2.1兩組患兒基礎資料比較:觀察組年齡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雙側發病率、體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基礎資料對比
2.2兩組患兒手術指標對比: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對比
2.3兩組患兒臨床指標對比:術前兩組3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疼痛程度、CRP低于對照組,IL-10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對比
2.4兩組患兒并發癥率對比:觀察組并發癥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并發癥率對比[n(%),n=40]
兒童腹股溝斜疝以腫脹、疼痛等為首發癥狀,該病的出現不僅可增加機體痛苦,亦可損害其消化、泌尿系統,及早展開治療是規避腸梗阻、腸管壞死等并發癥的關鍵,且可在降低疾病對患者生長發育影響的同時降低手術風險及難度[7]。
據統計[8]兒童腹股溝斜疝發生率在0.8%~4.4%,手術為治療該病主要方案,傳統手術在臨床有廣泛應用,其雖對麻醉、手術器械、設備等要求不高,且具有費用低、切口隱蔽等優勢,但術后可在腹股溝區留下1~1.5 cm的瘢痕,若患者為瘢痕體質會直接影響美觀度[9-10];其次該手術術中出血量較大,在對精索血管及輸精管分離過程中極易發生損傷,且兒童疝囊較薄,在操作過程中極易發生疝囊撕裂等情況,導致術后出現不同程度復發率。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腹腔鏡手術因安全、無創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腹腔手術中,本研究對比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疼痛程度、CRP低于對照組,IL-10高于對照組,證實經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可改善預后效果,亦可避免手術等應激源對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因為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對比傳統單孔腹腔鏡實現了免帶線避開輸精管,有效降低手術難度,減少出血風險,術后不易察覺手術瘢痕;其次腹腔鏡操作中可以近距離直視下觀察內環口周圍結構,手術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傷正常組織,同時也可以保持腹股溝管結構的完整性[11-13]。既往多采用三孔腹腔鏡手術對腹股溝斜疝進行治療,但因腹腔器械不夠精細,腹壁切口多且每個切口直徑在5 mm左右,不僅會增加機體創傷,亦可提高手術操作難度,導致手術時間延長。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腹腔鏡手術方案不斷優化,并由三孔變化為兩孔、單孔,且器械精細程度增加,由原先的腹腔內的打結操作演變為體外打結;其次腹腔內不必再使用輔助器械,在簡化手術操作流程的同時縮短手術時間,實現了免帶線避開輸精管,有效降低手術難度,降低術中出血量,且在手術中可精準辨別輸精管等組織,避免發生周圍組織損傷,該結論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結果一致[14]。
雖證實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可降低并發癥率,但術后依舊有1例患者出現疼痛,考慮是受自身體質、年齡等的影響,且個體應激反應不同,因此術后會出現疼痛;此外患者年齡較小,在圍術期受應激反應刺激可出現生理性疼痛,但經物理方案干預后可緩解。此外在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過程中采用單鉤針法,采取逆向帶線操作,利用單鉤針將結扎線拉出體外,通過增加彈簧設置,不僅方便手術,亦可降低結扎線意外脫線引起的并發癥,因此在兒童腹股溝斜疝單孔腹腔鏡更具優勢[15]。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下逆向鉤針法手術在兒童腹股溝斜疝治療中效果理想,結合數據發現選擇該方案可規避潛在并發癥率,在減輕手術所致應激反應同時縮短切口長度,避免手術時間及下床活動時間過長,延長住院及康復時間,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