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尚 (天津市黃河醫院內科急診,天津 300110)
急診痙攣性腹痛為急診科常見疾病,多由飲食不規律、受涼、膽囊炎等引起膽道、胃腸道痙攣,且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該病發病率逐漸上升,由于老年人群機體免疫力較差,免疫力較低,因此臨床治療需結合患者病情狀況、年齡等為其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1-3]。目前,臨床治療該病采取山莨菪堿(654-2)為主,可顯著降低其臨床癥狀,緩解其腸痙攣,但臨床應用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多,影響其治療效果[4-5]。臨床研究證實,間苯三酚注射液治療該病療效顯著,能有效緩解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且臨床應用安全性較小,具有一定優勢[6-7]。為進一步分析間苯三酚注射液治療該病的效果,本研究選取80例急診老年痙攣性腹痛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不同方法治療對治療效果、安全性、臨床癥狀改善狀況、治療前后炎性反應因子水平、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及臨床相關癥狀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0例急診老年痙攣性腹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擲硬幣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1~79歲,平均(65.26±1.24)歲;病程時間:4~36h,平均(20.14±1.05)h;疾病類型:腎絞痛14例,急性腸炎10例,腸絞痛12例,其他4例。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1~81歲,平均(65.48±1.30)歲;病程時間:4~37 h,平均(20.33±1.14)h;疾病類型:腎絞痛14例,急性腸炎15例,腸絞痛9例,其他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入選條件:入選標準:①患者均知曉此次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②依從性較好者;③臨床資料齊全,能夠正常配合調查;④無治療禁忌者;⑤均行腹部超聲、血常規等檢查。排除標準:①對本品藥物存在過敏者;②患有精神類疾病;③近1個月服用解痙止痛藥物;④合并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者;⑤認知障礙或無法正常交流者;⑥合并存在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者;⑦配合度差,中途退出研究者。
1.3方法:兩組均給予對癥治療,即抗感染、抑制胃腸液、膽汁分泌等治療。對照組另加用常規治療,即靜脈滴注山莨膽堿注射液(廠家:新鄉市常樂制藥,國藥準字:H41023771,規格:1 ml:5 mg),將10 mg山莨膽堿注射液加入250 ml生理鹽水中稀釋;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廠家:德州德藥制藥,國藥準字:H20010153,規格:100 ml:0.2 g與氯化鈉0.9g)混合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觀察組另加用苯三酚注射液(廠家:南京恒生制藥,國藥準字:H20046766,規格:4 ml:40 mg),將80 mg苯三酚注射液加入250 ml生理鹽水注射液中,靜脈滴注。兩組均1次/d,70~80滴/次,連續用藥3 d,觀察效果。
1.4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治療效果。顯效:用藥1 h后,臨床胃脘、脹痛等癥狀消失;有效:用藥1 h后,上述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癥狀改善狀況。包括疼痛程度、疼痛持續時間、大便次數。疼痛程度選取數字疼痛評估量表(NRS)評定,0~10分分別對應無痛到劇痛,即無痛0分,1~3分為輕微,4~6分為中度,>7分為重度。③對比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采取uMEC7型多功能監護儀檢測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④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⑤對比兩組炎性反應因子水平。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選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IL)-6、IL-8。⑥對比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包括藥物起效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腹痛好轉時間、體溫正常時間。

2.1對比兩組療效:觀察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40]
2.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狀況: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程度、大便次數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狀況比較
2.3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治療前,兩組HR、MA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HR、MA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40]
2.5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反應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IL-6、IL-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6、IL-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反應因子水平比較
2.6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藥物起效時間、腹痛消失時間、腹痛好轉時間、體溫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急診痙攣性腹痛為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特點,臨床表現為水分吸收下降,大便次數增加,腸蠕動亢進等,隨著病情遷移,患者表現為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8-9]。目前臨床治療多以抗膽堿、解痙等藥物治療,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但此類藥物可對機體腺體、心臟等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引發其他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最佳的治療時間[10]。另外,由于老年人群體質較差,多數患者合并存在多種疾病,對藥物的耐受力逐漸下降,因此選取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對其采取間苯三酚注射液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是將鹽酸左氧氟沙星溶解到氯化鈉溶液中配制而成,氯化鈉溶液起溶酶的作用,鹽酸左氧氟沙星為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通過干擾細菌DNA的合成發揮作用。該藥屬于廣譜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范圍廣,作用強等特點,可以用于治療敏感細菌導致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感染。且該藥在使用時直接滴注,無需再稀釋,只需要1次/d,應用較為方便。山莨膽堿注射液為抗M膽堿藥,主要抑制乙酰膽堿相關的功能,可有效解除平滑肌痙攣,對抗乙酰膽堿導致的膀胱以及腸道平滑肌的收縮;且抑制唾液分泌,減輕腸道及膀胱平滑肌的痙攣,緩解血管痙攣引起的微循環障礙;但長期應用易出現口干、面紅以及視物模糊,偶爾出現HR加快、排尿困難等癥狀,且應用劑量較大可出現中毒反應[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此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縮短其腹痛消失時間。間苯三酚注射液是目前常用的胃腸動力抑制藥,其作用為:①該藥可有效抑制消化系統平滑肌和生殖泌尿系統平滑肌,解除其內臟器官平滑肌痙攣,止痛作用較好,且無抗膽堿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較好[13]。②該藥為常用的解痙藥,可以用于消化系統、膽道系統障礙導致的急性痙攣性疼痛。③該藥通過抑制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對于部分器官平滑肌細胞選擇性的直接松弛,具有極強的選擇性,且作用于痙攣的平滑肌時效果明顯。④與其他傳統的解痙藥物相比,該藥在發揮解痙效果的同時,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不會對心血管功能造成影響,這一點表4已證實。⑤該藥在進入人體后,可迅速分布到肝臟、腎臟與腸道等位置中,經肝臟代謝后,腎臟排泄,血漿半衰期在15 min,用藥4 h后,血藥濃度有所下降,且對人體臟器損害相對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這一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其疼痛現象,減少其大便次數和疼痛持續時間,對血壓、心率的影響較小。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山莨膽堿注射液可有效抗炎,緩解患者平滑肌痙攣,兩者聯合發揮協同作用,可有效減輕其疼痛癥,聯合間苯三酚注射液不良反應較少,不會對患者HR、MAP造成大幅度影響,該藥可在平滑肌直接起作用,糾正其交感神經沖動傳遞障礙,進而改善其舒張平滑肌,緩解疼痛[14]。 研究指出,腸腔炎性反應、受涼可引起痙攣性腹痛[15]。其中IL-6對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存在積極影響;IL-8促進炎性反應細胞趨化和誘導細胞增殖,對炎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指導治療存在積極影響。本研究說明這一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其炎性反應因子。分析原因為:山莨膽堿注射液可有效緩解其平滑肌痙攣,進而發揮鎮靜、止痛的效果;聯合間苯三酚注射液為臨床中應用率較高的親肌性解痙藥物,提取天然植物,可有效抑制過氧化酶的具體活性,充分發揮抗氧化、抗炎的效果,進而縮短其腹痛時間,加快患者病情康復。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如樣本選取量較少、樣本選取時間相對較短,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需擴大樣本量和樣本時間,為臨床提供一定參考。
綜上所述,對急診老年痙攣性腹痛患者采取間苯三酚注射液治療,可有效改善其炎癥因子,緩解臨床癥狀,臨床應用安全性較好,可行性較高,可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