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林,王桃花,吳小龍,楊道明,王均祎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神經外科,福建 南平 5000;.南平市第三醫院,福建 南平 5000;.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福建 南平 5000)
腦腫瘤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率大約2%,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可能造成較大的影響,有些重要部位腫瘤預后差。隨著檢查及治療手段的進步,對于腦腫瘤的治療方法也日趨多種多樣,但大部分病例仍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盡管通過手術的方法可快速將腫瘤全部切除或者大部分切除來減輕占位效應,進而解除或減輕因腫瘤對腦組織功能部位的壓迫,從而消除或減輕不良影響,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腫瘤對腦組織的長期壓迫損傷、手術操作損傷、腫瘤在生長過程中所釋放的因子、各種原因造成的腦水腫等原因對患者術后精神方面帶來負性影響,尤其是年齡大、合并多器官功能衰退、認知功能障礙、睡眠紊亂等病例對患者術后的精神狀態影響更大[1-2]。因此,對腦腫瘤手術后估計有可能并發精神障礙的患者,尤其是額顳葉受影響的患者,術后采取有效的防治精神障礙的發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利培酮屬于非典型抗精神類疾病藥物中的一個經典藥物,已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各類精神疾病,并且獲得了顯著的效果[3]。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近5年來,在腦腫瘤術后并發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中加用利培酮抗精神癥狀治療,使得腦腫瘤手術后圍術期并發精神障礙的患者獲得更好預后。
1.1一般資料:收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神經外科2016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腦腫瘤的患者,圍術期并發精神障礙的患者60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患者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76歲,平均(54.25±4.33)歲,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6~75歲,平均(54.14±4.29)歲,兩組樣本人口學特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住院治療,通過對臨床癥狀及體征、影像學檢查分析后手術,手術后有病理學檢查確診,符合腦腫瘤的診斷且符合手術治療規范[4];精神障礙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5]中器質性病變所致的精神障礙相關標準;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直系親屬簽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心肺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存在癲癇持續性狀態或者有意識障礙者;溝通受限或者存在失語者等無法配合者;既往有精神類疾病史者。
1.2方法:給予對照組術患者后常規藥物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術后改善局部微循環,給予80 mg的奧扎格雷鈉注射液(沈陽藥大雷允上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3280)+100 ml的生理鹽水注射液[天子福國際藥業(江蘇)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4551]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14 d;術后改善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給予4 mg的奧拉西坦注射液[朗天藥業(湖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30]+100 ml的生理鹽水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14 d。同時,間斷實行腰椎穿刺監測顱內壓,對顱內壓增高患者進行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24 h內使用頭孢唑林預防感染、質子泵抑制劑防止急性胃黏膜病變等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利培酮口服治療,具體方法:初始劑量為口服1~2 mg/d的利培酮(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329),分兩次口服,間隔12 h,如能耐受,可加至4 mg/d,分兩次間隔12 h,在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的精神癥狀情況對用藥劑量進行動態調整,最大劑量為6 mg/d,在同時使用利培酮治療期間避免合并使用其他類型的抗精神類藥物。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行為認知狀況測試量表(NCSE)[6]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7]評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8]評分、生活質量量表[9](SF-36)評分進行比較,同時觀察術后藥物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①NCSE量表內含9項,分值越低,神經行為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越重。②NIHSS量表內含4項,得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BI指數共內含10個評價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SF-36量表共內含8個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⑤常見不良反應類型包括了焦慮、口干口苦、頭痛、失眠等。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CSE、NIHSS、BI及SF-36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NCSE升高、NIHSS評分較低、BI指數及SF-36量表評分均較高,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相比NCSE升高、NIHSS評分較低、BI指數及SF-36量表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CSE、NIHSS、BI及SF-36評分(分,
2.2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比較兩組術后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比較[n(%),n=30]
臨床資料及文獻顯示,有部分被診斷為腦腫瘤的患者在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后,出現了幻覺、妄想、焦慮、抑郁、認知障礙甚至自殺傾向等為表現的精神障礙,尤其是生長在額顳部的腦膜瘤、額顳葉的膠質瘤或者其自身生長速度較快的腦腫瘤患者,在外科切除術后并發精神障礙的風險較高[10-11]。其原因可能是手術操作對腦組織帶來的影響、術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水腫、腫瘤生長在易出現精神障礙的特殊部位,這些可能對腦組織帶來損傷或者出現功能障礙,例如原來相對內向的性格轉變為外向的性格、突然存在暴力傾向、突然出現抑郁等,還有部分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降低的情況或者產生晝夜節律上的改變[12]。對此類患者,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藥物干預,以阻礙精神障礙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加重病情,這種類型精神障礙的治療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利培酮是當前應用于臨床工作的較為廣泛的一種抗精神病類藥物,是具有較高選擇性的5-HT2和D2受體拮抗劑,其主要成分苯并異噁唑衍生物在既往臨床工作中,發現其在治療精神分裂癥時獲得的效果較好,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妄想、自殺以及幻覺等陽性癥狀[13]。同時,既往有報道,利培酮在進入人體之后通過直接作用在多巴胺D2受體或者5HT2受體上所產生的聯合拮抗效應,臨床上表現出較好治療效果[14]。在本次研究中,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就腦腫瘤手術后圍術期并發精神障礙聯合應用利培酮后神經功能恢復、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3個方面影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NIHSS評分較低、BI指數及SF-36量表評分均較高,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相比NIHSS評分較低、BI指數及SF-36量表評分均較高,由此可見,盡管兩種藥物治療方法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精神障礙所致的神經功能障礙的情況,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在加用利培酮治療后,各項評分均更高,說明有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效果,更有效的控制精神障礙的癥狀,從而更有效地促進了機體功能的康復[15]。且對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利培酮聯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發現利培酮應用于腦腫瘤術后并發精神障礙的病例中不僅能增加控制精神障礙的療效從而提高患者機體康復,且用藥期間具有安全性,患者整體耐受性較好,易于被接受和認可。
綜上所述,在神經外科的腦腫瘤術后并發精神障礙患者中,以常規治療為基礎聯合利培酮可以明顯改善神經功能的癥狀,對日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改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且在治療期間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更多中心的臨床分析,增加更廣、更全面的療效觀察指標,并且進一步延長治療后精神障礙的隨訪時間,更好地探討該治療方法的臨床優勢。