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婷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神經內一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脫髓鞘性脊髓炎屬于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脊髓炎,臨床癥狀表現為共濟失調、感覺障礙、肢體無力以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首次發病者是一種臨床孤立綜合征的表現形式[1]。反復發作者可歸入視神經譜系疾病[2]。如果患者合并視神經炎,則稱之為視神經脊髓炎。如果合并腦白質、腦干以及視神經等受累,則需診察是否為多發性硬化疾病[3-4]。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發病之前的1~2 w,多數存在疫苗接種史、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感染因素或受涼,勞累等誘因[5-6]。本文主要探討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維生素B對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神經功能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n=30)與研究組(n=30),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7~45歲,平均(34.78±2.34)歲;體重52~78 kg,平均(54.37±10.65) kg;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6~47歲,平均(33.21±3.65)歲;體重51~76 kg,平均(55.49±9.12)kg。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疾病符合2015年Wingerchuk等[7]修訂的診斷共識;年齡限定在20~50歲;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疾病、內分泌功能疾病、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者;存在嚴重的視聽障礙,不能正常評價認知功能;酗酒史或藥物濫用史。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3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予以患者常規對癥治療。
研究組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維生素B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使用甲強龍(武漢迪奧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25 mg,國藥準字H42022574)和醋酸潑尼松片(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5 mg*100片,國藥準字H12020689)。服用方法:口服,前3 d 500~1 000 mg/d,之后逐漸降低藥量至120 mg;然后改用醋酸潑尼松片,口服,60~100 mg/d,逐漸減量直至停藥,整個過程持續1個月。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期間配合服用維生素B。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SSS),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共包括8個評價指標,包括步行能力、面肌、手肌力、水平凝視功能、言語、意識、下肢肌力、上肢肌力。總分0~45分,分值越高證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②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指標。腦脊液蛋白測定選用潘氏試驗法:10 g苯酚加入100 ml熱蒸餾水中,強力混合,在37℃環境下放置48 h,配置成為10%石炭酸溶液,取10%石炭酸溶液2 ml,放入小試管內,加入1~2滴腦脊髓液,在黑紙背景下判斷結果。正常腦脊液患者為陰性反映,病變患者呈陽性反應。白細胞測定:抽取靜脈血行血常規檢查,測定白細胞值。③臨床效果對比。治愈:患者神經體征以及臨床癥狀消失,臨床檢查無異常;顯效:神經體征以及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臨床檢查病灶范圍<50%;有效:臨床癥狀略有改善,神經體征依然存在,臨床檢查病灶范圍>51%;無效:神經體征以及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④治療滿意度。問卷調查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滿度程度,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71~90分;不滿意:<70分以下。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與χ2檢驗。
2.1兩組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S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S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SS評分比較(分,
2.2兩組患者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升高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3~4 w后,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升高人數較治療1 w后均顯著下降,研究組患者治療3~4 w后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升高人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升高指標比較 [n(%),n=30]
2.3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n=30]
2.4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n(%),n=30]
脫髓鞘性疾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神經病,病理生理過程為免疫平衡狀態失常,打破原有免疫穩態,炎性反應細胞浸潤趁機而入,髓鞘反復脫失再生一系列炎性細胞因子分泌失調[8]。臨床較為罕見,具有可治療性的特點。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包括感覺障礙、肢體無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以及共濟失調等[9-10]。感覺障礙常見表現為軀干、面部以及肢體產生針刺麻木感、螞蟻行走感、肢體異常發冷以及燒灼樣疼痛,以及難以形容的定位性感覺異常[11]。肢體無力常常首先表現為單個肢體無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常見表現膀胱、直腸以及性功能障礙等。共濟失調常見表現四肢發病,伴有輕度的意向性震顫[12]。薛冰等[13]研究發現,脫髓鞘性疾病國內男性女性發病率未見明顯差異,各個年齡段均可見發病患者,其中21~40歲發病率為31.4%,40~60歲發病率為46.1%,目前居首位。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如果激素治療不敏感,通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促進機體對炎性反應的吸收,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手術屬于侵入性治療方法,安全性無法保障。對此,皮質類固醇類激素仍是臨床常用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治療藥物,其抗炎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促使患者病程縮短,改善脊髓神經功能。皮質類固醇類激素藥物具有較高的親脂性以及糖皮質激素受體親和力,穿透血腦屏障和細胞膜,快速到達靶器官,細胞內激活型類固醇受體被迅速提高,特異性的早期免疫抑制作用產生,據劉靜華[14]研究,神經功能缺損是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患者典型癥狀之一,治療此病的重要環節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并且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能夠在體內迅速代謝,降低全身反應發生幾率,撤藥反應減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治療效果理想。本研究說明經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聯合維生素B治療后,患者腦脊液蛋白質含量明顯降低,白細胞升高情況明顯好轉。患者血腦屏障受破壞,脊膜受累引起腦脊液蛋白呈陽性。身體某部位出現炎性反應或損傷,機體會增加白細胞數量來吞噬有害細菌來做出自我保護。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抑制炎性反應細胞的浸潤及炎性反應介質的合成和釋放,減輕機體對炎性反應的影響。
臨床癥狀改善是治療效果的直接體現,本研究提示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治療脫髓鞘性脊髓炎,效果明顯,并且不良反應小,胡玉波等[15]發現,脫髓鞘性疾病患者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治療,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四肢遠端運動和感覺受累、潛伏期延長或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情況均有所改善,越早治療,效果越理想。本研究還提示治療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連著維生素B,由于維生素是髓鞘合成的必要原料,故有營養神經,促進髓鞘修復的作用。兩者同時服用,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使腦脊液蛋白轉陰,白細胞數值降低,身體綜合機能提高,臨床癥狀改善,使得患者的治療滿意度大幅提高。進一步證實,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維生素B對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起到促進作用,使患者身體指標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治療滿意度極大提高。
綜上所述,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維生素B治療脫髓鞘性脊髓炎患者,使患者神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身體異常指標得以恢復,提升治愈率以及治療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